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6   星期一   农历三月廿八   
林岩:新时代传统手工艺发展热点与趋势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 作者:林岩 创建时间: 2023.02.08 11:06:00

【摘要】在疫情趋于常态化防控的时期,传统手工艺行业依然受到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总体上呈现出行业内部加剧深度洗牌,寻求方向调整与结构性升级,市场出现逐渐回暖的发展态势。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逐渐适应了与疫情相伴而行,积极转型寻求生存空间。推广“手工艺+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展开微视频传播、注重表现时代主题、整合跨界多种资源、强化创意IP等,这些方式也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传统手工艺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政府相继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提升创意产品开发、加强文艺评论、推动非遗工坊建设等政策,引导传统手工艺行业继续发展,并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对包括工艺美术在内的传统手工艺行业进行了部署,以引导行业健康良性发展。新时代的传统手工艺行业得到更多展示机会与舞台,增添了传承与发展的信心,与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但推动具有新生活美学意义的“国潮”风,而且在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新的高度凝聚力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疫情;非遗;热点;趋势

受到疫情的持续影响,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更加复杂、更为严峻的情况,为了稳定国内经济和各行业发展局面,中央特别明确要坚持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面落实“六稳”“六保”的工作任务,同时要强化科技战略支撑,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各级政府部门延续对传统手工艺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必要支持政策,进一步强化传统手工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些年来,手工艺的传统市场还处于大幅调整和转型阶段,以往一些以个人标志性作品为导向的市场需求呈现落势。特别是在近两年,国内疫情趋于平稳和经济逐渐恢复的过程中,以大师工作室、非遗工坊等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小微企业,纷纷布局线上。他们尝试发布微视频、加盟线上直播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进行宣传与销售,在传统模式之外另辟蹊径。在新形势的挑战中,借助新媒体极强的传播力和社交影响力,传统手工艺的众多文化类型和特色产品行业不断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同时也促使手工艺文化和消费的受众群体加速更新迭代,尤其是80后和90后,已成为传统手工艺的最积极消费群体。当疫情趋于平稳时,传统手工艺行业愈加精细化、多元化,边界也得到拓展,许多手艺人开始积极“走出去”与跨行业领域加深合作。社会越加重视年轻一代从业者和消费者的审美教育与需求,反映创新能力和创意活力的个性化手工艺品在文化旅游消费市场中所占比例日益加强。

一、“电商”模式成为流行

新时代传统手工艺最大的发展热点是“电商”模式的流行。2020年以来,各大电商平台纷纷举办非遗手工线上年货节,众多传统手工艺亮相线上,开启电商之路。例如,2021年抖音电商开办了首届抖音年货节,总成交额为208亿,直播间累计看播用户量143亿,互动评论数超19亿条,互动人次超过3.2亿,传统手工艺品总成交额较“双11”期间增长13倍①。其中刺绣、剪纸、景德镇陶瓷器等高品质的手工艺品深受用户喜爱。除此之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和阿里巴巴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也开启了牛年、虎年的非遗“大集”,引领了传统手工艺销售电商模式的热潮。

2020年以来,传统手工艺品的消费大部分来自电商自播,网络店铺成为主要销售渠道。以淘宝、天猫为代表的手工艺电商数量较两年前增长接近32%,开通淘宝直播的非遗手工艺店铺数量都有了巨大提升,总体增长了115%,已超过2.5万家,有十几家非遗手工艺电商实现了年成交额过亿的电商壮举,超半数的手艺人在开启电商之后增加了雇工人数,并计划新招员工。在持续的疫情冲击下,手工艺电商数量、消费者数量、人均消费支出却连续3年实现双增长②。由于较多的工艺美术产业带位于县域及城乡接合部地区,电商平台还有意识地对这些地区进行扶持,西部地区工艺美术产业以超过30%的增速显著领先于同时期全国其他地区的同行业发展,乡村与西部地区的工艺美术搭上新时代的电商快车而得到普惠。通过新兴的网络平台,传统手工艺的销售市场获得很大程度的扩容,潜在消费群体呈几何式增长,同时,还促进培育了更广阔的生产和创意空间。

