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视角对春节的重新认识。在文化意义层面,春节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在社会功能层面,春节的传承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促进家庭社区和睦,增强社会凝聚力,为中国人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符合该公约所强调的社区参与原则。在当代价值层面,春节从粮食安全、优质教育等多个方面促进可持续发展,其所代表的非遗活态性、广泛性、基础性、核心性和向心性,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深入认识春节的多重价值,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对非遗保护及其重要性的再认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春节;申遗;再认识
引言
2024年12月4日,中国政府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以下简称“春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根据有关缔约国的申报,编辑、更新和公布代表作名录,旨在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意义的认识,确保非遗的可见度,扩大其影响力,促进对话。春节列入代表作名录,意味着可以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角度去重新认识这一遗产项目(element)。
“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①是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公约》的主要目的之一。认识非遗的重要意义,是《公约》采取各种措施以确保非遗存续的起始点,更是《公约》所倡导的彼此尊重、相互欣赏、促进对话、开展合作这一话语体系的逻辑基础。
《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提出,要在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提高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开展提高认识行动,要求缔约国采取必要措施“提高社区、群体和有关个人对其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公约》重要性的认识”②,使相关社区、群体以及有关个人最广泛地参与提高认识行动,并从中充分受益。可见,这种认识不仅是外界对遗产项目的认识,更是社区、群体等遗产持有者对自身遗产重要性的认识。从《公约》角度深刻认识春节的重要意义,就成为春节作为遗产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之后开展保护、传承和弘扬的关键所在。
《公约》的实施进程就是对非遗重要意义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2015年11月,在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届常会上核可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为制定适用于地方和部门条件的具体道德准则和工具提供了基础;2016年6月,在缔约国大会第六届会议上通过了《操作指南》修订案,新增第六章“在国家层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2018年6月,在缔约国大会第七届会议上通过了《公约》的《全面成果框架》,为衡量《公约》在各个方面的影响提供了清晰明确的目标、指标和基准,并据此修订了定期报告的表格,以提高履约的质量和实效性。这些发展和变化都充分体现出教科文组织和缔约国对非遗重要意义认识的不断提升。而对专用于申报代表作名录的ICH—02表(即申报文本)的多次修订,则体现出对以上基础文件出现变化的及时响应,对缔约国在申报过程中重新认识非遗项目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2023年1月1日,《公约》秘书处再一次对ICH—02表③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春节申报材料就是根据新表格填报的。
下文关于春节申报材料(包括申报文本、视频、图片、社区知情同意书等)已在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发布④。通过对申报材料的分析和读解,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春节的文化意义、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
一、春节的文化意义
ICH—02表的第1.4表项中,对春节的文化意义做出了如下表述:
该遗产项目是中国人根据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节律安排生产生活的具体体现,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形式多样的实践在延续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激发文化创造力,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赋予持久的精神力量。⑤
由于ICH—02表的表项有严格的字数限制,所以针对每个表项的“回答”都需言简意赅,而越是简略,越是能够通过填写在表项中的文字,深刻了解有关该遗产项目不得不说的关键信息。以上表项中的文字体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春节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二是春节以其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体现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一)春节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春节作为岁首,其具体日期的确定来自中国的传统历法,而传统历法是中国人在对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进行长期科学观测的基础上,编算、制定并经国家颁布实施的时间制度。中国的传统历法自夏朝起即是阴阳合历,史称“夏历”,1968年改称为“农历”。阴阳合历即通过“置闰”“定朔”等做法,将日月不同的运行周期即“回归年”和“朔望月”巧妙地调和到同一历法体系之中。
2016年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历法中对太阳运行规律的认知,而本次申报的“春节”则体现出中国传统历法中阴阳合历的智慧。春节是正月初一、朔日,与月球的运行规律相关联,但春节又与太阳年有关,尤其是与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冬至、立春密切相关,“在秦汉以后,岁首统一放在立春逢朔之日”⑥,即是一个明证。
2023年修订后的ICH—02表取消了“遗产项目所体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勾选项,但不意味着《公约》中“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等领域的概念不再重要。春节和中国传统历法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界和宇宙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人类创造力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突出代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必须作为春节的主要特征予以重点表述。
