一、“上海剪纸”项目基本情况
上海剪纸上世纪已有出现,在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上海剪纸以北方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奔放和圆润饱满为基调,糅合了江南的细腻秀丽、行云流畅的特点,以纤细秀美、构图丰满的风格见称,作品除表现吉祥喜庆的花鸟动物图案外,尤善于刻制成套的历史故事作品和报刊的题花和尾花装饰,装饰性极强,形成了独特的都市艺术风格,在中国剪纸这一传统技艺中具有相当地位。上海剪纸项目在徐汇枫林地区由来已久,传承久远。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总体部署和指导下,徐汇区枫林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枫林街道”)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上海剪纸这项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特别是近年来依托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起推动的“非遗在社区”项目,坚持不懈地努力与探索,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2008年“上海剪纸”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2014年徐汇区枫林街道连续两届被评为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2014、2017年连续三届被评为“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上海剪纸”项目传承保护工作举措
枫林街道将上海剪纸的保护作为常年的重点工作,从推广普及、理论创作、活动开展、传播交流等多方入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一)扎根居民区,走进学校,耕耘园区,剪纸传承全覆盖
居民区剪纸点全覆盖。枫林街道早在2007年就向社区居民免费开设《上海剪纸》初级课程,2011年又增设提高课程。为方便居民就近参与,枫林街道将剪纸兴趣班开到了居民家门口,辖区31个居民区已经做到全覆盖,居民区剪纸班10年来累计授课3184课时,受益居民37000人次,形成团队32支,开展居民区活动800余场。中小幼兴趣班长办长新。自2009年起已经在上海15所中小学内开设剪纸课外兴趣班。2010-2018年间,累计进学校8900课时,开展活动5000余场,受益学生12万余人次。上海剪纸播洒军营。为吴兴路消防中队等单位和军营的在职人员和官兵安排有经验的老师传授剪纸技艺和民间文化,在部队开设的培训班每年累计授课60次、150课时,学习的官兵近3000人次,该中队因此被徐汇区命名为“非物质文化传习基地”。园区白领成为新力量。辖区内有5家三级甲等医院、12家科研院所,大院大所多,青壮年特别高知职业人员原本是剪纸推广的的空白,为此,街道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卓越集团分别签署了“上海剪纸”进园区共建协议,在辖区内为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园区50多家企业定期开展青年白领剪纸课程。“剪纸是我们枫林特色”已经在居民群众心中根深蒂固。
(二)重视创作研究,深挖内涵培训,推进剪纸艺术发展
一是规范剪纸课程体系,开展剪纸理论研究。为扎实剪纸传承基础,保持教学的系统性与连续性,街道组织学校美术教师与社区剪纸骨干,汇编专题的教材教案,定期编印出版剪纸教材供教学参考。以社区学校为平台,以区教师进修学院为载体,开展“传承中创新,创建社区特色文化”的课题研究。每年举办以“枫林韵”为核心品牌的剪纸创作新展,并开展创作论坛交流,推动剪纸艺术创新发展。二是出版上海剪纸专刊,反映剪纸文化的传承生态。街道每年汇集社区剪纸爱好者作品,创立剪纸艺术专刊,每年编印1000册 “上海剪纸”专刊,及时反映自创作品动态以及传承工作进展。三是坚持把剪纸培训内涵丰富放在首位。针对剪纸传承队伍,专门邀请剪纸大师、高级教师量身打造、定期开设专业课程,为剪纸传承队员进行集中授课,同时重点加强传承队伍个人素质提升,开展美学功底课、素质拓展训练、手工技艺实践等培训。同时引进社会力量,通过“剪纸项目+社会运作”的模式,让社会资源成为公共培训的源头活水。10年来,累计开展各类培训1500余场次,30000余人次参加。
(三)掷地有声做传播,多方宣传展示,扩大剪纸艺术影响力
坚持每年举办市、区剪纸大赛系列活动。在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支持下,大胆走出社区,连续多年举办市级以上、高质量并有一定影响力的剪纸大赛,包括2013年“枫林杯”江浙沪剪纸大赛、2014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剪纸大赛、2015年全国剪纸大赛、2016年徐汇区“枫林杯”剪纸成果展、2017年“枫林韵”城市文明剪纸展、2018年江浙沪“枫林杯”剪纸艺术大赛。坚持与大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相融通,推动剪纸走进千家万户。把握传统节日,以及上海每年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学习节、科技节以及名医进社区等活动契机,精心策划组织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剪纸比赛、讲座、课程、展示等活动,如中医中药剪纸作品巡展、学习节剪纸大赛、新春生肖主题剪窗花活动等,让来自各方的人群有机会接触剪纸、爱好剪纸甚而成为能人、达人。