可以说,电商近两年的快速发展,成为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传播的新方式与消费的新潮流,形成很大的发展空间,具有相当意义上的发展前景。沉浸式的电商宣传和消费模式拉近了手艺人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手艺人及时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深度了解客户需求,也促使他们精进技艺,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在这些现象中还可以发现,年轻人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对传统手工艺陈旧、落后、危机的老观念,新时尚和新经济模式吸引着年轻群体不断加入文化传承和文化生产的队伍。一些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年轻人选择与传统手工艺有关的自主创业,有的还积极回归乡村,成为乡村振兴中的技艺能手。

同时,电商网络平台使手工艺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文化资源”的优势凸显出来:各大电商纷纷开设特色手工艺产品专区,邀请手艺人开展直播活动,介绍宣传传统手工绝技和文化,推出爆款手工艺品;高德地图等生活常用APP上开始发布手工艺店铺线上入口;在节庆假日期间走进网络平台进行直播成为越来越多手艺人的“新常态”。传统手工艺借助现代传播力量,被更广泛的民众熟知与欣赏,既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也使得这些创新成果更迅速地与民众见面,并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美化日常生活环境的重要内容。

二、为“乡村振兴”赋能

新时代传统手工艺第二个发展热点是开始助推乡村经济,为乡村振兴、乡村发展赋能。2021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将成为乡村建设的主旋律。为此,多地出台并酝酿相关的政策措施,一些地区明显加大了对当地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扶持力度,因为传统手工艺是一些地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有的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开始有意识地与乡村振兴建设相结合,通过搭建产品设计、展示和销售平台,形成乡村产业力量。乡村传统手工艺产业的恢复和发展能留住村民就近就业,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巩固乡村脱贫攻坚成果。另外,还有发掘转化乡村优秀手工艺元素、深度链接品牌、完善乡村设计体系的案例,例如,这两年“淘宝村镇”的大量出现也表明,依托传统手工艺可以形成中小型产业,振兴乡村经济,孕育并形成相互关联的、连片的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和经济带。

来自城市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也开始注重时尚文化与乡村手工艺的融合。他们之中有些人入驻乡村社区,甚至把设计工作室搬到乡村,深度研究和利用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组织村民生产,展现传统乡村手工艺中的精神与文化,打造依托于乡村文化旅游的传统手工艺伴手礼。有的设计师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丝绣、绒线绣、蜡染、织锦等重新进行设计,开发出茶席组件、背包手袋、玩偶、领带、时装、床上用品、插画、装饰画等兼具浓郁民族特色与审美新风尚、广受喜爱的实用性产品。一些充满地域色彩且可塑性强的传统乡村手工艺,如竹编、石雕、根雕、粗陶等,经过设计转化,成为愉悦身心、互动性强、新奇时尚的乡村艺术景观和装置,促进了乡村文旅融合的发展,例如江浙一带有些乡村出现的用竹艺打造的沉浸式公共软雕塑空间,就成为时兴的“网红”打卡地。

由此可见,传统手工艺对乡村闲置的空间改造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手工技艺与艺术观念的结合,把乡村中遗留下来的村口、祠堂、庙宇、戏台等转换为乡村历史文化和新文创的展销共享空间,既丰富了乡村景观的层次,也提升了乡村文化环境的品质。传统乡村手工艺立足村民的文化习俗、行为习惯等,如今开始融入新时代乡村的公共文化艺术设计,成为构建乡村宜居性以及具体的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一些乡村,则建设传统手工艺的研学馆,以体验课程等形式面向村民和游客开放,从而促进了手工艺与当地文化、现代生活的活态融合。

借助多种方式路径所形成的手工艺产品类型可以是具有文化附加值的商品,也可以是城乡公共艺术景观,还可以是人文体验项目或乡土教育教材等,传统手工艺在实现其商品经济价值的同时,日益发挥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能够改善乡村经济面貌,更需要重振乡村的“精气神”,而源自乡土的手工艺正是重要抓手③。在振兴过程中,传统手工艺的精神文化价值被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文化产品通过不断升级,文化服务体验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村民增收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展,乡村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既宜居也宜游。无可否认,传统手工艺是村与民共生关系的文化与情感纽带,更是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使乡村焕发生机与活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持续动力(图1)。

