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0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及《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2021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以下简称“非遗专业”)。河北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是全国首次获批该专业的11家院校之一。2023年8月,新增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迎来了第一批本科生,共计39人。2024年9月预计招录80 人。经过两年的筹备和深入调研及论证,河北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以下简称“河美非遗”)定位于“立足河北,借鉴全国,面向国际”,以河北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抓手,借鉴全国各地先进保护与传承的经验,挖掘价值及亮点,形成学科体系,通过对外交流走向国际视野。河北美术学院非遗专业在跨学科知识交叉背景下,近年来逐渐找到自身定位,将顺应学科专业发展趋势,遵循专业的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以坚持产学融合为教学理念形成专业特色。
一、专业申办条件及教学理念
申办非遗本科专业具备较为成熟的条件,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理念,具体如下:
1.申办条件
非遗保护专业的创建与发展依托于河北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该中心设立于2017年5月3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文件《关于命名河北美术学院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决定》,河北美术学院被命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为进一步做好非遗研究、传承与保护工作,经研究决定,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成立常设机构,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负责具体工作开展。自2017年至今已成功完成17期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教育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及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学术活动,基于传统美术的研究方向,我们邀请了高校知名教授及各级工艺美术大师前来授课,研培计划的顺利开展为河北美术学院非遗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历次研修教学中积累了大量非遗保护经验及教学成果,为河北美术学院非遗专业的设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期,随着研培计划的开展,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会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资源。
河北美术学院非遗专业的前身是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资源遍及河北省内四大传统窑口,陶瓷成型及工艺研究发展迅猛,此外蔚县剪纸和掐丝珐琅等也是非遗保护专业的主要传习课程。工艺美术师、大师的梯队结构完善,文史资料档案齐全,非遗文创企业助力教学,能够形成教学、科研、就业一体化的基地实训教学模式。值得介绍的是,河北省非遗保护部门对河北美术学院专业的发展与建设,以及教学资源支撑上创造了良好的办学条件。
2.教学理念
河北美术学院非遗保护专业坚持“专业与科技融合,教学与产业融合,课堂与项目融合”的教学理念,形成“非遗理论与非遗技艺实践双向教学,学科发展与现代科技融合,专业建设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产学融合特色。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实践能力、人文艺术修养及艺术审美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开设的课程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工艺美术史、文化人类学、数字化非遗保护技术、非遗信息采集、非遗技艺传承、设计思维与文化创新、非遗文创设计的商模与底层逻辑、非遗项目管理、非遗展览展示设计等相关课程,学生毕业后熟练掌握photoshop、illustrate、Adobe After Effects、Though Desihn、mjdjourney人工智能等基础设计软件,掌握非遗理论、相关法律知识、非遗申报流程等理论,具备撰写调研报告、项目策划书、能够进行创新设计等应用能力,就业方向为各级各类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与传媒集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企事业单位、报纸、杂志、电视台、出版社等,从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栏目和出版项目的编辑人员、文化产业策划、演出与管理等技术岗位、社区文化工作人员、中小学美育教师、美丽乡村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人员等职业。
二、专业发展建设思路
获批招生以来,非遗保护专业积极总结经验,结合省内学术、文化资源,摸索出一条专业建设思路,当前正集中力量开展学科建设。具体如下:
1.找准自身定位,与其他专业相互支撑
在定位上,我们努力形成自身专业建设风格。首先,河北美术学院非遗在传统文化发掘的基础上,与“艺术和科技”专业形成相互支持,进行数字非遗的转型,推动专业与科技融合,实现学科发展与现代科技融合,这是河北美术学院在非遗保护专业上具有辨识度的重要特征。其次,河北美术学院非遗保护专业还积极与文创设计专业相互支撑,发展非遗文创,跟随时代发展,推动区域文化创新发展,推动学生区域内高质量就业。紧随非遗保护事业的时代强音,这也是河北美术学院非遗在读学生在省内外具有辨识度的特征。
2.锚定转型痛点,项目驱动专业课程教学
针对人才培养方案,非遗保护专业还以学期为单位开展项目驱动教学,分为理论与实践初期过渡、研究与实践相互融合、创新与实践相互促进、展览服务与实践转化四个阶段,以“实践+”的教学模式,完成非遗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教学,实现课堂与项目融合,解决专业和实践结合不紧密,专业与市场难以衔接、专业人才就业难等问题。例如,第一学期是理论与实践初期过渡的阶段,引入“非遗进校园”项目,运用驱动式教学手段,以非遗脸谱绘制、掐丝珐琅、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泥塑、草编基础等民间工艺实践项目为抓手,进行从调研方法与报告、图像信息采集,技艺体验、技艺呈现等多个纬度的实践操作,形成了文、物、图、视、网五维的教学成果。
3.集中实践发展,从教学实践到实践教学
河北美术学院在非遗保护专业开展期间推出了“星火计划”。“星火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战略,启动教师科研团队与非遗学生发展中心,合力建设非遗实践工作坊。这一计划深化了课程教学四个阶段的内容,将教学方法落实、学生能力落实、教学成果落实、对外合作落实,推动教学与产业融合。河北美术学院还吸取其他院校非遗工作坊建设的经验,结合自身优势,目前已经申报了“非遗技艺校园实践工作坊”,采取“1+n”教学方式,针对陶瓷、绘画、琉璃、等多项技艺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例如,和井陉台阳村达成“艺术乡建”战略同盟,非遗主题及艺术形式的软装进入项目区,提升非遗教学的成果转化率。在此基础上,发展非遗研学项目,和携程河北公司、旅行社合作,带动区域内的交流活动。
4.蓄力成果转化,推动服务与交流
