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静乐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14年,静乐剪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项目始于汉代流传至今,风格独特,是真正扎根于民间的平面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也是历史的见证,在传承中体现出较强生命力。在剪纸项目的保护传承中,静乐县文化馆非遗中心经过积极挖掘、搜集、整理和讨论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剪纸项目保护和传承的可行性路径。
一是代代师徒相传,人才培养不歇力。静乐县省级传承人辛翠平代代师徒相传,从她外婆、老姑传艺到她母亲,再传艺到她,而今已传艺到她的徒弟巩艳萍和她的女儿们,一路走来,展示出静乐农民在民间抢救和传承剪纸艺术中的极大热情和艰辛努力。在静乐县鹅城镇利民小学办起了“山西省民间剪纸协会静乐传承基地”,共有1500余名学生进入剪纸课堂,学生的优秀作品也将编印成册保留。除此之外,还在部分乡镇设立了传习所6个,都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用品。2015年成立了静乐汾源传统剪纸艺术有限公司,2017年成立了静乐县金手艺剪纸专业合作社,并对全县妇女进行了多次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2017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驻山西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是全国第8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当年,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全县剪纸传承人和爱好者进行了培训。2018年5月静乐县40名剪纸艺人专门赴中央美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使静乐县的剪纸技艺得到了提升。2019年11月,静乐县又成立了“静乐剪纸协会”,为广大非遗传承人和剪纸艺人、剪纸爱好者搭建了平台。
二是保护传承申遗,创新发展闯市场。早在1986年,静乐文化馆就整理出版了《静乐民间剪纸》。剪纸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通过研究、整理、抢救等方式,积极进行非遗保护,有200多幅剪纸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收藏,部分作品曾在美、英、法、日、韩等国展出,可谓“飘香全国,蜚声海外”。近年来,静乐县成立的剪纸艺术有限公司和剪纸合作社已初步形成规模,大部分作品也走向市场。2017年5月,静乐县剪纸作品在北京恭王府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展出,恭王府提供两间门面房长期设立静乐剪纸销售点, 深受国内外朋友的喜爱,让静乐剪纸真正走向市场、走出国门,销量也相当可观,真正做到非遗带动脱贫攻坚。除此之外,静乐剪纸还紧跟形势,艺人们还剪出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主题的作品并在广场进行展出。
三是政府正确引导,挖掘非遗新内涵。在静乐剪纸的保护和传承中,静乐县政府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在县级单位办公楼办起了剪纸文化长廊,在县城人口集中地段发放传单2万余张,悬挂条幅13个,还举办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剪纸展、“喜迎十九大,迈步新征程”剪纸展。2014年,静乐剪纸在北京石景山体育馆参加了“年俗文化月”展出。2019年1月,在县文化中心举办了“金猪送福”剪纸展览,配合恭王府博物馆年俗年画展。2019年3月,举办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山西静乐剪纸互动教育巡展”,分别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福州八闽之子名博园和长沙书堂山罗阅章罗问章书画工作室举行,三站展览都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除了展出超过100幅来自静乐剪纸传承人辛翠平的剪纸作品,还分别展出了恭王府馆藏清代静乐剪纸作品和极具闽南特色的福建柘荣剪纸。第四站展览秀荣书院的所在地正是静乐剪纸的故乡——山西省忻州市。2019年10月,“静乐剪纸”赴成都参加“第七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019年11月,“静乐剪纸”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22日静乐剪纸又在西安汉景帝阳陵博物馆举办互动教育巡展,通过现场演示教学,绘本阅读等教育互动类配套活动的实施,寓教于乐,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目的。来自西安泾渭学校的学生们参加了互动活动,在讲故事、学剪纸的互动体验中,认知剪纸和其背后的文化。总之,静乐剪纸以广泛的群众传播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彰显了静乐剪纸的新时代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今后的工作中,相关社区、群体和有关单位会一如既往把非遗的传承保护当成一项重要的任务,不断改善和优化传承和保护机制,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供稿: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