▲图1 竹编和漆工艺结合的《竹石》(何越峰设计制作)

三、“微视频”展现和传播无形技艺

疫情当下,线下的手工艺展销活动依然受到影响,线上消费与虚拟体验则成为常态。以往手工艺行业在技术上的应用稍落后于同时代的有些领域,特别是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业内长期存在重手工而不重传播的老观念。近年来受疫情形势所逼,加上新时代中国科技在各个领域的渗透,观念更新的速度加快,众多手工艺行业主动拥抱互联网经济新业态。一些从业者积极地学习5G、AI、VR等前沿科技手段,使传统手工艺展示、传播、销售渠道的数字化水平有所提升。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理念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手工艺微视频进行欣赏与共享,数字化媒介的文物解读、有声读物、沉浸式艺术展览纷纷涌现,与线下实体展览、公共教育活动密切融合,数字化手段还持续赋能各种包括博览会在内的手工艺展销活动。很大程度上,数字化正在塑造一代人的新思维和新的生活方式。受众不再只是通过上门求购、逛地摊或是去大型博览会等传统方式才与手艺人、手工艺品有所接触,而是能够通过微视频进行线上互动。

作为新兴的传播形式,具有强大可塑性的微视频,为普及传统手工艺创作提供了良好契机。可以说,一方面它能记录和留存手工技艺的知识内容和文化精神,一方面还能促进文化保护理念和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传播。手工艺有关的微视频当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展示材料运用、精湛技艺与工艺流程为主的,通过工艺之美的展现激发大众学习的热情,比如用羊毛毡塑造各类动物的微视频就备受全网关注;另一种则以富有创意的形式为主,对历史经典名作进行模仿再创作,借由生动的呈现拉近大众与历史文化的距离④。有些热播的手工艺微视频,对各项工艺的制作流程、创意过程进行详细展现,同时通过还原复杂的工艺细节,加深了受众对工匠精神深层内涵的理解与共鸣。例如,一位95后知名博主用500克黄金通过传统锤揲工艺敲打出一个平均厚度在0.3至0.4毫米的黄金面具,试图再现三星堆出土的黄金面具在距今3000年前的时代可能的生产过程,这条视频吸引了众多网友围观。再如,一位ID为“阿木爷爷”的63岁的老木匠,凭借一双巧手让中国传统木作技艺在YouTube上走红。他使用简陋的木匠工具制作鲁班凳、苹果锁、拱桥、将军案、会动的小猪佩奇等各种结构精巧的木制品,生动体现了传统卯榫结构的技艺精华,以及它所凝聚的古人智慧。海内外数千万的网络观众因阿木爷爷本人所体现的创造力和中国传统木作文化的魅力而叹服。另外,李子柒团队拍摄制作她学习蜀绣和植物印染全流程的视频,同样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甚至激发了外国网友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强烈兴趣。在众多微视频中,传统手工艺的意匠和巧工,造型和寓意,装饰和色彩,形成直抵人心的传统文化力量,引发观者强烈的模仿兴趣和文化共鸣。手艺人借助微视频从幕后走向台前,曝光在大众视野中,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利于把生僻的无法用言辞表达的手工技艺绝活通过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传达出来,既加强了传播的信息密度和有效性,又使传播变得生动活泼,而且信息接收过程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助于消除年轻人对传统工艺的陌生感和隔阂感。

传统手工艺中所蕴藏的文化之美是多样性的、立体的,通过微视频的方式浸润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具有真善美内涵和形式的微视频同时也滋养着大众的审美感觉,是很好的审美教育途径。除了工艺本身的魅力之外,越来越多的日常生活应用场景被还原到手工艺微视频中。环境的进入有利于沉浸式视听体验的叙事效果:或是构建传统田园生活的天然情境,或是营造传统民俗节日的质朴氛围,诸如此类,手工艺微视频的这种现场就地取材、由物及境的叙事方式,寄托着人们通过手工艺寻求精神慰藉以及在心手相应中感知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微视频成为记录、分享生活美的一种方式时,“人人都是手艺人”“随处都是桃花源”也正在成为现实。从这个层面来讲,传统手工艺成为助推社会美育普及化与民主化的组成部分,更具有广阔性和自发性,也更可能进一步地促进大众审美素养的提升⑤。

