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5   星期四   农历三月十七   
李文跃:现当代景德镇传统彩瓷的艺术发展与创新
来源:文旅中国 作者:李文跃 创建时间: 2022.03.31 10:50:00

【编者按】本文《现当代景德镇传统彩瓷的艺术发展与创新》,系国家级(粉彩瓷)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2022年3月28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文化调查、实践与研究“系列讲座——腾讯视频会议上的演讲稿。

from clipboard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符号。中国的瓷器装饰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单色釉瓷,一类为彩瓷。彩瓷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制瓷技术在单色釉瓷装饰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延续千年、而未曾间断的彩瓷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创造出辉煌成就。

彩瓷亦称“彩绘瓷”,传统名瓷之一。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其装饰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彩始于三国时期东吴釉下彩绘瓷。唐代有长沙铜官窑等釉下彩绘瓷。明、清时期出现釉上彩(五彩、粉彩),同时也是彩瓷发展的鼎盛期,尤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

釉下彩又称“窑彩”。它是陶瓷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陶瓷坯体(即半成品)上绘制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经高温(1200—1350℃)一次烧成。我们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红瓷、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分类。釉下彩的特点为画面呈色稳定、不易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操作简便。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的最成功制作,也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品种之一。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

釉上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经(780℃-850℃),低温固化彩烧而成,主要品类为:青花斗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釉描金、墨彩描金及珐琅彩、浅绛彩、新彩、粉墨彩、古彩、潮彩等。

中国彩瓷,从陶到瓷、从粗到精、从稚朴到成熟,装饰的表现形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色到多色、从刻画印贴到各种彩绘、从工艺性、图案化、装饰性表现、逐步发展成为以中国画表现形式趋于一致为主流的陶瓷艺术表现形式,成为陶瓷上独特的瓷画装饰表现。

景德镇有着两千多年的冶陶史、一千多年的官窑史、六百多年的御窑史,成就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明、清两代,景德镇御窑厂和民窑生产的彩瓷都达到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清代初至清代晚期彩瓷,在景德镇瓷业中,渐渐占据了瓷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其时无论宫廷用瓷,还是达官显贵的府第用瓷,乃至于商贾、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家庭用瓷,无不以持有精美的景德镇彩瓷为荣耀。

from clipboard

一、现代传统彩瓷的发展与创新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从帝王时代走向共和时代。在此后民国的38年,社会动荡,百业衰败,经济萧条。这个时期景德镇彩瓷业发展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瓷业生产在数量上有所下降。尤其是外国洋瓷在中国内地的倾销,导致景德镇传统的手工业彩瓷业受到严峻挑战,产品销路,瓷业生产开始呈现全面衰退现象。

然而面对此时的彩瓷业生存危机与发展,彩瓷业与瓷绘艺人实行了怎样的彩瓷艺术的变革,其创新对现当代的彩瓷发展来说又有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呢……

民国的彩瓷、并非像有些书籍中所描述的“20世纪上半叶”瓷业衰败。综观景德镇陶瓷发展史,民国时期景德镇的彩瓷业,应处于传统向现代制瓷工业发展的转型期。面对景德镇瓷都历史地位的挑战和瓷业生存危机,景德镇彩瓷业开始实行了各种彩瓷绘画的变革与创新。

(一)民国传统彩瓷绘画“百无禁忌”

民国时期,由于清王朝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御窑厂不复存在,大批皇家御窑厂的彩瓷高手纷纷流入民间。由于皇权的禁令已消除,陶瓷彩绘不再受到限制,因此百无禁忌。“官窑良工四散,禁令废弛,以往所不敢仿制之贡品,今则无不敢矣”。

此时的景德镇制瓷业仿古彩瓷异常兴旺,仿古瓷制作成风,市场红火,生产数量庞大、种类丰富、社会变迁。仿古瓷市场的刺激促使彩瓷业逐渐打破了官窑与民窑之间的藩篱,民国传统彩瓷制瓷技艺因此普遍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不少有识之士奋发图强不断寻求彩瓷改良与产业发展之路。如开办中国陶业学堂,培养新式陶业人才,创办瓷业公司改进制瓷生产工艺和生产方式,拓展瓷业市场销路等。

