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李旺:守正为基,再行创新:京绣传承中的坚守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旺 创建时间: 2022.02.07 14:41:00

【摘要】京绣作为清代的宫廷刺绣,以雍容华美著称于世。随着封建体制的瓦解,京绣技艺从宫廷转向了民间传承,传承人主体也由男性转为了女性。以“京绣”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秀花为例,其技艺为家传,在系统化的技艺实践中秉持着传承人的责任与信念以“守正创新”。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已对京绣技艺的保护给予了重要的支持,但是其传承及与百姓日常生活的融合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亟待社会公众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群策群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秀花


京绣,又称“宫绣”,位列“燕京八绝”①之一,是北京地区极富特色的传统刺绣技艺。它以北京民间刺绣为基础,充分吸收融合了各地方绣种(苏绣、粤绣等)之所长,最终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据《清稗类钞》记载:“同、光间,首推京绣,有五彩、平金、拉索、打子之别。五彩尤精,切花卉、山水、禽兽、鱼虫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西人亦极赞之。至拉索、打子各绣法,以重叠法铺绣之,其花卉枝叶皆有生气。”②历史的变迁让京绣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至2014年11月,京绣被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诸位当代传承人中,刘秀花是2018年被认定的“京绣”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清宫造办处的师太爷算起到刘秀花这一代京绣传承已经是第四代。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坚守,延续着京绣艺术的生命力。然而,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像刘秀花这样的传承者所秉持的京绣技艺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和挑战。本文研究以刘秀花为例,期以对坚持“守正为基,再行创新”的传承思路给予关注。


一、承艺家传

作为曾经的宫廷艺术,京绣主要服务于皇亲贵胄,流行于宫廷上流社会,且其技艺传承人主要为男性。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京绣的传承从宫廷走向了民间,传承人主体也逐渐由男性转向了女性。

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的京绣国家级传承人刘秀花,自出嫁后就跟随公爹——京绣大家宁国玺学习京绣技艺,承艺家传(图1)。她从艺至今已将近50年,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京绣技艺,而且还积极致力于京绣的传承实践。

from clipboard

▲图1 京绣大家宁国玺

闻名京城的京绣大家宁国玺,1925年出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镇刘李店村一个大户人家。1938年,13岁的宁国玺经人介绍,正式拜在曾为宫廷造办处绣匠的后人黄师爷门下,从此开启了他的京绣艺术生涯。历经7年勤学苦练,终于全面掌握了京绣技艺,成为京绣行里难得的全才。他深得京绣精髓,所作刺绣端庄大气,针法、色彩俱佳,尤以绣制蝴蝶而闻名,人送雅号“蝴蝶宁”。1949年,他曾应邀绣制“开国大典”人民代表所佩戴的国徽,并在天安门西侧观礼台观摩了典礼仪式。1955年,他曾受命参与并完成“十大元帅服”的绣制工作。20世纪60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百业凋敝,传统手工行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宁国玺回到了他的家乡琉璃河,继续从事京绣事业。他一直希望京绣技艺能够代代相传,儿媳刘秀花嫁入宁家,让宁国玺看到了京绣传承的希望。

1950年,刘秀花生于河北涿州高官庄一个生活相对富足的农村家庭。她从小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尤其热爱刺绣,在同龄女孩子当中表现出过人的天分。1972年,她嫁到宁家,自己绣制的一个小猫嫁妆引起了宁国玺的注意。他发现刘秀花有刺绣的灵性,于是想教她京绣。在那个生活极其困难的年代,22岁的刘秀花心里尚存犹豫。不过,后来在宁国玺的鼓励和劝说下,她下定决心学习京绣。

每每说起当年学艺的艰辛,刘秀花几度落泪。极度困窘的生活让学艺难上加难,学艺的几年里经常是饿着肚子在刺绣,或者只能找些茄子叶、倭瓜叶、野菜等充饥。通宵达旦地刺绣更是家常便饭。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久坐,使她臀部生疮而无法坐着刺绣,她便双膝跪坐,继续不分昼夜地埋头苦练。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特别着迷”。而宁老爷子也是高标准、严要求,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了这个爱徒。经过3年多的勤学苦练,再加上她的聪慧和悟性,刘秀花终于将京绣的全部技艺系统掌握,融会贯通金、绒两门技艺,成为了京绣行里出类拔萃的女性传承人。