四、“红色主题”创作

第四个发展热点是在创作上更加注重表现新时代特征和历史经典。与时代特征和“红色”经典的主题同频共振,是新时代以来手工艺创作的强劲引擎。各地不断掀起主题性手工艺创作热潮,真情礼赞党的百年光辉历程,表现党同人民群众深入的血肉联系。手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充沛的情感,借助技艺讲述中国故事,用精品力作记录新时代以来的发展成就。这些与现实同步的主题佳作,给人们带来情感慰藉,传递激发信心、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通过在作品中构建宏阔的主题叙事,让观众铭记时代记忆、产生情感共鸣。传统手工艺陶瓷雕塑、泥彩塑、剪纸、刺绣等,从表现广为人知的革命历史事件,到表现民族团结、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军民鱼水情、喜迎冬奥等新时代主题,以形成统一、充满张力的视觉群像,将建党百年的峥嵘岁月展现出来⑥。

新时代涌现出的主题性作品,既有来自手艺人实地考察的新视觉形象,也有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例如,建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游船、延安大生产运动、红旗、长征、长城等视觉要素,充实了当代手工艺作品的表达素材。而且,为了充分调动公众情感,手艺人在创作时敢于突破传统样式,尝试采用新材料、新媒介,在艺术表现、精神塑造和情境叙事等层面,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图2)。

▲图2 陶瓷和金属工艺结合的《Brilliant Illusions》(李鸿韦设计制作)

人民的文艺是主题性手工艺创作的精神支柱与艺术价值导向。广大手艺人开始积极自觉地站在人民立场,以有力的工艺语言,表达新时代人民自尊自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图景,进行美的发现和创造。主题性手工艺创作体现了“工艺当随时代”的诉求,融合渗透着政治性、工艺性和艺术性。当然,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主题的同时,如何以工艺形象表现历史与现实,呈现超越视觉和工艺表达的精神性内容,凸显当代手工艺的精神追求,仍是主题性手工艺创作长期需要应对的重要课题。

许多主题性手工艺作品还尝试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中,为城市注入主题精神。在构建主题新地标的同时,力求与周边环境和谐呼应,彰显地方文化新风貌。另外,各大博物馆纷纷推出有关的主题性手工艺文创。一批文创设计师与手艺人合作,以材料和工艺语言,寻找主题精神与大众文化需求的连接点,让主题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主题性的手工艺视觉盛宴,让文化基因在积极的创新中活态承续。

五、形式与资源的“跨界”

新时代传统手工艺的第五个发展热点是在生成形式上更注重与各种资源的“跨界”整合。随着时代发展和审美需求的变化,在艺术观念、表现手法、风格样式、审美取向上,传统手工艺与绘画、雕塑、装置、公共艺术等艺术形态相互跨界融合,全方位介入当代艺术创造。一批勇于探索的手艺人和跨界艺术家,以娴熟的技艺、开放的心胸和敏锐的艺术感觉,进行观念表达与艺术性融合的创新,不但激发了时代感的生命活力,还促成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发展的多元格局。传统手工艺如何在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把握工艺媒介特性的基础上,塑造更具审美表现力的丰富形象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近年出现的与陶瓷、漆艺、刺绣等各种工艺跨界结合的系列美术、艺术专题展中,能够看到围绕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跨媒介、跨行业等方面的跨界思考与尝试。