中国传统历法这一艰深复杂的知识体系,是不可能在有限的申报文本中全部体现出来的,尤其是申报表要求对遗产项目进行简要描述,“以便向从未见过或体验过该遗产项目的读者进行介绍”⑦。所以,针对春节与历法的相关知识内容,只能分布在申报材料的多个部分。如遗产项目名称“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中的传统新年,即由中国传统历法确定的新年,以区别于公历新年。又如,在ICH—02表第1.1表项中显示:
按照中国传统历法,正月初一是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⑧
在ICH—02表第5.4表项的附件3“清单节录”中,由于没有字数限制,提及了中国于公元104年颁行的《太初历》: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自公元前104年确定太初历起,新年即定在正月初一。二十世纪初以后,正月初一被称为春节,以示与公历新年的区别。⑨
其中,还专门用一段话来简要介绍春节与十二属相纪年:
基于传统历法,中国人用十二种动物对应年份,通常情况下,传统新年到来之时,也是生肖符号转换之际,每十二年一循环。这种生肖纪年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不断加深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时间体系的认知。⑩
此外,在申报视频中也出现了与传统历法有关的信息,包括紫金山天文台的画面。在ICH—02表第4.1表项的附件2“知情同意书”中,第1份知情同意书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供:
农历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历法的结晶,其编算依据的是太阳、月球的位置以及一定的日期编排规则。春节作为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具体日期编排结果的确定依赖于农历编算模型是否准确。在中华民族历法知识体系及其社会实践世代传承中,为不断满足民生和社会发展需要,我台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GB/T33661-2017)国家标准的相关工作。该标准对包含春节在内的重要农历节日等给出了规范说明。⑪
由此可见,与春节相关的传统历法、生肖纪年等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体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春节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立在这一知识体系之上的具体社会实践,延续着文化传统,构筑起精神家园。中国作为申报缔约国,特别用心地将这部分内容纳入申报材料,不仅是简单的知识性介绍,而且是向全世界讲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人民的卓越智慧。
(二)春节以其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体现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全国各地开展的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数不胜数,蔚为大观,构成了中国人“过年”这一独特的人文景观。在经济繁荣、生活富足的社会环境下,“过年”期间几乎可以吃到所有美食,看到所有精彩节目,还有许多新玩法不断出现,那么,春节是由哪些重要内容和主要部分组成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春节是一个以全国为社区、十几亿人共同庆祝节日的社会实践,其体量必然是十分庞大的,当我们向教科文组织申报“春节”列入代表作名录时,这一传统节日必须是一个完整且活态存在的遗产项目,而不是多个遗产项目的随意组合。年画、灯彩、花馍等 “过年”期间才会制作的节令物品,家族祭祀、灯会、龙舞、社火等“过年”期间才会出现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春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些“庙会”活动在一年之中可以多次举办,但也以“过年”期间的这次活动最著名、最重要,为众多与春节无甚关联的遗产项目搭建了展示平台,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感受到“过年”的氛围,而这类平台也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如,饺子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吃到,但在北方人家大年夜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是年夜饭的象征之一;每个人都有随时穿换新衣的自由,但大年初一“人人都要穿新衣”这一习俗是春节所独有的,等等。正是这些传统的、专属的、独有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非遗资源,成为支撑春节的筋骨血脉,带动了众多其他遗产项目辐辏骈集,才使春节不同于其他的节日,散发出浓浓的“年味”,也构成了春节的整体性和活态性。春节正是以如此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体现出人类的创造力,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代表。
缔约国根据列入代表作名录的标准编制申报材料,是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代表性项目进行重新认识,并对所申报的遗产项目进行重新界定的过程。2022年列入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将44个与中国茶文化有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列入清单节录中,使这4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组成部分,列入代表作名录加大了保护传承力度,其保护现状也成为该遗产项目履约报告的重要内容。而本次列入代表作名录的春节在ICH—02表第5.3表项所涉的清单节录中只有一项,即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以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为保护单位的“春节”。
序号:449
编号:X-1
项目名称:春节⑫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其他春节相关项目、元宵节项目,以及年画、灯会等项目,都没有出现在清单节录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申报书中提及的代表性项目或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代表性项目不属于春节这一遗产项目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出现在申报材料中的代表性项目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这些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必须为春节这一遗产项目的整体性保护做出更多贡献,也要为履约报告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
二、春节的社会功能
在春节的文本材料ICH—02表的第1.4表项和第1.1表项中,对该遗产项目的社会功能做出了如下表述:
该遗产项目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着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促进家庭和睦与社区团结的作用,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为中国人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⑬
