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萧放 叶玮琪:春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萧放 叶玮琪 创建时间: 2025.04.21 10:05:00

【摘要】作为岁首的春节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在当代语境下,春节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通过多种方式发挥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岁首春节的产生源于早期先民对时间的感知和体验,其中蕴含着深刻的自然伦理、家庭伦理、社区伦理观念,具有丰厚的价值内涵。作为非遗的春节立足传统、面向未来,依托坚实的传统力量,在新时代具有更多样的表达语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通过具体的传统礼仪、民间文艺、习俗活动、审美艺术等实践方式,发挥着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的积极作用。春节以其各民族共享的特性成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通过节俗礼仪教化涵育民众,使各族人民获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象化体验,并作为国家民族重要的精神力量来源,以其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获得世界声誉。

【关键词】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文化资源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是中国当代影响范围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为亚洲人民共享,而且成为人类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荣耀世界,不仅因为其欢乐与祥和的节日氛围,更重要的是其内在文明价值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情感动力。

以春节为首的中国传统节日系统来源于民众对自然时间的体认和农事时序的安排。受中国基本宇宙观的影响和实际农耕生活的指引,中华民族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集庆祝娱乐、休养生息、情感交流、弘扬文化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传统节日系统,并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生生不息,始终发挥着传承文化、凝聚民众的重要功能。春节作为年节岁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第一大节”①,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力量。

在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和文化建设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被正式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②。对此,相关的学理探讨和理论建设极为必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总结和经验提炼也对该项工作的具体推进大有裨益。尤其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具体表达,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与载体。春节是中华民族共享的节日遗产,拥有数以亿计的传承主体,各族人民在欢庆团圆中感受着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和美的情感与抚慰人心的精神力量,在春节的节日传承实践中体味着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一、春节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春节的产生源于早期先民对时间的感知和体认,其中蕴含着最基本朴素的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观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传统文化和民众情感集中体现的春节,蕴含着深刻的自然伦理、家庭伦理、社区伦理观念,具有丰厚的价值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体系的建立和自然节律高度相关,与中国思想文化系统的形成基础一致,自然宇宙观是古人理解世界并制定生活节奏的观念基础。实际上,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所谓岁时节日,就是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有固定的节期和特定民俗活动的时日。它们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③。具体而言,春节是传统节日体系中新旧交替的标志,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自汉武帝颁布《太初历》(前104)确立正月初一为岁首以来,春节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说文解字》释:“年,谷熟也。”④又有:“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徧阴阳,十二月一次。”⑤可见,“年岁”这一概念与农业生产和自然时律高度相关。作为年岁之首的春节既代表着新一轮的农事生产,又与宇宙自然的运转规律暗合,因而具有多维度的伦理内涵。

首先,春节的辞旧迎新中蕴含着自然伦理观念。春节是以自然时序循环周期为基础,具有自然性质的节日。中国的传统历法系统全面协调日、月、五星、天、地的运动节律,以安排确定社会人文时间节奏⑥。从日月运行规律看,正月初一为朔日,月亮正被太阳完全挡住,从初一开始慢慢显现;从自然气候看,春节正值春季之始,通常与立春节气相近,正是天气回暖、四季循环之始。也正因如此,这一新旧交替的时节对农业文明来说至关重要,象征着一轮劳作的结束休整以及对新一轮生产的美好期盼,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节点。所以,传承数千年至今的春节习俗中,仍旧保留有贴春联、饮春酒、吃韭菜春卷、看春台戏、闹新春等具有象征意义的迎新春活动,春节与立春的高度呼应始终体现在民众的诉求祈愿和具体的节俗仪式中。同时,春节还是民众生活体验中新旧转换的时间过程,是各族民众共享的、具有广泛认可度的一套“过渡礼仪”。这种节日性质体现在春节的多种习俗中,民众通过扫尘、换衣等习俗划分节点标记新年,北方年夜饭的重头戏饺子也以谐音“交子”寓意新旧之交。春节乃是“人与自然共同经历的通过仪式,在年节中人与万物一道经历时间的新旧更替过程”⑦。立足于传统的农耕文明和民众的生产生活,春节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的伦理观念,也反映着民众顺应自然天时的时间态度。