这些跨界创作在恪守传统文化品格和技艺的前提下,又超越了单纯的物用及固有的摆设观念,在精神追求中越加注重形式美原则,并融入哲学思考。有些作品展现出向纯艺术创作领域“艺术化”拓展的趋势,与众多流派,如实验性的、观念性的、学院派等展开对话与交流。艺术性创造赋予传统手工艺新的艺术生命和审美取向。虽然在强调个性和审美表达上不免受到西方当代手工艺创作理念的影响,如在形态、色彩、制作规则上进行改变,但却并非一味照搬,而是注重显示自身的文化品格⑦。例如,以各大艺术类院校师生队伍为代表的“新手艺人”逐渐对手工艺的民族特质形成更理性的认识。首先,在创作观念上,能够重新认识传统器物“器以载道”的精神。在“器”的制约下坚守“道”与艺术精神的传承,通过器物形态语言表达特定的艺术趣味和美学格调。其次,深度发掘工艺的美学特质,充分发挥工艺的创造性,更谨慎地把握“材料”特质,让材料的自然美更具有独立性⑧(图2)。再者,一些手工艺作品从传统的作为展厅展陈内容的形式,开始跨界到室内设计领域与建筑文化空间中,成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这也是手艺人与艺术家、建筑师、空间设计师等不同专业群体跨界合作的结果。最后,这些“新手艺人”能够借助3D打印、模具、机械等工具和高新技术,创作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如在一些现代陶艺、纸艺、纤维艺术、废物装置艺术、拼布等形式中,可以观察到“新手艺人”对现代社会民众生活和心灵世界发生的微妙变化具有敏锐的思考和独特的表现力(图3),特别像那些观照到年轻人生存状态而创造出的萌萌的、可爱的、新奇的、自怜的等带有情绪标志的手工艺作品。

▲图3 3D金属打印《命运共同体》(王晓晰设计制作)

传统手工艺与其他行业展开的尝试性的或深度的跨界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多维赋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仅拓宽了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边界和形态,也使手工艺创作、传播与消费趋于一体化。数字艺术馆、云展览等文化艺术新业态,提升了手工艺在设计领域的软实力。与数字化方式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增强文化生态效益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升级工业设计服务制造业的转型能力。通过提取传统手工艺的关键要素、形成方案、精心研发,生成高品质的视觉识别系统,既能增加产品附加值,又可重塑品牌形象。传统手工艺凸显个性风格、激发创新思维、孵化创意的优势属性逐渐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行业迭代和相关行业的服务优化。

由此可见,通过与不同资源、形式、途径、方式的跨界,传统手工艺作为重要的文化内容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而且,其文化生产性在新时代形成不少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强化“创意IP”

传统手工艺在“创意IP”方面的发展是近年来设计创造力、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等方面综合作用的一种产物。特别是在强化创意IP的风潮下,传统手工艺主动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自然、实用与审美的对话。创意IP连接手艺人、艺术家、设计师和广大受众,关注幸福感和美好生活的实质,也显示了创造更大文化效益的潜力。

有些创意IP源自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资源,通过新媒体传播形成具有高知名度的流量效应,生成各式各样的衍生文创商品,形成一定的上下游IP产业链,有的则正在进一步建立具有国际视野、正能量价值观、可观商业利益的超级IP。

在很多社会活动与展览中,以鲜明的传统手工艺元素作为创意IP形象成为受众的关注点之一。无论是工艺制作、视觉形象的塑造,还是与所在空间场所的融合,都更加强调中华美学旨趣,将传统文化浸润在当代生活之中,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例如,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同心”的设计创意源自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文化理念;火种灯的设计创意来自西汉时期的长信宫灯;火种台的设计创意则源于中国传统青铜礼器——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正在重新发现和认识手工艺中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创意IP与当代文化进行创造性融合,以新设计彰显中国风格,让经典更加时尚,更富韵味⑨。

以“国潮”和“新文创”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创意IP走红的背后,展现了“文化自信”涌动的力量。一些古老的手工艺开始与国潮、新文创对话,比如近年来景德镇与故宫文创,敦煌博物院文创,以及泡泡玛特等知名企业强强联手下围绕“文物超活化”系列推出的“超级创意IP+陶瓷”潮玩,某种程度上正在重构陶瓷商业的新生态⑩。年轻一代不再追逐洋货,而是转向欣赏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产品和品牌。传统手工艺文化注入潮玩和文创经济,不失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不仅为中国品牌的提升带来机遇,也为活化传统文化资源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创造了契机。

手工艺创意IP作为传统文化艺术活态化的方式和形式,与艺术品金融、数字文博、娱乐传媒等业态相结合,正在形成多样的文化生态,在NFT(Non-Fungible Token,一种非同质化代币)的爆发式增长、“元宇宙”热潮等文化现象的涌动中,发挥着更具内生性和务实的作用。随着后疫情时代激增的数字化生活、娱乐、社交、消费等需求,以腾讯、字节跳动、网易等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企业,依托微信、抖音等产品加速布局创意IP,以蚂蚁链、至信链为底层技术支持,先后推出场景化社交、虚拟偶像、加密艺术、虚拟旅游等新型网络文化产品形式,同样也不断拓展着传统手工艺的边界,打开更加广阔的商业视野,为推动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年轻化、生活化提供新的机遇⑪。