之后,刘秀花便跟随公爹为京城多家刺绣厂制作绣品。她的京绣设色端庄典雅、绣工精湛,不但深受厂家和客户嘉许,还经常被厂里当作样品展示和其他人的参照标准。找他们定制绣品的人源源不断,甚至有海外的客户。1977年,师父宁国玺离世,刘秀花自此挑起京绣传承的重任。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步伐,京绣再一次受到了世人的瞩目。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不仅给刘秀花带来众多的荣誉,也给她带来新的希望。2005年,她入选了首批百名“北京巧娘”名录。2015年,“刘秀花工作室”获批京绣非遗传习所。2018年,她被认定为“京绣”项目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二、系统化的技艺实践

清代宫廷里的京绣制作过程遵循着极为严格的规制和程序。纹样的位置经营、尺寸大小以及刺绣用料、用工也有严格的规定,《工部制造库料工则例》有详细的记载。清宫乘舆仪仗用绣规定,“寿字扇,中绣蓝字一个,径九寸,字画宽四分,两边各绣五彩圈金线盘龙一条,蓝罗缎,边绣银回纹字三个”③;凡是绣制坐龙缎韂④,“内务府每折见方尺,一尺如绣净金活,用细金线十四支,押金披二钱,粗金线二十支,押金线二钱;绣披绒活,用绣披二两四钱,绣绒二两六钱”⑤,“内务府每折见方尺,一尺用长工十五工,短工十七工,制造库系食粮匠役绣造。今拟每折见尺方,一尺用画匠二工,绣匠五工。”⑥

刘秀花的京绣技艺与宫廷的绣艺一脉相承,如今,她依然保持着师父传授的传统制作工序,从图稿设计到最后的成品呈现,都一丝不苟地将技艺实践系统化。

(一)绣稿设计

京绣的刺绣底稿多为传统吉祥图案,通过特定的纹样来表达求吉纳福的吉祥观念,如荣华富贵(芙蓉、牡丹)、六合同春(鹿、鹤)、五福捧寿(蝙蝠)、瓜瓞绵延(蝴蝶、瓜)、子孙万代(葫芦)等(图2)。清代宫里的绣稿由如意馆的画师绘制,经批准后方可进行绣制。京绣绣稿的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画稿,必须结合京绣的针法及工艺特色。绣稿的设计者不仅要擅画,同时要懂京绣的针法。刘秀花的刺绣底稿多由她的弟弟刘树敏设计。刘树敏不但有着丰富的京绣设计经验,而且对京绣的针法也烂熟于心,因此,他的设计能较好地呈现京绣的艺术特色。

from clipboard

▲图2 清代《瓜瓞绵延 吉庆有余》圆补青缎刺绣

(出自《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刺绣卷》)

(二)制版扎样

绣稿完成之后进行扎样制版。将硫酸纸蒙在绘制好的绣稿上,透过硫酸纸用针笔沿着底稿的轮廓线依次扎出小孔,这样就会得到一张轮廓线漏孔的绣稿样版。通过“扎样”制作的刺绣稿版,一方面,可以避免直接施绘于绣底而产生的失误;另一方面,后续如果绣制相同的纹样,稿版可以再次使用,省去了二次重复设计的麻烦。

(三)选料拓图

京绣素来以用料珍贵、不惜工本而著称。绸缎、丝绒、金、银、珊瑚、珍珠等名贵材料尽可为其所用,富贵华美中彰显着身份和地位。刘秀花在京绣底料方面均选真丝面料,包括库缎、软缎等。底料颜色的选择依纹样题材而定。绣线全部为纯蚕丝,部分作品会用到真金白银合捻的金银线。

底料选好之后,便可以拓图“刷粉”。把制好的纸版覆在选好的底料上,用刷子蘸取适量特制的粉,在硫酸纸版上均匀刷过。粉透过硫酸纸版上的孔漏印到底料上,底稿的轮廓线也随之呈现。刷粉一定要将稿版和底料的边缘压实,以防错位而导致底料上纹样模糊。