尤其是清末与民国初期安徽籍艺人程门、金品卿、王少维、汪晓棠等人将黄公望创造的中国画浅绛彩画法运用陶瓷绘画画料到陶瓷上来表现,率先将中国文人画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审美艺术形式、审美旨趣艺术表现形式引入到传统陶瓷艺术之中,将中国画浅绛山水技法结合陶瓷工艺、创造纸上文人艺术精神的新画种,即浅绛彩瓷。这种融艺术家作者思想个性绘画特色,书写作者款识、诗、书、画、印为一体全新的陶瓷绘画艺术形式,给景德镇陶瓷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从此开启了陶瓷绘画的时代。

浅绛彩瓷画的产生,及其稍后“新粉彩”瓷画的兴起等等,这些对中国彩瓷的艺术发展史来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二)传统彩瓷的瓷画艺术创新

民国时期,即1912年至1949年间,是我国陶瓷业生产最为灰暗的时期,此时社会时局多变,内忧外患频繁,国内经济萧条,瓷业生产数量急剧下降,景德镇彩瓷业亦屡受打击,一直在低迷的环境中挣扎。

不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景德镇制瓷业尽管受连年内战,日本侵华,洋瓷倾销等因素影响,瓷业生产处于历史的低潮,但仍有一大批彩瓷匠人困境中前行以图存图强求变的才智,使传统彩瓷的艺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传统彩瓷的瓷画艺术创新表现,无论其艺术性、观赏性,还是历史价值,都能传承远古,开启当代。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民国传统彩绘画者思想的变化上

1919年“五四”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与1915年新文化运动后,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其时景德镇彩瓷业也处于革新求变的历史阶段,如各种社团先后成立,中国窑业学堂迅速兴起。1924年成立了“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1928年组织兴起珠山八友“月圆会”等陶瓷艺术机构、艺术家团体先后形成和成立,他们以瓷会友,相互切磋瓷艺、品评画理,以瓷论画用传统粉彩工艺与浅绛彩瓷艺术形式相融合,将中国文人画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审美艺术表现形式运用到陶瓷绘画之中,通过对陶瓷材料与工艺来构建新的瓷画语言。使景德镇传统彩瓷装饰从纯工艺的瓷绘技艺装饰表现,再度提升为现代瓷画艺术创作表现的一个门类,构建了陶瓷工艺与陶瓷绘画相结合纯绘画性新粉彩瓷画艺术表现新语境,形成了影响深远承前启后的“珠山画派”。

二是从传统彩瓷瓷画艺术创新的发展方向上

以“珠山八友”为主要代表的景德镇瓷画艺术家们以陶瓷为载体,以瓷代纸,以画入瓷,作品题材包括:山水、人物、花卉等;笔法、墨韵、色彩均十分精妙,加上题款、印章、以其陶瓷独特的魅力与中国文人画艺术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绘画作品,开拓了陶瓷装饰艺术与创作表现的新形式、使景德镇瓷画艺术成为一种艺术创作表现的新门类,将瓷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民国新粉彩瓷画艺术表现的新形式是该时期陶瓷业变革创新的重要标志。

三是从“珠山八友”与“新粉彩”文人瓷画个性表现上

民国时期,中国第一个陶瓷艺术流派——“景德镇陶瓷珠山八友”画派形成。1928年秋,在瓷绘名家王琦与王大凡发起和组织下,组织了“景德镇陶瓷研究社”。景德镇知名瓷绘艺人王大凡、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刘雨岑、程意亭和毕伯涛等相约各带纸画作品一幅,在景德镇文明楼酒馆开茶话会,品茗论茶,相互观摩。后因每月农历十五约定望月聚会,日后便更名为“月圆会”。

他们结社瓷坛,月圆雅集,以瓷会友,品茗论茶,相互观画。后人把围绕在王琦周围的几位同道好友或说是成堂配画者称为“珠山八友”。“珠山八友”实则为10人,成员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程意亭、刘雨岑、何许人、毕伯涛、徐仲南、田鹤仙。

“珠山八友”以中国传统的文人画为切入点以陶瓷为载体以瓷代纸,以画入瓷,珠山八友以扬州八怪为典范,以海派艺术家为榜样,在浅绛彩的基础上,涉取西方陶瓷艺术风格和技法,以新粉彩文人瓷画的表现形式将景德镇的陶瓷粉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对陶瓷绘画的现当代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比浅绛彩瓷色彩更为丰富的瓷本“新粉彩”绘画,这种瓷画艺术形式成为当下景德镇现当代陶瓷一张闪亮名片,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

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瓷画,它的出现距今不到百年,然而它却是中国陶瓷绘画表现的一次革命,是一种质的变化。“珠山八友”瓷画改变了千百年来景德镇陶瓷由皇家审美理念一统天下的绘瓷形态表现,其风格各异、个性张扬以中国画形式为核心的“珠山八友”瓷画艺术样式,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 响,是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三)“珠山八友”新粉彩瓷画对中国彩瓷艺术发展的贡献

