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1-04   星期一   农历十月初四   
太极拳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走向世界文明
——写在太极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际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陈关超 张莹莹 严双军 创建时间:2020-12-18 10:05:00

让我们记住这些历史性时刻——

2006年,太极拳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太极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启动;

2016年,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上,白衣翩翩的太极拳舞者在夜幕下涉水而来;

2017年,世界百城千万人太极拳展演活动从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点燃”,国内外600多个城市共1000多万人参与其中;

2019年,“一带一路”太极行活动从陈家沟迈开“武”步,随后国内200个城市和国外36个城市的太极拳爱好者共同演绎太极拳的精彩;

2020年12月17日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太极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太极拳申遗成功是全国七大太极拳社区联合申报的结果,体现了天下太极一家亲、天下太极一家人的精神,以及共同传承发展太极拳的密切协作精神。

太极拳以开创新时代的胆略和胸襟,终于与全球太极拳爱好者共同筑起世界太极拳梦,成为我国第41个、河南省第一个牵头申报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第一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是我国拥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传播度最广、国际社会接受度最高的名片。

从陈家沟到全世界,用太极拳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滔滔黄河,巍巍太行。

明末清初,温县陈家沟,清风岭下,一代宗师陈王廷创立了太极拳,至今已有近400年。

太极拳融合了健身、养生、悟道等功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独特韵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和对外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是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重要桥梁和文化纽带。太极拳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习练者达数亿人之多。太极拳已从陈家沟走向世界,享誉全球。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伴随着我国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太极拳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太极拳的发展,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大力倡导发展太极拳运动。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太极拳作为发源于黄河北岸温县陈家沟的功夫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太极拳文化,用太极拳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文化支撑。

河南省委、省政府致力于打造“两拳”(少林功夫、太极拳)品牌,深度挖掘功夫资源,先后举办了2018中国功夫联盟会议、2019中国功夫之旅品牌推广协作体年会等活动。

近年来,焦作市依托太极拳这一世界级品牌,以文化为核心,以赛事活动为突破点,不断推陈出新,频频亮相国际文化交流舞台。先后举办了10届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荣获“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等称号;2015年发起并组织了“共享太极·共享健康”世界百万太极拳爱好者共同演练活动,在国内外63个城市同步举行,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2017年组织开展了“世界百城千万人太极拳集中展演活动”,得到了国内500多个城市、海外26个国家和地区50多个城市的热烈响应,全世界参与人数超1000万。2019年,第十届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吸引59个国家和地区的4365名运动员参赛;“一带一路”太极行活动吸引国外36个城市、国内200多个城市的超百万名太极拳爱好者参加演练;中国太极功夫文化旅游“一带一路”万里行,先后在雅典、爱丁堡、伦敦等地开展推广交流活动,在不同文化间搭起交流互鉴的平台,扩大了“一带一路”朋友圈,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在河南,太极拳在北京、河北、天津、山西、陕西、上海、辽宁、四川、山东等地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我国港澳台地区也是太极拳在世界传播的重要地区。21世纪以来,太极拳在世界发展迅速,以中国为核心,以韩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为中心,逐渐向非洲、美洲辐射。正是由于上述力量形成的合力,太极拳文化在全球得以快速传播,有力促进了太极拳成功申遗。

新时代新作为,太极拳文化赋予新价值

谈到太极拳就不得不谈太极。“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周易·系辞》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作为中国传统哲学里一个重要的概念与范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和理念,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

2020年10月出版的《世界太极拳蓝皮书——世界太极拳发展报告(2019)》一书这样表述:太极文化在人与天地之间追求生态和谐的自然观,可以转化为追求社会和谐的人文观,即人与人之间应建立一种友好亲善、和平共处、互帮互助的平等关系。“天地与我同元”是太极的一个重要思想,即人类不仅应与自然和谐相处,每人也和谐相处。不分国界、种族,无论贫富、信仰,如果能够相互尊重和理解,那么社会制度、阶层、组织等就不再是人类正常交往的屏障,人类就能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万物一体和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入中国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让“天地正气”跟个人的“浩然之气”重合。这些文化信息已在中国人心中打下了烙印,并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因此,太极文化的推广普及不仅有利于人的身心和谐,而且有利于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一个典范形态,太极拳能够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其精髓是和谐,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更高层次精神的追求。太极拳崇尚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注重吐纳导引、内外兼修,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传统健身养生智慧。

人们在长期研习太极拳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太极拳文化,包括太极拳套路、拳理、拳法、健身理念、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太极拳文化具有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双重特性,弘扬太极拳文化对促进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树立环保理念以及濡养民族精神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太极拳文化不仅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在调适心理、愉悦精神方面也有重要价值。太极拳文化所诠释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太极之理,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太极拳效法天地自然之理,动作松静舒缓,人们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体验,对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保理念非常有益。