(四)完善保障机制,健全传承队伍,筑牢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根基
机制方面——街道成立上海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相关部门共同参加,每年制定工作计划,定期研究推进情况、重点活动和具体举措。经费方面——仅2017年和2018年就投入经费300多万元,确保专款专用。人员方面——在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2015年新招1名有艺术特长的专职干部,2016年专门安排1名事业编制干部,专人专职从事“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传承队伍实践保障方面。一是关心传承人生活和创作。2018年起落实专人联系年事已高的林曦明先生,上门照顾他的生活,及时汇报传承工作情况。并为现有的国家级传承人、市级传承人确定固定联络专员,及时了解并汇报创作情况。二是积极挖掘和培养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断从社会各个方面挖掘传承后备力量,传承队现有区级代表性承人一名、工艺美术师一名,队员近百人,其中骨干人员近30人。三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激励保障。对于在传统文化普及和推广中做出成绩的个人予以表彰,先后有多位社区剪纸老师因在普及和传播传统文化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而受到了表彰,并获颁证书。
三、“上海剪纸”项目传承发展工作成效
为了将“上海剪纸”这一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中国民间传统技艺发扬广大,枫林街道以“挖掘是基础,传承是关键,创新是发展”工作理念,长期致力于“上海剪纸”传承、保护、发扬和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枫林独有的特色亮点。
(一)形成了一批以林曦明为龙头的剪纸大师引领团队
以“上海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林曦明先生、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奚小琴女士、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守白先生等领衔的代表人物,在热心社区文化事业的同时,开拓创新剪纸传承形式,远赴海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交流,创作精品作为市政府馈赠佳作,设计广为流传的卡通视频,开展国家级剪纸艺术交流展等活动,形成鲜明的典型示范作用。
(二)形成了一批多元化的剪纸艺术衍生载体
通过不断挖掘,上海剪纸形成了丰富的衍生品:核心主义价值观剪纸公益广告出现在街头巷尾,各类剪纸艺术街景出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上海剪纸登上东方卫视春晚舞台,设计的剪纸衍生品跟随市长走出国门。结合新的科技手段,制成“艺剪枫采”VR视频,制作AR动画海报,引领剪纸艺术更上一个台阶。
(三)形成了一批代表上海城市名片的文化产业
在剪纸大师奚小琴、李守白的引领下,以“承载上海历史,演绎海派文化,传达中国情谊,弘扬中华精神”为发展理念,精心开发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剪纸原创艺术、文创产业平台、跨界艺术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及新媒体展览策展等领域的项目,契合时代潮流的发展,形成了以“守白艺术”为代表的城市文化名片。
四、“上海剪纸”项目传承保护工作体会
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如果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必将停滞甚至消亡,基于此认识,枫林街道注重在剪纸传播中融汇时代特性,从体制机制、传承培育、交流形式、呈现手段四方面入手创新思路手段,使上海剪纸能够更好地博采众长,持续发展。
(一)注重剪纸文化创意创新,充分发挥奚小琴、李守白等剪纸大师引领作用,将剪纸艺术融入海派家居、古筝设计、东方商厦艺术品、星巴克店牌设计、大宁广场迎新展示装置设计等,让剪纸艺术在街头巷尾、百货商场随处可见,真正融入居民生活,使传统的民间艺术成为了新的时尚。
(二)注重剪纸传承培育创新,大师培育后继有人,林曦明嫡传弟子孙继海为代表的传承队伍,经过多年培育,目前已经成长为十分优秀的传承队伍,多幅作品在国家级大赛上获奖。同时,加强新鲜血液的吸纳,将军营、学生、国际友人都吸纳进传承队伍,充分发挥海派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特点,积极创作出符合区域特征、时代特征的剪纸作品。
(三)注重剪纸艺术交流创新,在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支持下,大胆走出社区,与长三角地区的剪纸艺术家交流,经常性组织各地专家传承人研讨,有效促进了剪纸技艺交流,扩大了剪纸艺术的影响力。