(四)上绷子

刷印好的底料需绷在绣绷上,方可进行刺绣。京绣的绷子由两根长木方和两根短木杠组成。先将底料的两边与长木方上的钉布缝合,且要将底料置于正中间位置。将两根长木方撑开,使底料平直。之后,在底料另外两边缝加边棍,同时,将两根短木杠与长木方插合。最后,用绳子将两侧边棍与短木杠固定,把绣面拉直,弹敲底布感觉其紧致如鼓面,绷子就上好了。上绷子在京绣制作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并非易事。底料太松太紧都不适合施绣,适度的松紧完全依靠艺人多年的经验感觉和体悟。

(五)配色施绣

绷子上好之后就可以准备刺绣了。刺绣之前,需根据纹样设计要求选择绣线。京绣从技法上分为两大类——“金活”和“绒活”。“金活”即盘金绣,“绒活”则为丝绒彩线绣。“金活”只需选择不同粗细的金线即可,“绒活”需要根据纹样题材及底料颜色搭配色彩。京绣崇尚高雅、贵气与华美,其色彩庄重大方,设色典雅,充分展现了宫廷刺绣的审美风尚。绣色与底料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和雅中彰显着富丽。

刺绣过程中以绣绷为界,一手在上一手在下,双手配合穿拉丝线进行刺绣。拉线的力度要均匀,以保证绣线平整光洁。京绣不仅需要手上的功夫,还需要安然的心性,心手相依方能绣出精品。像刘秀花这样的绣者经常一绣就是四五个钟头,倾心投入就忘记了时间。

(六)完活整理

刺绣完成后需整理绣品,之后方可卸绷子。首先,需要清除绣面上的浮尘,使绣面整洁干净。然后,用熨斗熨烫绣面,让绣面保持平整。继而把绷子翻过来,在绣品的背面抹上浆糊,把线头粘上,以防开线。待浆糊完全干透,绣品就可以卸绷子了。随后,装饰类绣品便可进行装裱,服饰类的绣品便可依样承做。


三、传承实践中的坚持与守望

刘秀花继承了京绣“图必有意,纹必吉祥”的传统吉祥观念,龙、凤、仙鹤、麒麟、百子图等都是她乐于表现的传统题材,但她并不局限于此。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她以鸟巢为设计元素,创作了奥运主题的京绣作品,深受大家喜爱;2009年,她创作大幅盘金绣作品《九州同庆》用于献礼南水北调工程;2019年,为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她创作了《鹤舞神州颂中华》。

刘秀花在拓展新题材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这与她深受的历史文化熏染是密不可分的。由于生长在特殊的年代,她并没有接受多少正规的学校教育。但小时候她经常能听到身边的老人们讲历史故事,再加上各种曲艺文化的陶冶,久而久之这些流传深远的民间口传文化便根植在了她的记忆深处。这对她的京绣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20年,她创作完成的《二十四孝图》系列作品(图3),就是希望唤起当今社会对孝道文化的重视。

from clipboard

▲图3 京绣《二十四孝图》例选(刘秀花绣制)

设计师完成绣稿设计之后,几经修改才最终定稿。从扎样到绣制,全部由刘秀花一人完成,难度最大的是刺绣环节。除了配色之外,《二十四孝图》系列作品涉及到了难度极高的京绣人物开脸技法。不同性格人物的情态神意、样貌举止要想表现到位,开脸是关键。刺绣过程中,刘秀花往往是苦苦思索之后才下针施绣。她艺高但谦虚,绣完的作品通常先征求徒弟们的意见,让大家一起“挑毛病”,没绣好的地方拆了重绣,直到绣好为止,每一幅作品都凝结了她大量的心血。这个系列的作品从构思到完成,前后历时半年,其题材是目前京绣作品中少见的,无论是设计、构图,还是绣工、配色,都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水准。

刘秀花一直秉承着师父宁国玺京绣传承的遗愿,还积极致力于京绣传承教学。她先后在北京房山河北镇刺绣厂、河北省新乐流芳工艺美术中心等处授艺教徒,只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京绣传承事业中来。在她看来,这不仅是对师父宁国玺的承诺和作为京绣传承人的职责所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她觉得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力所能及地做一点事情,这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些年上门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刘秀花传艺分文不取,免费为艺徒们提供食宿,为的就是把京绣广播、传承下去。丈夫宁先也给予她极大的支持,主动承担起家庭生活的其他事务,希望她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京绣事业中去。