河北美术学院在非遗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致力于推动成果转化。首先,非遗专业发挥优势,通过工作坊、研学、非遗学社等方式积累一定的校外资源,推动校内师生共创、校企合作,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其次,教师队伍通过非遗学术论坛、非遗传承人等促进学术交流,构筑人才高峰。例如,2024年4月11日启动《非遗田野调查与实践》课程,通过此次考察活动,与易水砚、蔚县剪纸、王厂錾铜以及平遥推光漆器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签署了合作协议,设立了四个“河北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研究中心”。在与传承人洽谈的过程中,了解到传承人需要借助与高校的合作达到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在合作的过程中把握了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等行业对非遗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图1 非遗技艺与传承1课程,李培培老师指导学生实践
三、专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河北美术学院非遗保护本科专业尚处于摸索过程,逐渐找到一些发展规律,总结出一定教学经验的同时,在专业建设中也发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具体如下:
1.缺少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规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本身不仅包含了理论研究,还包含了手工艺的实践,项目类型丰富,并且各教学单位从非遗文创、数字非遗、非遗保护理论、非遗技艺、民俗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发展方向多样。也正因为这样的特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符合国家教学发展目标的统一规范,导致目前河北美术学院与其他院校之间在非遗保护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差异较大,发展方向难以聚焦,特色不够鲜明,且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中难以形成较为系统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例如,教育部制定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专业分类,明确了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评估评价及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实施标准,非遗保护专业是新增专业,在其中还没有体现,诸多高校皆各自为政探索非遗的教学实施路径,我们希望这一规范非遗保护专业的标准尽早出台。另外,非遗保护与现代教育体系的融合还有待解决,虽然很多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已经设立了非遗相关的专业或课程,但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由于缺少全国统一标准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各个学校在非遗保护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不仅影响教育质量,也使得非遗教育的效果难以评估。
2.教学资源有待完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作为新学科,在教学资源和教材建设方面不够完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缺少高阶性、应用型、创新性的教学案例,专业学生思维难以提升高度。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发现,在线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缺少实践教学基地,导致本专业学生对非遗的内容研究不够深入,难以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例如,按照本校的要求,非外出实践课程必须在校内完成,学校的各种设施目前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如果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校授课,即便是非遗传承人参加过培训,但这些培训项目往往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持和认证,使得培训效果和传承人的培养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需要教师和传承人共同完成,可是目前还没有解决“1+n”的管理措施,最简单直接的表现就是无法支付无高等教育职称认定的传承人的课时费。
3.跨学科教学尚未体系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涉及遗产保护、数字非遗、拍摄录像、信息采集、法律法规、论文写作、手工艺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跨学科教学势在必行。但在目前,河北美术学院非遗保护专业在教学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方面仍缺少深入的研究,跨学科教学任重道远。例如,中国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考工记》,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的包含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这些可以为制定行业标准提供参考。目前我们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缺少类似于新时代《考工记》这类的教材,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有效地将教学与检验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习效果。
图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刘凯欢老师指导学生教学场景
四、未来发展的思路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完善工作坊管理机制,邀请行业内的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对传统美术和技艺的理解和实操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我们的专业建设致力于实现多领域融合,将传统美术和技艺与现代设计、文化产业等领域进行融合,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跨界创新。结合河北特色工艺与现代设计教育,既保留传统技艺的精髓,又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继续完善项目驱动式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推动产教融合。
未来我们还要立足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门类,协同其他非遗项目共同发展。高等教育中的非遗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内容和研究方向。我们将在本校构建全面的非遗教育评价体系,引导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鼓励他们更好地传授技艺,同时也不断提升教师的技艺和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做好文化传承与发展。(统稿:刘新宇)
图3 《非遗田野调查与实践》课程,学生参观沧州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