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前的“空心村”变成如今的“人气村”,文化扶贫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麻料村大变样:依托传统工艺工作站,麻料村以传统工艺——银饰锻造技艺开展银饰创新生产、加工销售和技术培训,生产游客喜爱的银饰和纪念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脱贫,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是文化和旅游部门振兴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新探索,同时也是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认真办理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重点督办建议的实践成果。
由废弃的小学改建而成的麻料村银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赵罡摄
学艺谋生,传艺致富
麻料村位于雷山县西江镇东北部,世代以银饰加工为生,曾经是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过去,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麻料村银匠经济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很多人不得不弃业外出务工。村寨成了空心村,只留下老人和孩子。
2016年5月,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和指导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省文化厅合作共建“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依托工作站,苏州工艺美院积极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简称研培计划),重点开班培训贵州等西部省市的传统工艺传承人群,提高传承人群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促其“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使他们能够“学艺谋生,传艺致富”。
在这样的培训理念下,麻料村银匠潘仕学等被推荐参加了2017年度的培训。通过1个月的培训学习,学员们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潘仕学等一批年轻的手工艺人回村守艺,抱团发展,既振兴了传统工艺,又促进了乡村振兴。
据统计,截至2018年,黔东南州参加中国非遗研培学习的学员,以“传承人+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创业的达350余家,实现总产值超过15亿元。优秀学员返回当地培训新的学员并带动约1.6万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占就业总人数的61%。每家企业平均带动57人就业,实现带动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2.5万元。
麻料村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生产场景 摄影:粟周榕
“公司+合作社”的经营模式
以潘仕学为代表的一批有思想、有责任的麻料村人,经过培训后,开始思考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在村寨传承保护中的作用。苏州工艺美院、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也积极给予鼓励,并为他们出谋划策。全村人筹资100万元,申请扶贫资金58万元,将村里废弃的小学改造成银饰加工坊、银饰刺绣传习馆。村民联合成立百匠银器合作社、银绣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银匠协会等,采取“公司+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吸引村里的银匠回归山寨。村寨又恢复了潘仕学年幼时见到的“银匠天天作”的景象。
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把麻料村设为“非遗扶贫”观测点,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定期举办村民、工作坊、专家、非遗工作者对话座谈活动。另外,麻料村还与凯里学院、黔东南职院、贵州师范大学、苏州工艺美院等多家高校建立“村校合作”模式,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其中,高校输送学生到村内学习手工银饰和刺绣制作,进行技能体验,共三期700余人次。
不到1年的时间,来自全国各地学习和体验苗族银饰技艺的学生、设计师、游客越来越多,收益随之增长。通过接待游客、销售银饰,村民经济收入大幅增加。2018年5月以来,麻料村共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余万元。这样的景象还引来了著名旅游景区西江苗寨的游客,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成效显著。
2018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一行调研麻料村 摄影:赵罡
传统工艺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
麻料村以振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来改变贫困状况、实现乡村振兴,是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成为一种可推广的非遗扶贫模式。这个模式是文旅部等部门实施研培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贵州省制定《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等政策引导扶持的结果。
2018年7月,文旅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下发《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要求选取确定“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学习传统工艺,有效促进就业。雷山县成为“非遗+扶贫”工作实施点,麻料村非遗扶贫工坊在此背景下挂牌成立。
如今,麻料村建立了全国第一所银匠免费培训学校和麻料村银绣博物馆,与苏州工艺美院、凯里学院等多所高校合作建立相关专业学生的工艺课程实践基地。春富、百福、春艺、黎华等8家银饰工坊和东祥、世红、银泉等14户农家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动力,正在助推乡村蓬勃发展。
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苗族银饰传承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培训班的30名学员到麻料村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实践和学习,其间举行“苗族银饰传承与创新·乡村论坛——2018多彩贵州传统工艺振兴对话”,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专家,对学员作品进行了点评。这场研讨活动,给麻料村未来的发展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激发当地群众的内生动力
在推进驻地传统工艺振兴的实践中,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始终秉持一个理念:激发当地的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能够激发一个村寨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更让曾经的“空巢村落”重焕生机。
经过几年的努力,麻料村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传统工艺得以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改变了村寨空心村的状况。如今,麻料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强,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银饰锻制产业引发旅游产业发展,村民及相关部门积极配套实施乡村水、路、房等基础设施改造建设,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健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发展银饰产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兜底等扶贫方式的综合作用下,麻料村2014至2018年累计脱贫41户16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41%。据统计,2018年,麻料村户均增收2.7万元,比2017年收入增加50%以上的有11户,增加20%以上的有39户,增加10%以上的有49户,;赞成以“非遗+旅游”作为麻料村发展方向的有180户。
相关消息:
文旅部认真办理重点督办建议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要求,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认真回应全国人大代表的关切和建议,对当前传统工艺振兴工作进行了集中检查和全面督导。
对此次代表集中提出的关于传统工艺振兴的各项建议,文旅部通过组织开展大范围和多层次传承人群培训,支持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组织传统工艺展览、展会等工作,解决传统工艺人才培养、产品品质提升和宣传交流等问题。针对此次重点督办建议中代表提及的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柯尔克孜族刺绣等具体项目,文游部会同工信部组织了专题调研和座谈。
此次重点督办建议办理工作有效提高了相关地区党委、政府对传统工艺振兴的重视程度。目前,全国已有河北、江西、四川、云南、新疆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本地区的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或落实方案,系统部署了本地区振兴工作。
同时,文旅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选取了包括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在内的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截至目前,上述地区已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57个,举办传统工艺相关培训2500人次,涉及建档立卡户800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