“珠山八友”不断改进陶瓷彩绘工艺,张扬个性,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语言,对中国陶瓷艺术发展作出了贡献:

(1)彩瓷艺术创新:将原本作为陶瓷装饰而存在的传统陶瓷彩绘从纯工艺以器皿造型为基础的器物装饰形式的功能中剥离出来上升到纯绘画艺术层面,陶瓷绘画形式的出现,大大丰富了陶瓷艺术的文化品位。这一趋向从清代同治、光绪时期的浅绛彩开始形成,到民国二十年代新粉彩瓷画已成为风尚。陶瓷彩绘工匠的佼佼者们完成了由传统彩绘工艺匠到“瓷画家”的转变。开启了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第一个以文人画为中心的彩瓷绘画表现形式;

(2)张扬个性,注重强调绘画者主体创作意识的张扬,追求艺术个性,题诗款识,表达文人绘画理念;

(3)丰富了陶瓷艺术表现的绘画语言,把景德镇彩瓷从工艺性装饰表现向创新型瓷画艺术方向发展,并成为景德镇彩瓷的艺术主流表现形式,从而引领了陶瓷艺术审美时尚。

from clipboard

(四)“珠山八友”瓷画对景德镇传统彩瓷装饰工艺、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珠山八友”王大凡,安徽黟县人(1881-1961)在传统粉彩与程门浅降彩基础上又进一步研制独创“落地粉彩”填色新工艺,即彩绘人物时,不用玻璃白打底,而直接用色涂料于瓷胎,罩上雪白、水绿、大绿等烧成,不用渲染画面,表现生动自然、赏心悦目。风格面貌是粗细相见、兼工带写,充满着文人意趣。

“珠山八友”刘雨岑,安徽太平人,“珠山八友”中最小者,(1904-1969),他的作品构图自然,不刻意经营,讲究线条的动感变化美,注重构图中的空白安排,以显示瓷器的材质美。他创造的“水点桃花”技法,即画花头时,先打一层玻璃白底子,再以含色料的水笔洋红在“玻璃白”上点出盛开桃花,花头明暗转折之变化生动自然。

“珠山八友”王琦,江西新建人(1884-1937)西洋画法粉彩人物头子,在粉彩瓷绘艺术中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们工艺技术创新对后来陶瓷工艺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五)珠山八友”对中国彩瓷技艺传承的贡献

“珠山八友”及同时代的艺术家,因太多祖辈、父辈旅居景德镇进行陶瓷绘画,将根植于陶瓷艺术创作,参与缔造景德窑火,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辉煌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瓷画艺术,既弘扬了陶瓷工艺的独特魅力和陶瓷绘画语言,又张扬了“文人画”艺术,他们的瓷画作品“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特征,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直为后人所仰重,并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珠山八友”与同时期艺术家,他们诲人不倦,承授业解惑之职,采取“家庭父母传子女,作坊师傅带徒弟,课堂老师教学生”的传统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为景德镇培育了众多的能工巧匠,其弟子不少成为当代陶瓷名家名师;对中国彩瓷文化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以家庭父母传子女,进行彩绘技艺传承“珠山八友”王大凡的儿子王晓帆、侄儿王锡良、女儿王筱兰、孙儿王怀俊、王怀治等;

“珠山八友”汪野亭的长子汪小亭、次子汪少平、女儿汪桂英、孙儿汪平孙、弟子邹国均、王云泉、徐焕文、李镇生等;“珠山八友”毕伯涛的独生子毕渊明、孙女毕德芳、毕婉芳等;

(六)“珠山八友”对中国瓷画艺术发展的影响

由于一些制度和观念的束缚,在陶瓷艺术领域一部分人的创作技巧、思想一般是遵循前人制作经验与方法而难于超越。“珠山八友”瓷画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与特色,对当代陶瓷艺人的影响与表现是承前启后;影响巨大的。 1911年至1949年的近四十年期间,就粉彩瓷绘艺术的发展对中国陶瓷艺术史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变革时期。从艺术表现来看,“珠山八友”及同时代的瓷画艺术家秉承了浅绛彩所创造的文人瓷画装饰风格,在浅绛彩地基础上所创造的新粉彩瓷画装饰,以中国画的手法与陶瓷装饰相结合,使中国画的许多审美意识和表现技巧在陶瓷上装饰得以体现;