该遗产项目在世代传承中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⑭
与社会功能有关的内容在申报材料中提及较多,图片和视频也突出反映了春节的社会功能。
《公约》对遗产项目社会功能的关注重点,不仅仅是如何认识社会功能,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对文化内涵的挖掘阐释,而且是如何将遗产项目的社会功能发挥出来。某一遗产项目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遗产项目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功能,而达成文化表现形式的实践过程,也正是实现和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必经之路。比如,同样是大年夜吃饺子,点一份外卖的饺子,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二者产生的社会功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公约》处处强调社区、群体和个人的积极参与,春节的申报文本ICH—02表第1.1表项和第1.2表项也对《公约》相关要求作出了明确回应。如:
为了迎接新年,人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清扫房屋、张贴春联和年画、采购年货、烹制节日食品。除夕全家吃年夜饭,团圆守岁。新年伊始,人们穿上新衣,祭祀天地、祖先,向长辈、亲友及邻里拜年。社区举办庙会、社火、灯会等欢庆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⑮
在节日的实践中,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社区活动,男女老少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儿童和青少年是重要的参与者。⑯
在ICH—02表“申报过程中的社区参与和同意”表项中明确要求:“依据列入标准 R.4,缔约国应证明‘该遗产项目的申报得到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尽可能广泛的参与,尊重其意愿,并经其事先知情同意’”⑰,这正是发挥遗产项目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中国提供的知情同意书达70份,中英文共172页,其中不仅有春节相关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的代表,还有冯骥才、刘魁立等专家耆老,有林日耕(福建省永定区)、任正泽(四川省阆中市)等家族和普通家庭的长者,有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和晋江市东石镇等闽台民俗活动往来密切的社区代表,还有香港、澳门的代表。从知情同意书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春节申遗的热切期盼,字里行间体现出神圣的使命感。
发挥遗产项目的社会功能是缔约国的责任。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春节的社会功能,动员全社会力量满足民众的春节需求,如申报文本ICH—02表第3表项写道:
相关政府部门在“春运”、年货供应、食品安全、公共秩序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⑱
2024年11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95号)⑲将春节假期从3天延长至4天,成为一年中最长的法定节日假期,进一步凸显了春节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文化传统的高度重视。但春节是全民性的社会实践,须由全体人民共同参与,不是社会公共服务所能够替代的,民众作为春节的实践主体,其广泛参与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形成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非遗的实践需要身体参与,“身体调节着认知, 影响着思维、判断、情绪和动机等心智过程”⑳。非遗认识的形成不仅是精神意识层面上的理解,对非遗的认识需要亲身感受、亲身参与、亲身体验,才能够不断加强和提升,并成为一种心理和身体的记忆。有什么样的身体经验,就有什么样的认知方式,这种具身性的认知,将心理上的认识与身体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对于春节社会功能的认识,必将在我们不断开展的社会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随着认识的提升,春节的社会功能也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三、春节的当代价值
非遗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更在于非遗能够对当今世界围绕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优先行动领域做出贡献。“非遗保护有助于且受制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本身也有可持续发展要求。”㉑从“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应努力承认,促进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战略资源的重要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非遗保护中越来越重要。“UNESCO 将非遗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相对于从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认识非遗的重要性,是从人类存续的高度明确了非遗的重要性。”㉓
2023年修订ICH—02表,进一步强调了遗产项目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新增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的表项,提出“鼓励各缔约国参照《操作指南》第六章,承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㉔,设立了粮食安全、医疗保健、优质教育、性别平等、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的可持续性(包括气候变化)以及和平与社会凝聚力等7个行动领域,缔约国可根据遗产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勾选,这“为各申报缔约国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提供了一种更加综合的方法,即以社区的视野和观照为基础,提交解释性文字说明和支持性音像材料,确保遗产项目的保护和申报对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㉕。换句话说,如果某一遗产项目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没有贡献,就可能无法列入代表作名录。可见,遗产项目的当代价值问题,完全可以理解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
在春节申报材料的编制过程中,我国政府勾选了粮食安全、优质教育、性别平等、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的可持续性(包括气候变化)以及和平与社会凝聚力6个选项,提交了11份视频补充材料,这些补充材料都是由普通人讲述身边发生的事,不是宏大的叙事,但真实可感,如果申报材料编制工作没有这方面的要求,申报国可能不会去深入寻找和讲述这些事例,甚至容易将其忽略。由此,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在《操作指南》中为什么会如此强调:“缔约国应通过所有适当方式努力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和保证的作用。”㉖所以,发现和认识非遗的当代价值也是一项艰巨且持久的工程。
