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宋锦织造技艺保护实践总结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19-12-28 22:21:00

宋锦,顾名思义,应该是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织锦,因主要产于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苏州宋锦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织造结构采用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特征,改变了汉代和唐代经锦和纬锦的显花结构,使织物花纹更为丰满肥亮,产品更为轻薄,富有独创性。制作则采用传统的“活色”工艺,有20多道工序。宋锦图案以几何型为骨架,变化多端,色泽艳而不俗,古朴高雅。产品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四类。主要用于宫廷服饰和书画装裱。许多宋锦珍品至今仍收藏于故宫博物院。2006年,宋锦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宋锦织造技艺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苏州宋锦织造技艺源于春秋,形成于宋代。明清时期,苏州素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之称。当时苏州城内尚有织锦机300台。是全国丝织业中心,盛极一时。织造的帛、锦、纱、缎、绢等品种,以宋锦最为著名。苏州宋锦织造精细,艺术格调高雅,富有民族艺术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许多珍品被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收藏。目前,项目涉及的保护单位有苏州丝绸博物馆和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钱小萍宋锦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近年来苏州宋锦织造技艺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取得了阶段性保护成果。

一、基地建设,夯实发展支撑力

苏州丝绸博物馆作为传统宋锦织造技艺的传承基地,承担着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展示种桑、养蚕、缫丝、调丝、牵经、摇纡、织造等生产过程,尤其是宋锦织造技艺的现场展示,让观众领略到宋锦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魅力。苏州丝绸博物馆宋锦传习基地内科学复原了3台传统宋锦木质花楼织机,1台半机械化宋锦织机,及相应的前准备加工的工器具,形成了集宋锦研究、保护、传承、生产、展示于一体的宋锦传习基地。

二、学术交流,共享研究新成果

2014年10月,在苏州丝绸博物馆举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织造技艺成果展暨《西方极乐世界宋锦图轴》发布会”,展示了钱小萍宋锦大师工作室和苏州丝绸博物馆等多位传承人的宋锦作品。其中由钱小萍大师历时六年心血研织成功的“西方极乐世界”宋锦,无论是在图案风格,还是织物结构、制作工艺上,都代表了宋锦织造的最高水平,在宋锦的传承和发展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19年4月18日,在苏州召开由中国苏州创博会组委会主办,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市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承办的“织锦技艺·传承与创新·2019国际学术会议”。参会代表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瑞典、罗马尼亚、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110余位织锦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丝绸文化和织锦技艺,开展跨界合作与交流,为苏州丝绸的振兴发展开拓新思路,为推动苏州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

三、多元合作,探索发展新模式 

苏州丝绸博物馆和钱小萍宋锦大师工作室复制宋锦珍品分别为故宫博物院、颐和园、日本群马县冈谷市立蚕丝博物馆、中国云锦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单位和个人收藏家收藏。苏州丝绸博物馆采用传统手工生产的“团凤花卉纹宋锦”面料获得2012全国丝绸创新产品金奖。2016年由钱小萍大师设计的“五彩翟鸟纹宋锦”荣获中国旗袍大赛面料设计金奖。

苏州丝绸博物馆与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实习基地合作协议;通过传承人、传承单位与院校、企业的深入合作,为苏州宋锦技艺的研究、保护和传承注入活力。

四、宣传推广,提升社会影响力

苏州丝绸博物馆作为宋锦织造技艺的传承保护单位,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展示宋锦生产过程,让观众领略到宋锦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魅力。

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带领传承人编著《中国宋锦》2012年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织锦大全》2015年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并被评为2015年的部委级优秀图书一等奖;《苏州丝绸志》2016年凤凰出版社出版、《古今蚕丝绸技艺精华》已通过审稿。传承人撰写学术论文30多篇。

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在上海博物馆、浙江理工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就宋锦、蜀锦和黎锦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作了专题报告。省级传承人沈惠和市级传承人王晨也在苏州大学、苏州博物馆、常熟博物馆等地做了丝绸文化、非遗保护专题报告。

使苏州宋锦走出苏州,更为广阔得公众视野,近10年苏州丝绸博物馆和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共举办。赴法国、台湾、北京、南京、成都等地积极举办及参加33个宋锦展览,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得以认识并加入到保护和传承宋锦队伍中。

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建立和完善宋锦文物信息档案数据库

全面调研、收集、整理宋锦文物的名称、规格尺寸和现状等详细信息;征集散失在民间的宋锦文物残片、织物样本;搜集历史上宋锦生产的作坊、厂家和老字号店铺以及宋锦从业人员,走访宋锦生产的老艺人,通过口述记录、拍摄宋锦织造技艺影像资料片,获取更多的宋锦织造技艺信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已有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系统、科学和全面地梳理。

二、完善宋锦技术资料数据库

复原宋锦生产的传统工器具及宋锦文物的复制和仿制工作:复原制造宋锦的传统木机2—4台,半机械织机4—6台,以及相应的准备加工器具;拟选择北京故宫博物院等现收藏有代表性的宋锦文物精品,每年复制1—2件;应用宋锦的结构和传统工艺进行仿制古代宋锦织物,从中探索和研究宋锦的装造工艺等,从而掌握宋锦织造技术,为完善宋锦技术资料数据库打下良好基础。

三、积极培养宋锦织造技艺传承人

“钱小萍宋锦织造技能大师工作室”拟招收2—3名年轻学徒,由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以师带徒,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传授宋锦技艺,使其成为新一代的宋锦传承人;同时,进一步提高现有省、市级传承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争取在五年内培养出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宋锦传承团队。

四、加大宋锦文化的普及宣传力度

宋锦是我国三大名锦之一,它富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和雍容华贵的民族特色,深受人们青睐。通过学校开设兴趣班和培训班,由宋锦传承人讲授宋锦的历史、文化、技艺特点等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宋锦的知晓度,培养他们对宋锦的兴趣,宣传普及宋锦文化,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其次,筹建宋锦文化展示厅。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先进的展陈表现手法,形成一个宋锦的教育、展示和传播的窗口。(供稿: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