他们以陶瓷为载体,使景德镇传统陶瓷装饰从纯工艺的绘画技艺装饰表现,再度跃升为现代绘画艺术品的一个表现门类。

他们把浅绛彩的文人画绘画风韵与传统粉彩工艺技法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融才情、思想于一体、不限形式、重修养意境,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新粉彩瓷,从而提高了陶瓷绘画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开创了颇具民国粉彩艺术特征的民国新粉彩瓷画艺术新格调。

“珠山八友”瓷画新粉彩瓷画装饰,对现当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智慧为现当代瓷绘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影响至今,现当代彩瓷艺术家在继承前代彩瓷瓷画艺术传统技艺精华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此外民国时期还创新发展了新彩、墨彩雪景、刷花、贴花、喷花、广彩、瓷画像等多种彩瓷工艺表现形式与艺术表现方法。

当代景德镇传统彩瓷的艺术发展与创新前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陶瓷工艺与科技技术迅速发展,工艺与技术的发展给陶瓷艺术创新注入了新活力。陶瓷工匠与瓷绘艺人经过漫长探索,普遍认为传统图案化、装饰化工艺性表现于一体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彩瓷表现的唯一方式,粉彩瓷绘既可认为是陶瓷器物上的装饰画,也可作为纯绘画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粉彩瓷画与中国画、油画相比,只不过是艺术表现媒质不同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其极为重视,先后成立了合作社、研究所、艺术瓷厂等集中一批有影响的艺人名家将民国分散式自主经营模式转化为有序的合作化模式与国营瓷厂,为景德镇制瓷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20世纪五至七十年代传统彩瓷的艺术发展

五、六十年代,在毛主席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号召指导下,全国兴起了“走进营房,走进工矿,走进农村的文艺创作活动”。

同时国家还委派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学生来景德镇指导和实习,他们的到来为景德镇注入了活力。他们倡导从自然生活中吸取营养,对景德镇长期以来由师傅带徒弟、父子相授的学习模式和思维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景德镇陶瓷艺人外出写生学术争鸣,盛极一时。

陶瓷手工艺人和瓷画艺术家,发挥聪明才智,弘扬陶瓷彩瓷制瓷装饰技艺,继承优秀文化传统而不失时代精神,广大瓷画艺人和艺术家联系实际、深入生活、投身田间地头,矿山车间和边塞军营,探索研究,热情讴歌工农兵的英雄新象,创作了以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等为题材的彩瓷绘画作品,这一活动为繁荣当代彩瓷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出现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革命成果,歌颂党,反映革命历史及反映样板戏作品大量涌现。把当代彩瓷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缤纷华丽、争芳斗艳的蓬勃景象。

2.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彩瓷艺术发展

1978年国家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景德镇彩瓷艺术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出现了一批风格不同、表现形式多样、个性张扬的陶瓷艺术家与作品。

当代彩瓷瓷绘工艺与材质的突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装饰当代语言。

传统彩瓷讲究装饰化、图案化、秩序化;与粉彩工艺之表现,在长期的彩瓷瓷绘发展历史历程之中已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艺术表现的巅峰,以至今人论瓷,仍是首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似难以望其项背。

3.二十一世纪传统彩瓷的艺术发展与创新

(1)工艺与材质的突破

当代的瓷画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的感受,置身当代的文化环境,面对社会现实与运用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打破彩瓷色域界定,作品发映出时代特征。

当代不少粉彩瓷画艺术家的作品创作中,除了使用传统绘画装饰的笔与彩料外,还不断地对材质、技巧、造型等进行变革,尝试新的技法、新的方法、新的效果。表现在作品上便是借古今之式运以新意,有的借助当其他陶瓷彩类工艺装饰、材质、材料与形式技法,有的采用乱笔、小刀以及其他工具材料,有的还在某一件绘画装饰纹饰的局部间以手指作画,为了效果而不拘一格,别有新意地创造了粉彩瓷画艺术的新天地,形成纯绘画表现与制作绘画相融合的现代粉彩瓷绘艺术作品的新面貌。

(2)笔墨当随时代;

一是清代以来传统陶瓷装饰陈陈相因、繁褥堆砌,富丽堂皇的“宫廷”画风经过一些受到陶瓷专业艺术教育的中青年瓷绘艺术家改良,取而代之的是符合时代的需要,具有浓郁个性化色彩和当代意识的简练、率意、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