七、发展趋势与对策

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文化复兴战略全面实施、“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部署的文化大发展时代背景下,传统手工艺也需要把握住历史机遇以获得实质性突破。然而,在新形势下,一些传统手工艺还存在设计创意不足、商业诉求过于明显的问题,甚至借非遗之名“蹭热点”“玩噱头”,盲目借助电商流量扶持而“出圈”,过于依赖新的信息技术、媒介渠道传播,停留在“猎奇”和“带货”层面,偏离“守正创新”的根本原则。除了这些求新趋势中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老问题,比如产品的款式陈旧、设计老套,不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在传播中缺乏规范、专业性的鉴别和管理而出现失真或误导情况,因泛滥而降低体验感,难以平衡商业化过程中文化内涵与销售盈利的关系,丢掉传统而造成市场产品的庸俗化,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而成本增加导致无人问津等。

可以说,即使消费需求有所复苏,供应链存在缺口,但是一些手工艺门类不遵循市场规律,推高手工艺品上游价格水平,导致供需矛盾,再加之疫情带来对消费市场、资金周转、人才培养、线下活动、原材料等方面的冲击,而使传统手工艺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生活节奏放缓与独立性的增强,民众越加注重追求精神属性和内在性,传统手工艺则恰恰承载了这种诉求。当物质消费达到一定程度,人们自然会对精神层面的消费和精神滋养有所需求,传统手工艺在满足消费者的各种定制需求服务时,具有面向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服务属性。同时,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好的手工艺产品本身具备口碑传播广告效应。在文旅消费的热潮中,出现了许多能够将消费者需求转化为产品的设计师型手艺人。有的手工艺既可由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依靠协作和组织系统完成,而且手工艺精细化与定制化变得越加流行和完善。经由表达创意、平台展示、吸引订单、进行制作、到达消费者手中这个过程,一批有“匠心”的脚踏实地的手艺人,通过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身份认同,强化了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并获得社会尊重。

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发展的新时代,传统手工艺经历疫情低谷后的蜕变而重生。总体上,近年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九个方面:一是不断强化中国身份表达,凸显自尊自信的民族意识。手工艺创作从色彩、造型、装饰等各个方面越来越体现中华文化基因、中国故事元素和中国审美特色,观照地域和民族文化诉求,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二是在创作语言和风格上强调现实关怀,呈现多元与兼收并蓄的和谐发展观。通过运用隐喻符号,使各种奢华与自然、仿古与洋风、雅化与趋时并存。同时,在审美上关注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诉求和情感诉求,强调艺术形象的代入感,朝着萌趣、新奇、优美等更轻松和愉悦的格调发展。三是营造积极向善的社会氛围。传统手工艺开始注重“守正创新”,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人民为立场,以精品力作规避泛娱乐化现象,创作主题突出新时代的恢宏气象。四是寻求线上与线下模式双融合的互补性发展。面对尚未结束的疫情,新时代的传统手工艺也探索出相对成熟的应对机制与管理模式:一方面,传统的线下模式仍在努力寻求新市场,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线上模式,推出创新性产品,增强用户线上体验,形成丰富的产业新业态。五是在审美教育中承担重要角色。特别是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一些围绕中小学课程的教培行业开始转型艺术教育,而且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也使得传统手工艺在青少年的美育启蒙中发挥积极作用。六是以美学经济助力城乡发展。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强的体验需求,传统手工艺在生产与消费上侧重以美学为核心,赋能城乡产业升级,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为年轻人创造自主创业和就近择业的机会,推动城乡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社区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空间,促进文旅融合以及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⑫。七是以跨界性、复合型、多业态的面貌提升服务社会的功能。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手工艺除了具有审美与实用价值,更被赋予品牌、文化形象,还可发挥具体到团结社区、振兴乡村、活化工业遗产、疗治都市焦虑病等的社会作用。八是以康养休闲需求为发展契机。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体育盛会促使大众的康养休闲意识显著提升,进一步推动传统手工艺不断破圈,在积极参与文旅体验的过程中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引领文化消费的新气象。九是手艺人更加注重德艺双馨的人生价值观念,同时,不断地推进行业的规范化和职业伦理的强化,以建立和谐文明的行业风气。