太极拳文化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正安舒、以柔克刚等拳理,符合中华民族儒雅自律、外柔内刚、不屈不挠的品格特征,对于濡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气浩然、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新时代新作为,太极拳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表现出新的价值。“打太极拳是一种非常好的强身健体方式,我每天都练太极拳,太极拳有助提高免疫力,可以有效抵抗新冠病毒。”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力推太极拳。基于钟南山的肯定和推介,加之广大太极拳人的一系列努力,太极拳“提高免疫力”“改善气血和肺功能”的抗疫价值得到突显,成为广大民众防疫抗疫的重要选项。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姜继鼎说,太极拳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提升了其在国际层面公众的认知度,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增进了彼此的文化认同和尊重;太极拳被列入名录,有助于各国人民了解其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等功效和广泛适应性,进一步认识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丰富对宇宙、自然、人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在国际层面进一步彰显传统生命健康知识与实践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太极拳被列入名录,进一步促进了太极拳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使全国太极拳各社区不断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和年轻人参与保护的责任感,有助于促进各社区、不同流派就拳理拳法通过研讨、论坛、展示等活动进行切磋、交流、互动,促进太极拳良性发展。

从健体养生到文旅融合,太极拳之路越走越宽

如何更好地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太极拳未来如何持续发力?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焦作正在全力破题。

近年来,焦作市按照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总体布局和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总体要求,借助独特的太极拳发源地优势、健康的养生方式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断创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方式、举措,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新路子,叫响了“太极功夫之旅”品牌。

打造“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品牌活动,传播太极拳文化,推介优秀旅游资源。自2015年以来,焦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连续5年分别赴西藏、新疆、云南、贵州、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开展“春雨工程”太极拳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办好山水国际旅游节,搭建太极拳与世界对话平台,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暨云台山国际旅游节”每两年举办一届,截至2019年已连续举办10届。以太极拳和云台山两大品牌为依托,融太极拳交流、文化旅游、经贸活动于一体,独具焦作特色的综合性节会活动,是国际武术界和全国旅游界的盛事。其间,焦作组织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旅活动,如国际马拉松赛、焦作国际文化旅游产品推介暨考察活动等,致力丰富文化旅游内涵,促进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焦作市市长徐衣显表示,下一步,焦作市将以太极拳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新起点,围绕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扎实做好太极拳传承发展工作。

一是绘好整体保护规划蓝图。将太极拳的保护事业纳入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战略目标,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突出“两山两拳”区域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带等抓手载体,加强与河南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相关规划和文化旅游强省、郑州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等规划,以及焦作市“十四五”规划、黄河流域(焦作)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等规划衔接,高水平、高标准推进太极拳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太极拳文化发展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保护传承机制。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持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有效实用的传承机制,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进一步做好太极拳市级、县级传承人的认定、记录、建档等基础工作,在中国太极拳博物馆等场馆继续充实内容、完善展陈方式,提高太极拳传统知识展示和参与实践体验水平。加快推进太极拳保护条例和地方法规工作。

三是积极寻求多方协作。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探求太极拳文化发展模式。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在整体上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推进文化对话,展现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在全球增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识,在国际层面进一步彰显传统生命健康知识与实践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为推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文化和旅游强市,奋力谱写焦作高质量发展绚丽篇章,做出新的贡献。

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太极拳,正在成为21世纪颇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全面系统地传承弘扬太极拳文化,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文旅人义不容辞的历史担当。

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极拳发展大事记摘要

太极拳以其独有的养生、教育、艺术等多元价值,深受世人青睐,也自然而然地分化出诸多流派。流派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太极拳运动的技术形式,凝练了太极拳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并且造就了一大批太极拳名家,共同促进了太极拳的繁荣与发展。

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进行了太极拳表演。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极拳首次在全国性大型活动中亮相。

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会见日本友人松村谦三时说:“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充满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学、练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情趣和幸福,可以延年益寿。”

1960年3月18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召:“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

1978年11月16日,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会见日本友人三宅正一时欣然挥毫题词“太极拳好”。

1981年,陈家沟创办太极拳学校一所, 面向全国招生,传授陈氏太极拳。

1985年4月22日,温县陈家沟武术馆正式落成,成为全国第一座大型太极拳武术馆。

1992年9月5日至9日,首届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在温县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23个国家和地区太极拳团组织的343名太极拳运动员应邀参会。

2000年8月22日至26日,首届中国·焦作(温县第六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举行。

2001年3月22日至26日,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上万名太极拳爱好者在海南省三亚市集体演练二十四式太极拳,活动持续1小时。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有关人员实地考察后,向三亚市授予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认定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太极拳晨练活动。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致贺信,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发贺电。

2006年2月,太极拳入选由文化部牵头,联合财政部、国家民委等九大部委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氏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被列入代表性项目。

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武氏太极拳被列入代表性项目。

2008年8月,太极拳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启动。

2008年8月8日晚,中国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太极拳演员排成“天圆地方”的阵型,生动表现了太极之美。

2014年12月,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氏太极拳、李氏太极拳、王其和太极拳、和氏太极拳被列入代表性项目。

2016年4月8日至12日,首届世界太极文化节在海南三亚南山景区举行。活动由三亚市人民政府和世界太极拳网举办。2017年9月21日至26日举办了第二届,2018年9月15日至18日举办了第三届。

2017年9月1日,2017年世界百城千万人太极拳展演活动在温县陈家沟启动,沿“一带一路”在全球五大洲25个国家30个城市和全国500多个城市进行接力展演,活动持续17天,促进了太极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推广。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