二是清末民国以后彩瓷瓷画与中国画渐趋一致的画风,那种以瓷代纸、以绘画代装饰一统瓷坛的发展局面,已被风格各异、流派众多、个性化语言强烈、工艺创新的新时代彩瓷绘画语言风尚取代,作品更讲究绘画者个性、风格、随型赋彩,因物施艺,形成了纯绘画艺术发展的大方向

(3)追求精神传达与材料表现的探索

当代彩瓷:一方面强调作品的主题表现和作者对陶瓷绘画语言的创新与探索,另一方面又拓展陶瓷材料表现张力和性能,使传统彩瓷艺术开始摆脱强调实用与传统工艺美术范畴,向纯绘画陶瓷艺术发展。

(4)瓷绘题材、内容从特定性向自由性发展

此类瓷绘艺术作品将艺术家对艺术作品形式美感的追求与创造上升为主要位置,从而增添了新时代彩瓷绘艺术装饰的审美品位,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当代彩瓷画的艺术创新是将艺术家艺术作品形式对美感的追求与创造放在主要位置,提升了新时代彩瓷绘艺术审美品位,同时也丰富了其文化内涵,这是之前传统彩瓷与新彩瓷所缺少和不及的。

绘画题材表现以中华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拓宽了传统彩瓷、新彩瓷艺术表现的领域,丰富了新时代彩瓷艺术表现的形式,提升了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情趣。表现出新时代陶瓷艺术传承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当代彩瓷瓷画作品装饰题材内容从特定性向自由性发展。一来艺术家可不具体地表现某个年代、个历史人物典故,代之与丰富的人物遐想寄托自己的情思;二来装饰内容的随意性为创作者展开了想像的翅膀,并为人物造型的夸张变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改变了彩瓷瓷绘人物装饰以说明性图示表现为主的传统装饰习俗,从而使创作者在艺术表现形式、作品意境、气韵格调上的美感追求,上升到更加主要的位置。

当代彩瓷艺术家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上,上下求索,不管是纯艺术的创作,还是把艺术与空间,生活等相融合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5)别开生面,探索新的彩瓷艺术表现形式

当代彩瓷瓷绘要创造别开生面的新意境,就必须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笔墨当随时代”,新时代彩瓷瓷绘艺术家一面继承彩瓷色彩丰富、画工细致、娴熟流畅的传统技艺精华。

一面又着意强化作者艺术创作的主体意识、情感意境的表现,不断创新,使现代审美情趣与传统艺术相结合,力图突破传统彩瓷瓷绘艺术纯用笔作画的单一表现形式,结合西法绘画对自然现象结构的表现,注重表现绘画内容的块面、层次和空间关系等,树立新的造型观念,打破自然物象结构的约束,重新排列组合,强化意象造型,表现再造的自然和艺术家的心灵。

4.当代彩瓷艺术发展的创新前景

彩瓷艺术是中国灿烂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它影响和推动了世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

当代彩瓷艺术在继承前人传统技艺的前提下继续创新,广泛吸收古今中外艺术精华,不断创新,作品反映当代社会现实,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代彩瓷艺术家以民族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感受为主要内容,作品与时俱进,反映社会时代精神,应用新工艺、新材料融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新的创造……

——【人物链接】——

李文跃,1959年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擅长粉彩与墨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泰国东方艺术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二级教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 陶瓷文化专题》“陶瓷装饰”卷主编,国家精品课程《陶瓷粉彩装饰》主持人,国家艺术基金《墨彩制瓷技艺人才培养》项目主持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粉彩代表性传承人,景德镇市珠山区美术家协会主席,景德镇市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

李文跃的陶瓷艺术作品功力精深,语汇新颖,真情内蕴,古朴造化,在历史传统和现代艺术的时空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陶瓷语言,他将粉彩瓷的粉润柔和与墨彩瓷的清丽雅致融为一体,创立“粉墨彩瓷”瓷绘艺术。其瓷绘作品《十八罗汉图》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并有《水乡》等作品在国内外艺术大展中多次获奖,《九老观画》《唐人诗意图》《丝绸之路》等陶瓷艺术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馆藏。主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粉彩制瓷技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项目获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多次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赴法国、突尼斯、摩洛哥、加篷等国家陶瓷艺术讲学与文化交流。撰写出版《景德镇粉彩瓷绘艺术》《景德镇陶瓷史·现当代卷》《景德镇粉彩瓷》《图案与装饰基础》等学术理论专著与教材多部。

李文跃大师(右一)为《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左一)题写“器用之美”

2021年3月,李文跃大师(左一)与《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右一)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