尽管受到疫情的持续冲击影响,传统手工艺行业仍在恢复和探索转化的过程中。为实现2035年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传统手工艺亦应紧随时代发展,突破发展瓶颈,以下具体对策或可供借鉴。

第一,全面响应文化强国建设。未来传统手工艺要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推出优质手工艺产品,同时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促进传统手工艺的智能化发展,加强传播推广的年轻化。各区域的传统手工艺之间协同发展,以点带面,增强合作共进,带动全国手工艺产业和相关行业发展。

第二,在内容上提升原创性。《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的出台,对当前传统手工艺的创意研发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且,一部分内容基于二度创作的手工艺文创将难再具有竞争力,反而鞭策手艺人朝着提升质量、注重原创内容的方向发展转型⑬。也就是说,未来手工艺在内容上必须加强提升原创性,注重大众对手工艺的多层次文化需求,那些具有真正创造性的手工艺将会获得持续性的青睐。

第三,继续推进生产制作的数字化转型。伴随着新技术的成熟与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实践,传统手工艺行业的数字化将不断升级。传统手工艺的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并向个性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科技创新也将赋予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新动能,因此,可以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产业资源,积极发展新型手工艺模式,推进传统手工艺产品数字化生产、运营、消费,使手工艺产品创意性与体验感得到显著提升。

第四,完善线上销售与推广机制。因疫情影响,线上交互模式形成爆发态势,使传统手工艺的推广和销售更加多元与成熟,而且潜藏一些新的发展契机。富有经验的手艺人或将陆续转战网络市场,更多优质的手工艺产品和文化活动借助5G与高清视频技术,将为市场带来新的面貌。

第五,创造强体验性的沉浸式消费环境,推进手工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行为、很强代入感以及精神治愈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手工艺文化消费要力争使消费者在亲身体验的活动场景中找到生活实在感和价值意义。

第六,增进绿色与康养意识。随着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持续推进,绿色、康养、生态、可持续等关键词必然会成为消费新诉求,而且传统手工艺的康养与环保属性也将日益受到关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传统手工艺更要注重对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与养生、养老相关领域的合作产业,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银发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与养生、养老相关各类依托于手工艺生产的养生器具、保健运动服饰,适合老年人的手工艺体验项目,如编织、剪纸、刺绣、缝补等,将满足老年生活的康养需求。此外,在碳减排政策与绿色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亦将日益重视发展低碳环保的手工艺行业,尤其在人口密集的都市,或给予绿色无污染的手工艺行业以较大的生存空间。

第七,构建社会美育新风尚。审美教育在当前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各种利好政策背景下,未来的传统手工艺应成为除学科教育以外的一项重点美育内容,将其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中,在改善国民素质、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八,进一步完善双循环格局。自疫情以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下,传统手工艺的目标更加清晰明确:一方面,继续深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出高质量的优秀文化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把握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完善个性化与时尚化的当代转化,积极创新输出模式,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结语

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传统手工艺要聚焦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而且,传统手工艺也要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中,为发展注入新活力,以精品力作进行广泛传播,自觉与社会美育结合,在多元阐释中传播中华美学精神。总体而言,传统手工艺在新媒介和语境中将得到动态化、生活化、多元化的呈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传统手工艺蕴含的文化精神与美学象征意义历久弥新,依然可以在社会中发挥维系情感与凝聚精神的重要作用。尽管新时代传统手工艺呈现出新老交替的局面,在制作规则、审美评价上展现出一系列新变化,但是,不论传统手工艺形态如何发展变化,都应坚守中国文化精神,不断拓展国际视野,运用现代科技,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正因为如此,传统手工艺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的新需求和美好生活的期待,又要协同增强社会的审美品位与创新能力,由此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本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级项目“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项目编号:2022-2-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岩,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工艺美术史论、传统髹饰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