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3   星期五   农历三月廿五   
以纸为媒——同济大学手工制纸技艺研修班赴复旦大学进行考察座谈交流
来源:“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微信公众号 作者:陈俊儒 创建时间:2019-04-11 09:13:00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自东汉以来,延续至今近2000年。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2019年3月30日,同济大学手工制纸技艺研修班18位中国传统手工制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制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来到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手工造纸工坊,与研究院2018级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硕士生进行现场抄纸等手工活动的展示与体验,并在座谈会上分享自己从事造纸的经历与感触。


活动现场合影

上午,非遗传承人一行抵达经世书局造纸工坊。学员们此次利用参加同济大学手工制纸技艺研修班的契机,来到复旦大学,与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院长杨光辉,特聘教授、木板水印工作室负责人倪建明,青年教师李燕,以及2018级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硕士生,就手工制纸的方方面面,开展深层次的交流。


座谈会现场

活动开始前,杨光辉副院长致词,希望通过非遗传承人群给研究生的指导,同学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手工制纸的现状和祖辈流传下来的造纸技艺,而本次交流活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杨光辉院长分享纸质文献

在倪建明的主持下,各位来自不同地区、掌握多种手工制纸技术的非遗传承人群,进行抄纸技术的展示与探讨,并体验了木板水印、瓦当蜡拓等传统艺术的操作。

手工抄纸现场

倪建明展示蜡拓

同学们在互动过程中,也就自身专业与兴趣出发,对各位非遗传承人进行专访,他们也对同学们寄予自己的勉励与期许。

活动后,研修班学员们前往倪建明版画工作室作短暂参观,进一步了解复旦大学现有的手工制纸设备与资源。

下午,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手工制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座谈会在光华楼西主楼1601举行,研修班学员依次发言,介绍各自所在地区手工制纸的特色与现状,讲述从事造纸的经验与艰辛,种种细节,令人感叹。

“断竹。”这是先秦诗谣《弹歌》的首句,是中国诗歌史的开始。断竹,也开启手工制纸手艺人千年劳作的史诗。唐宋以来,除麻,树皮,稻草等外,竹料也位列造纸的重要选材。江西铅山连四纸传承人李强介绍,连四纸主要采用当地嫩质毛竹作为原料。叠成三四米高的竹堆,经过漫长的水淋自然发酵腐烂后,仅余一米以下。在过去,还要借助人工踩料,24小时不能间断,异常辛苦。其目的都是使得纤维纯净洁白,纸张绵密柔韧。而从“断竹”到一张成品连四纸发出脆亮的清音,总共需要一年之长。

但竹子芽叶未生、软硬适中的时间极短,恰逢暑气正盛。浙江奉化棠岙纸传承人袁建增介绍,工人们在炎热的天气中上下山砍伐苦竹、毛竹等,不到一个小时便会大汗淋漓。安徽泾县乌溪宣纸传承人肖武君介绍,宣纸的制作过程亦是如此。为了达到日晒雨淋自然漂白的最佳效果,工人们要在夏季肩担上百斤的青檀树皮上山曝晒。唯有日光与水,才能使得纸料浮茸尽去,筋骨莹澈。这样做出的宣纸,方称得上是“纸寿千年、万载存真。”

不单是纸,作为抄纸器具的纸帘,自古亦用冬天剖得的竹篾剥丝编制。40余道工序全凭人手,无法用机械代替。“一个人,一张小四尺的竹帘,快要三天半的时间,慢要四天多点。”安徽泾县小岭村抄纸竹帘传承人曹一松在采访中说。到曹先生手上,他的家传竹帘已经是第7代,造纸技艺是28代了。将近一千年前,“不可居无竹”的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写到当时新鲜的竹纸:“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而今,断竹的裂帛之声早已传入千家万室,汇聚成海。