(四)注重剪纸呈现手段创新,引入动画、VR等展现手段,制作“艺剪枫彩”VR视频、剪纸动画片等,将上海剪纸用科技艺术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呈现,让更多的人热爱剪纸、爱好剪纸,引领新风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效能。
五、“上海剪纸”项目未来计划和展望
街道目前开始着手进行新一轮发展规划的研究,并邀各界共同谋划。目前规划初步形成,为今后发展明确了方向。
一是明确了“二、三、四”工作原则,暨:落实两项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把握三个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度,拓宽传播渠道的广度,提高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协调四种关系——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财政支持与社会囊助、继承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管理与资源整合。二是确定了三大工作方向。一是加强创新研究,继续提升上海剪纸品质;二是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提高上海剪纸影响力;三是加强品牌战略,打造上海文化名片。
(一)加强创新,持续提升剪纸艺术品质
一是创新剪纸内容。探索围绕家庭美德故事读本、城市风貌展现、街区历史讲述等内容设计剪纸书本。在景观道路、居民小区、地铁站、公共绿地建造以剪纸为表现形式的社区景观雕塑。充分依托辖区内宛平剧院、上海越剧院等传统戏剧文化特点,设计制作剪纸脸谱、剪纸戏剧人物、剪纸舞美设计等,实现“剪纸内容+”。
二是创新剪纸材质。尝试使用丝帛、树叶、荷叶、皮革、肥皂等材质创造出更有质感、更丰富的作品。同时,创造艺术新载体,在现有的剪纸丝巾、碗垫、茶杯、纸扇等剪纸产品基础之上,结合目前新时代特点,设计智能剪纸茶具、智能手表等产品。
三是创新剪纸手法,体现剪纸艺术多样性。传统剪纸作品以单层单色创作手法为主,将不断研究单层多色、多层多色、多色立体等技法的创新和实践。
四是创新剪纸团队,实践剪纸艺术多样性。对31个居民区开设剪纸进阶班,进行更加系统的剪纸教学。未来三年,进一步加强在中小学校培育,将与全区的美术老师合作,成立剪纸教师传承队,由大传承人带小传承人。
五是创新剪纸项目,激活剪纸艺术多样性。未来三年,继续注重引进创新文化,计划结合AR、VR、3D打印等现代数码科技,将积极打造数字艺术品、衍生品,丰富传统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人文情感输出方面,创作更多微电影、微纪录片、微动画等,使剪纸文化传播更具生命力。
(二)强化内涵,持续提高剪纸文化影响力
一是建设剪纸文化特色楼道。计划将在31个居民区有步骤、有节点、针对性地进行实施,建造成老百姓所喜爱的楼道文化。
二是建设剪纸文化特色街区。以“林曦明现代剪纸艺术馆”更新升级为契机,将剪纸文化延伸覆盖至双峰路,在重塑剪纸馆内和沿街建筑静态景观小品的同时,配合开展剪纸艺术街头表演、定期文化沙龙等活动,动静结合,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力求成为徐汇百姓可以漫步的传统文化新地标。
三是建设企业文化特色墙。充分依托有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园区、均瑶大楼、徐汇苑等高端商务楼宇优势,为商务楼宇量身设计为企业所需求的剪纸文化墙,将剪纸艺术深入人心。
四是加强多方合作交流。积极开展剪纸艺术调研探索,邀请专家、传承人定期举办研讨会、艺术论坛等各类交流活动。加强与外省市、海内外合作交流,创建各类交流平台。每年定期组织筹办各层级剪纸艺术大赛,积极扩大上海剪纸影响力。
(三)健全各项保障,形成上海“文化名片”
着力完善三项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格局。二是建立创建工作小组管理机制,将建立创建工作机制等相关制度,有效发挥各类人员在创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健全经费投入机制。2019-2021年计划投入经费600万元(2019年180万,2020年200万,2021年220万元),确保对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和统一管理。
拥有“上海剪纸”这项独具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既为此感到骄傲,同时也深感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枫林街道将在各级领导与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继续努力,深入贯彻落实“非遗在社区”工作要求,不断探寻传承和保护“上海剪纸”的新思路,努力使社区不同群体都能享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成果,感受“上海剪纸”这一品牌文化,致力于打造一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社区。(供稿: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