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高校为什么要开设非遗通识课程
来源:“非遗展示传播研究平台 ”微信公众号 作者:杨红 创建时间: 2019.04.01 10:39:00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深入人心,以非遗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从中小学的“非遗进校园”,到非遗讲座、纪录片、展会以及各类非遗体验类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以一种更具普及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面貌回归大众生活,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如何认识和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但除了严谨的非遗学术研究,在高校开设具有通识课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对于增强青年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了解,培养非遗传承发展的兴趣人群和潜在从业人群,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高校推广通识性质的非遗课程,相对于学术性的非遗研究,意义更为深远。

2017年春季学期,笔者在中国传媒大学第一次开设校级公选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全校各个专业的本科生都可选修并获得学分,60名同学完成了32课时的学习任务、顺利结课,成为非遗公选课的第一批结课学员。

一、非遗通识课程的开设意义

传递非遗内在价值,启迪文化自觉意识。在大学生通识课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类通识课程,使大学生群体较为系统地了解非遗、直观地接触非遗,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时性、共时性和当代价值;并可结合自身兴趣萌生共鸣,从而启迪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动画专业的林同学从中学时代就对传统武术感兴趣,大学期间还参加了学校武术社团。她在非遗通识课程学习期间,主动对在武术社团义务授课的太极拳师傅进行了口述史记录,并且还形成了对社会热议的武术技击性问题的个人思考。她在结课论文中写道:“我认为,一个从上古时期就开始流传而期间从未间断的东西,它一定是有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不管是传统武术、还是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基因,培植青年传承人群。习近平同志201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就曾说过:“应该把古代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让大学生接触、关注、参与不同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既有利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又为民族创新、文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内在动力。

计算机专业的卢同学,家人就是从事刺绣的工艺美术大师,因而从小生活在传统手工艺传承环境中。她将家人收藏的民间刺绣图样带到课堂,将家人在现代市场环境中如何坚守手工制作的经历带到课堂,感染了课堂中的同龄人。暑期,她和几位同学如火如荼地“码”代码,搭建刺绣专题数字博物馆。

激发家国情怀意识,内化乡情乡愁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课程离不开“乡愁教育”,引导学生感受各国各地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更应该让每个大学生“回到家乡”,培养“你是教室里最了解家乡非遗的人”的意识。在这一方面,地方院校更可有效结合当地学生在地方方言、本土知识、本地区民间生活体验方面的优势,通过地方非遗项目的实践类课程深化“乡愁教育”的效果。

例如,地处浙江省温州市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就开设了温州地区特有非遗项目瓯绣、瓯塑、瓯窑和木活字的实践类课程,学生在完成这类动手课程后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也更加关注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

二、非遗通识课程的目标定位

由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培育学生良好品格。大学生具有很好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定型期,向这个年龄段人群传递口头民间文学、手艺人从业守业故事等生动案例,他们既能够领会基本内涵,又可以引发思考,产生正向的认识,形成可能延续一生的品格与习惯。例如,在课堂中讨论各地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新民俗,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习俗背后的精神内涵和家庭社会观念,期望年轻人成为日常生活中传统习俗的维护者、积极向上的新民俗的倡导者。

有一位浙江省绍兴市的同学在课上分享了家里的一项春节新风俗:家人之间将对彼此新一年的期望写在红纸上,比如,这位同学对父亲的期望是“希望爸爸戒烟”。等到第二年的除夕,大家都拿出这些红纸,看自己有没有达成家人们的期许,如果完成了,长辈就会给晚辈发一个大红包,晚辈就要完成长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这一春节新俗折射出家庭成员间的深厚情感,又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而良好的家庭观念正是年轻人需要培养具备的。

吸引大学生群体关注,使其乐于参与非遗实践活动。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大学开设非遗通识课,更加着眼于培育大学生这个数量庞大的非遗“粉丝”群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一定数量、稳定守业的工艺技艺持有者,更需要社会人群的普遍关注与积极参与。比如传统表演类非遗项目,即使国家、社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扶持、使表演团体得以维系,但同时也需要“台下有看客”,特别是要改变观众群体的年龄断层问题,吸引年轻人群的关注。

以启发兴趣为开端,培养非遗相关行业未来从业者。大学生群体既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可成为许多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潜在从业人群。由通识课开端,如果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与某类或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恰好契合,那么就有可能激发加深了解、主动学习的动力,发展为潜在的从业人群,改善一些非遗项目传承乏力、面临失传的局面。

三、非遗通识课程的内容设计

非遗通识课程应当结合大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实际需要,概括起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课程:

认识培养。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融入非遗通识课,比如,民间故事的教化内涵、传统节日的源流传说、非遗传承的质朴情感,以及通过课内讨论等形式发现和启发每个人生活中保留的良好传统观念与风俗习惯。

技能培养。结合大学所在地的民间文化特色,邀请传承人、工艺技艺持有人参与通识类课程教学或直接开设实践类课程。通过观摩和体验工艺技艺类非遗项目,让年轻人有机会沉下心来完成一件作品,发掘心性中安静、耐心的一面,获得过程体验和成就感,体会和培养“工匠精神”。

意识培养。培养“乡愁意识”,带动大学生“反观”家乡历史文化,开展家乡非遗等传统文化的调查。在这一过程中与宗族家族长者、乡土文化爱好者等形成对话,二次了解从小长大的这方土地与生长在这里的人们,生发更为清晰而具有深度的“乡愁”。

应用培养。结合当代各类应用性学科专业,启发年轻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或形式,从事非遗与当代社会、现代文化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化资源的形式“装进”大学生的口袋,在未来工作、学习中随时取用。


作者:杨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

本文部分内容已发表于《广东艺术》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