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满族剪纸是生存于长白山区的满族民间美术,题材独特、造型独特、剪技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方特色,是中国剪纸艺术中的奇葩。2009年,长白山满族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10年来项目保护传承工作的主要举措和成果
历经10年来不断的田野挖掘、生产性保护、教育传承和理论研究,长白山满族剪纸无论是在教育传承方面,还是理论创新方面及传承保护方面,均取得突破与发展。
(一)开展传承培训和普及教育,扩大项目传承群体。
1.开展长白山满族剪纸课程建设。2009年以来,在项目保护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开设的满族剪纸选修课和必修课,至今已培训学员约6000人。2014年,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民间美术专业班开设满族剪纸基础课、写生课和创作课。2018年,长白山满族剪纸传习馆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坊课程及第二课堂技能训练课程,每学期招收学生160人。2015年,“满族民间剪纸”录制成网络课程,在高校东西部联盟上线。截止目前,全国共有202所高校18278人选课,并评为省级线上精品课。2019年,“长白山满族剪纸课程建设与实践”评为吉林省A类金课。
2.拓展长白山满族剪纸传承路径。目前,长白山满族剪纸已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专院校(含特殊教育)完整的纵向阶梯式教育培养体系,并形成从校园到城镇社区的发展模式。2002年以来,建立中小学及幼儿园长白山满族剪纸基础教育传承基地10余处。2011年以来,创建满族剪纸基础教育传承培训学院,培训中小学美术教师百余人。2009年以来,通化师范学院启动乡村支教实习计划,满族剪纸推广计划参与到支教行动中,目前已在32所乡村小学开设满族剪纸课程。
3.出版长白山满族剪纸培训教材。 2009年出版教材《满族民间剪纸》。2011年《满族民间剪纸》获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和省优秀教材奖二等奖。2017年出版教材《满族剪纸基础教学法》,配合满族民间剪纸网络课程使用。2019年出版教材《剪纸艺术与工艺》,全国发行。
(二)加大项目宣传展示力度,促进项目传播推广。
1.建设项目展示传承场所。2000年,通化师范学院建立长白山满族民间美术博物馆,馆内设有“长白山满族剪纸”常设展和临时展。临时展包括每年冬季的大学生迎新春剪纸展、每年春季的大学生剪纸艺术节以及社会各界联合举办的各项活动。2017年,通化师范学院建成2000平方米长白山满族剪纸传习馆,收集、整理满族剪纸主要传承人作品2300余幅,同时整理、保存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并建立了满族民间美术资料室,收藏相关图书1200册。
2.参加各类展示推广活动。2010年“长白山满族剪纸”参加上海世博会展览;2012年参加中国(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15年参加深圳文博会展览;2016年参加吉林省市民文化节展览;2018年参加各国大使进吉林展览活动;2019年参加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主场系列活动。
3.举办儿童互动体验活动。2016年8月,通化师范学院举办“少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乐学堂剪纸墙少儿集体创作”活动。2017年10月,举办“寻找满族文化儿童传承人”大型亲子互动活动。2018年9月,举办“剪约中国风——通化市佟江小学满族剪纸教育传承展示活动”。每个展览都会邀请剪纸艺术家与小朋友开展生动有趣的互动活动。
(三)成立“乡村车间”和“手工工坊”,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2015年以来,与市残联、妇联联合开展满族剪纸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培养城乡剪纸爱好者300余人。2019年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建立了“乡村车间”和“手工工坊”,通过培训村民,以市场化订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长白山满族剪纸是乡村振兴学院中的基础必修课程,目前已举办一期培训。
二、项目未来保护、传承、发展计划和工作展望
未来,将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长白山满族剪纸”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以促进长白山满族剪纸回归现代民俗生活,引导群众树立保护传承意识,提高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发展目标。
(一)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理论+传统+创新”的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模式,借助科研成果,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深度。
(二)在城市社区中构建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立体化长白山满族剪纸课程体系,通过线上课堂教学,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魅力。结合通化师范学院“映山红画室”,在学校和社区推进长白山满族剪纸工作坊建设。
(三)实施产、官、学、民四方协同计划,为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成立全国高校大学生剪纸社团;举办全国高校大学生剪纸艺术节;建立网络剪纸博物馆,展出艺术节优秀作品。
(四)将《满族民间剪纸》网络课程申报国家级网络精品课,进一步促进长白山满族剪纸的广泛传播。加强校地联合,构建“乡村振兴学院”课程体系,开发满族剪纸的产业价值。
(五)开展长白山满族剪纸数字采集工作,建设满族剪纸博物馆数字平台。(供稿: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