传统手工造纸与农耕文明密不可分。曹一松的祖上,即是宋末造纸工匠曹大三。曹大三由于缺少耕地,才开始制纸谋生。但制纸为业的人们,常常也被称作“纸农”。与农业一样,手工纸完全依赖自然的恩宠。日本美学大师柳宗悦说:“唯有感念自然恩宠的人,才能称为优秀的制作者。任凭自然驱使的工法,才能得到绝佳的质量。” 肖武君会遗憾现在的檀皮、稻草等质量均不如前,宣纸品质当然受到影响。而据云南丽江东巴纸传承人和秀红、王正琼介绍,东巴纸正是以云南专有的瑞香科荛花为主要原料,才成就其得天独厚的特点:防虫蛀、韧性强、耐火烙、可刺绣、双面书写,吸墨性好,泡水不烂。在众多传统手工纸中一枝独秀。

柳宗悦在《和纸之美》中发问:为何纸张的毛边能增添风情?这也是倪建明先生注意到的现象:市场最偏爱的手工纸,并非规整齐平,反而必须边缘任其本然,不施刀削。柳宗悦的答案是:手工最重要的是能呈现温润的自然恩泽。自然以未经掩饰的风貌,展示在人们眼前。一旦我们能直接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任何纸张皆美。

据肖武君先生介绍,手工制纸通常分为约72道大工序,细分可多达108道,甚至超过110道。用袁建增先生的话说,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雕细琢。其中,“捞、晒、剪”并重,剪纸恰恰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大工序。安徽省级非遗传承人郑志香便是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一位剪纸女工。“剪纸”既是“剪”,同时是“检”。一位技艺精湛的剪纸工,不但能运剪如飞,将百张宣纸一刀剪妥,而且在多年经验之下,纸的轻重瑕瑜全掌握于手中,每一张经过检验的纸都是合格的,都是美丽的。

李强认为,手工制纸最大的特点是存在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为了让一张纸趋近于完美,晒纸师傅的汗都勿敢滴到纸上。就像同是省级非遗传承人的捞纸师傅朱建胜所说的那样,手艺的分量全在心中。手工纸不是单纯的自然,也不是极端的工业,它是对草木的致意和对工艺的坚守,它是最实用的美,是万物与人的平衡。

手工制纸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很辛苦很累,没有大的收益,很少有年轻人愿意进入这门行业。郑志香女士说,剪纸的大剪刀把手磨破是常事。和秀红的东巴纸原料具有微毒性,曹一松的竹帘大漆也易使人过敏。秉持对家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为了谋求生存、创新发展,浙江丽水松阳皮纸传承人潘黎明、李坑村古法造纸传承人周芳娣等等,都在做着体验与旅游、传承与教育和手工制纸技艺结合的尝试与推广,还有陶建通、许赛丹这样可敬的年轻夫妻,开办温州市非遗体验基地“时光印记”生活美学馆,给所有喜爱传统文化的朋友提供了解的渠道和创造的空间。他们介绍说,非遗体验基地有很多的课程走进了校园,特别是民工子弟学校和希望小学,他们希望自己的努力能使传统文化的影响润物无声,让我们的下一代,充满希望的孩子们,获得熏陶与滋养。潘黎明说,造纸的水是冰冷的,但造成的纸凝聚无数人的心血与爱,充满温度。

“弄墨抹彩画家事,造纸术理几人识。”最传统的技艺应当成为最珍贵的记忆。“生活在纸里”的非遗传承人群“只想把纸做到最好”的纯粹与执着,对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研究生有着很大的启示与激励作用。同学们也期盼在自己专业的学习中,能以科学的角度研究发现手工制纸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给大国工匠以继续改良精进的可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新生增光添彩。杨光辉副院长提出倡议,希望非遗传承人群可以成立传统手工纸联盟,将多姿多彩的手工纸作为整体,向全国与世界推广,走好科普与人文教化的技艺复兴之路。

纸张作为媒介,千年来承载太多的历史与文明;纸张本身,更是伟大的美与技艺之结晶。中国的造纸术早已遍播世界,但让世界重新正视中国手工纸之美的事业,才刚刚开始。这幅纹理纵横、汇聚文脉与匠心的长卷,或许就从这次活动徐徐展开。


编辑:chen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