刘秀花选择徒弟首先看重的是人品,其次才是京绣技艺方面的潜质。她经常教导徒弟们学艺先学做人,人品端正是学好京绣技艺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这个根本,在生活中还要善于观察、用心体悟何为“绣花要开,绣鸟要飞”。学成京绣技艺并非朝夕可成之易事,不仅需要十足的耐心,更需要长期刻苦地钻研与磨练。

刘秀花传艺至今,从其学艺者粗略计算也有几百人。但是,真正坚持从事京绣的徒弟却寥寥可数(图4)。京绣的学艺周期较长,要想系统掌握全部技艺、学有所成,除了师父的悉心传授外,更需要自己持久的刻苦研习与细心揣摩,还要有专注的精神和悟性。如刘秀花所说,过去京绣学艺“三年零一节”⑦也只是学个皮毛而已。迫于现实生存的压力,很少有人能够从事并且长期坚持这一行业。刘秀花的老伴宁先亦慨叹:京绣行里留不住人。

from clipboard

▲图4 刘秀花师从京绣一脉的传承脉络谱系

当前刘秀花所在京绣传习所面临的另一个实际困难是场所的局限。她的京绣传习所是自家一间不到20平米的小屋。这间小屋既是教室,也是展厅,墙上挂满了京绣作品。但是,因年久受潮,小屋的墙皮已经斑驳脱落,部分京绣作品的装裱镜框也发生了变形。屋里狭小的空间摆放着几幅刺绣绷架,更显局促。刘秀花的生活十分朴素,平时除了生活开支,主要就是购买丝绒、金线、库缎等京绣原材料。由于她个人现有的经济条件有限,维持这些开销已实属不易,更难有余力改善传习所的客观条件。然而,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刘秀花依然坚守,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希望京绣技艺能够代代相传。


结 语

雍容华美的京绣艺术曾受宫廷贵族们的喜爱,它不仅是美化衣饰的传统手艺,更是尊贵身份和地位彰显的文化符号。经过几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京绣技艺得以传承至今。21世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京绣技艺的保护和发展,但是在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如何让京绣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当代生活,并且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不仅需要传承人的实践和探索,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为此,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深化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传承人是京绣传承的核心所在。不仅要解决好传承人的技艺传承及生活问题,同时要加深对京绣和传承人的基础研究。

其次,加强京绣在日常生活应用方面的实用艺术设计和设计服务支撑。一方面可以尝试与服饰或时尚设计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探索与生活中的其他设计融合,例如包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载体,甚至跨界的融合与尝试,让京绣文化慢慢地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再者,可以建立京绣活态传承展示博物馆。展示博物馆的建立能为大众提供一个直观了解、认识、体验京绣文化的平台。见物、见人、见艺,集作品展示和京绣活态传承于一体的博物馆空间,在改善京绣传习所教学条件的同时,也能让现有的京绣珍品得到妥善的保存。

最后,可适时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拓展京绣的传播和营销渠道。通过网络直播课程、网络访谈、线上展览等多种形式,从不同的层面让社会大众加深对京绣的认识。只有面向大众生活的传承,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保护和传承京绣不仅是为了技艺的延续,更是要让它在当代生活中实现活态传承,重新焕发生命光彩。


▼ 注释:

① 燕京八绝,即景泰蓝制作技艺、北京宫毯织造技艺、雕漆技艺、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京绣、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北京玉雕、象牙雕刻等八种传统手工技艺。

② 徐珂. 清稗类钞[M]. 北京:中华书局,1986:2395.

③⑤⑥ 朱启钤. 丝绣笔记[M].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94,98,100.

④ 韂,音chàn,垫在马鞍子下面、垂于马背两侧遮挡泥土的东西。参见:现代汉语词典[M]. 6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⑦老北平人将一年分为三节,即:农历二月初一至五月初五为一节,五月初五至八月十五为一节,八月十五至来年二月初一为一节,此为三节。


 ▼ 作者简介:

李旺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