中国提交的申报材料还获得了审查机构推荐的年度范例,政府间委员会在其有关春节通过评审的决定书中如此评价春节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该遗产项目从多方面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因其与粮食生产、加工和储存相关,从而有助于粮食安全;作为一种正规教育资源,从而有助于优质教育;其所产生的消费需求为社区提供了可持续生计和体面工作的机会,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该遗产项目还促进了和谐、融合、信任、包容、社会凝聚与和平。此外,还通过提高认识行动增强了环境的可持续性。
赞赏该缔约国精心编制的申报材料和申报片,因其展示了该遗产项目对可持续生计作出的贡献,并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㉗
春节何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或战略资源,一是在于春节具有突出的活态性,2000多年传承至今,具有长久的存续力,并且还在不断再创造,这种存续力所产生的内生动力是深沉的、不可阻挡的、不会中断的;二是在于春节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泛性和共享性,当十几亿人怀有一个共同愿景的时候,其产生的势能是无比巨大的;三是在于春节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和必要性,春节是人民的日常生活,是刚性的需求,是不断向上增长的需求,可以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四是在于春节具有强烈的核心性和关联性,与之相关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面是相当广泛的;五是在于春节具有强大的向心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祖国统一,以及维护世界和平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春节不同于其他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它对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非遗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源泉,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中国非遗保护工作一直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非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春节作为以中华民族为社区,以各地民众为群体的最庞大的、最有影响力的非遗项目,其存续力和当代价值将在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维度得到进一步彰显,并为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实践和中国方案。
结语
春节列入代表作名录,其过程和结果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从遗产持有者的真挚情感和朴素认知到《公约》角度的国际共识和促进对话,我们对春节这一遗产项目以及非遗重要性的认识还需不断提升,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推动更广泛的社会实践,让春节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以春节展现出中华民族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以非遗展示出中华文明蓬勃向上的精神气韵。
[本文曾于2024年12月2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联合主办的“春节文化论坛(2024)”上进行交流,部分发表于《光明日报》2025年2月5日13版。]
▼ 注释:
①②㉒㉖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础文件汇编(2018年版)[G]. 内部资料,2020:7,36,51,51.
③⑦⑰㉔ Government of China, Nomination Form for Inscription of “Spring festival, social practic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celebration of traditional new year” in 2024 (19. COM) on the Representative 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EB/OL]. (2024-12-05) [2024-12-18]. https://ich.unesco.org/doc/download.php?versionID=74838.
④⑤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⑱ Government of China, Nomination file No.02126 for Inscription of “Spring festival, social practic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celebration of traditional new year” in 2024 (19. COM) on the Representative 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EB/OL]. (2024-12-05) [2024-12-18]. https://ich.unesco.org/en/RL/spring-festival-social-practices-of-the-chinese-people-in-celebration-of-traditional-new-year-02126.
⑥ 陈久金.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2021:101.
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795号[EB/OL]. (2024-11-12) [2024-12-01]. 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726/202411/content_6989774.html.
⑳ 叶浩生. 认知与身体:理论心理学的视角[J]. 心理学报,2013(4):481-488.
㉑ 宋俊华. 非遗保护的契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J]. 文化遗产,2018(3):1-7.
㉓ 钱永平. 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J]. 文化遗产,2018(3):8-14.
㉕ 巴莫曲布嫫.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实践之谫议[J]. 西北民族研究,2023(6):89-104.
㉗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ESCO. Decision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19.COM 7.B.29[EB/OL]. (2024-12-04) [2024-12-18]. https://ich.unesco.org/en/decisions/19.COM/7.B.29, para.2 and para.4.
作者:王晨阳,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