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竹艺研修班),在为期一个月的系统课程教学后圆满闭幕。6月14日下午,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典藏厅举行了成果展览暨闭幕典礼。此次成果展览汇聚了20位非遗传承人一个月的学习成果,作品种类多样、陈列方式丰富、竹艺类型各有不同,尤其是陈列的许多跨界实验作品,与玻璃、陶瓷等不同材料的结合,以及与荷兰设计师碰撞的设计作品都非常吸引眼球。
匠心独运内外兼修
在这场关于学员研修成果的展览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位手艺人在此次学习中的手作,不仅是材料与工艺的跨界融合,也是新材料与当代生活结合的探索。通过这次学习,这些非遗手工艺艺术家不仅提高了手上技艺,也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竹艺与陶瓷艺术、与玻璃艺术的巧妙融合。艺术无疆界,跨界创作已经在他们的心里发了芽扎了根,在展览中有的竹艺家制作出现代感十足又不失文化底蕴的有趣设计。
教学相长学思结合
闭幕式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岭山主持,出席此次闭幕典礼的领导与嘉宾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教授、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怀生、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金江波及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副教授和20位相关的竹艺传承人。
PACC(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金江波教授代表上大美院发言,他提出,“作为首次在上海举办的竹艺非遗研修班,我们秉承着上大美院在非遗传承事业中探索出的培训特色,以‘国际范、民族风、当代腔’的理念先导,站在上海国际都市平台上,用国际的跨文化视野来拓展我们研修的领域,导入国际先进的美学设计资源力量,启迪启发创意思维。本次竹艺班我们请来了荷兰、新西兰等国际一流的院校设计力量,与我们拥有传统精湛技艺的竹艺非遗传承老师共同传习中国传统技艺,理解文化传承,思维碰撞与共同探索传统工艺魅力,使我们的非遗研修方向趋向探索具有国际前沿风范的美学之道。同时我们继续坚持以继承地方文脉,秉承地方特有文化记忆的竹艺技艺,深挖地方文化基因的传统技艺内容,系统地研究地域风格特征的艺术语言,使属于地方族群与社区的独有活态生活方式转化为多元民族与传统生活共享的智慧之风。我们提倡非遗文化为改变生活理念服务,提倡非遗美学为提升当代生活品质服务,提倡非遗技艺融入当代生活功用服务。以创作富有当代精神与当代腔调的新非遗作品而一起去勇于探索。”
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怀生表示:“传承手艺是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使传统手艺融合富有创意的设计,才能够把非遗更好传承下去。各位非遗手艺人从现代生活中汲取养分,用于自己的手工艺创作之中,教学相长,并且结合当代空间与现代生活,不断改良自己的作品。在商业大潮的时代,依然能够静心专注做工艺美术,这对于非遗传承意义非凡。”
留青竹刻代表、竹艺研修班学员谈文安讲到:“这次活动进行非常融洽,各位老师的教诲使我们受益匪浅。这次学习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与思维,学会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会贯通,能使我们的工艺创作更好地借鉴传统,服务当代。”
徽州竹雕大师、学员代表洪建华也作为学员代表讲到:“怎样让艺术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找寻的。我因上大而美丽,我也会为上大增光添彩!”
东阳竹编、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何红兵对此次研修也感触很多:“这次研修虽然时间很短,学员们也都来自全国各地,但大家聚在一起共同探讨竹艺传承是难能可贵的机会。在这次研修中,我们也接触到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知识,感触良多。我们所学到的东西要运用到创作中去,跟我们的行业相结合,让竹文化更好传承发展下去。”
学海无涯后会有期
开幕式尾声,汪院长为各位研修班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并对他们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一个月的相互切磋、相互学习,我们建立起来的同学情、师生情永远不会消散,学员们质朴的性格、对手艺的不懈追求、对信仰的执着坚持更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大家常回家看看,我们会想念大家的。”
浙江省德清县县委宣传部、莫干山镇人民政府大力支持,提供了创作空间和创作的竹类材料,并实地探访了当地竹艺传承人与竹艺工厂,使研修班能够充分进行技艺实践,为当代美学的创作提供大胆尝试。非遗传统工艺进入乡村空间,成为乡村文化重塑的一次有效实验和探索。
在本次研修活动中,学院与拥有十几种竹艺技艺的非遗研修老师们共同多次走进现代品牌街区,走入时尚社区,并与上海著名的时尚设计师和手工艺匠人对话、交流与讨论。在研修期间,展开课外美学、品牌、创意沙龙,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收藏鉴赏等系列沙龙等活动,提倡非遗技艺融入当代生活,走进大众视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会竭尽全力支持非遗传承和保护,祝愿学员在学习和生活工作当中蒸蒸日上,也祝非遗事业能更好地走向生活,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