其次,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以家庭团聚、家族交流为核心特征和重要内容,在年夜饭、守岁、拜年等节俗的实践过程中,民众获得个体情感交流的机会和家庭集体组织的凝聚,进而强化从家庭以至宗族的共同体意识。春节恰逢立春时节,对以农作为主要生产活动的百姓来说正是农忙开始前一次大的休整,也是万物复苏前人们减少外出、收敛内藏的时节,加之历代官方都设有春节全国性休假的传统,无论是从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情感上,春节对普通民众来说都是家庭欢聚、共话桑麻的重要机会。在传统农业时代,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华民族来说,家庭和家族不仅是最基本的生产合作组织,也是个体在群体中获得自我定位的基础,因此家庭、宗族的互帮互助与情感交流对于生产生活和个体的生命体验都至关重要。如今蔚为壮观的春运大潮生动地体现了民众对于春节团聚的重视与执念。无论身处何方,总要克服重重障碍回到家人身边,这种共同的坚持源于中华民族重视家庭的传统和春节长期以来承担的情感聚合功能。家人们在一同清洁房屋、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的过程中协调组织、分工合作,获得并强化家庭和谐的体验,也在一起燃放烟花、生旺火、守岁聊天的过程中感受到同样的欢愉情绪、共同的美好心愿。本质上来说,“传统节日以习俗的力量让民众自动在同一个时间经历相同的活动,在相同的仪式中体验相同的价值,一个共同的社会就这么让人们高兴地延续下来。”⑧以家庭为基本组织的春节习俗传承和传统实践,以及其所生成强化的家庭内聚性精神力量,显然对创造共同的文化记忆、强化家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作用。

最后,春节是亲邻交往、加强社区认同的重要契机。在家庭团聚的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的走亲访友、共聚庙会、拜贺新春是一年当中不可多得的情感增强和信息交流平台,群体认同和群体凝聚力在共同的娱乐、问候和生活实践中得到强化,春节凝聚人心的积极意义因此从家庭扩展至社区、村落乃至国家,在统一的时间观念中获得家国同构的体验。春节是人情交流往来的高峰,传统的赶庙会、拜年、聚会、走亲戚串门,如今的发红包、网上祝福等,这些以社会交往为核心的仪式活动共同渲染着春节忙碌热闹的气氛,正是在这些细碎的、具体的实际社会交际之中,民众的情感得到充沛的滋养。尽管春节的具体节俗因时而异,但礼俗的具体行为和内涵指归相辅相成,行为承载着内涵的具体表达,正是无数微小的礼俗实践彰显和弘扬着民众情感与民族精神。

二、春节凸显并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在新时代语境下,春节无疑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重要的精神信仰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和凝练表达,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春节以多种形式发挥着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正如钟敬文指出:“节日,是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创造物和传承物。它是由于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完善和变更的。”⑨节日表达和文化传统始终在新旧交融中不断进行着再创造与再发展,春节作为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重大传统节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虽然经历着具体习俗的差异化演变,但其内核表达和主旨要义却穿透千年保持至今,在历史演进中留存着来自千年文化积淀的传统力量,又具备因应时代发展的调节更新能力,因而能够在反复地创造、发展与融合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的精神文化传统立足于农耕文明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正如钱穆所言:“中国文化之最高理想,与其最高精神,乃在通天人一内外。以今语言之,则为人文与自然之和合成体,即人文之自然化,自然之人文化。”⑩在宇宙自然观的影响和指导下,中国形成了以“和合”为核心的文化传统,由此塑造了完备的道德伦理体系和社会文明标准,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认可并遵从实践的思维体系和行事准则。而节日传统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化大传统中形成的小传统,是从传统文化中凝炼出来的精神要素,节日传统具有超越地域、阶层、时代的意义⑪。因此,春节作为中华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传统文化力量,面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话题更加具有发挥空间与生命力。春节作为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表现,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祭祖是春节习俗中长期保留、未曾更易的核心部分,是增强群体认同、铸牢共同体意识落实在民间切实生动可感的方式。春节习俗以追忆祭祀祖先的方式不断强化着民众的历史感和生命感,通过对个体、家族历史的回望获得对自我身份位置的不断明确,个体之间的联结共同构筑了庞大坚固的关系脉络和意义网络,家族意识和群体认同在此过程中得到加强。自古以来,在“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观下中国人有牢固的宗族观念和完备的祭祖活动,祭祖意味着民众脱离世俗日常生活,进入具有神圣性的历史时空,进而在情感与心理上获得与祖先联系沟通的生命体验。在儒家文化的浸润下,孝道伦理始终是中华民族齐家治国的基础,民众对“孝道”优先权和绵延力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祭拜祖先的实践。尤其在象征新旧交替的春节,在难得的团聚时刻和盛大的节日氛围中,民众根据传统经验践行着一年一度的春节祭祀,以表达对先人的追怀和感念,也在经验传递中增强代际的传承,祭祖的体验感受在周期性和规律性的节日中更加被放大,在不自知中转换为更加生动的文化力量。春节祭祖的习俗保留至今,无论形式是否简化,在民间始终拥有悠久的实践历史和毫无争议的广泛认同度,春节祭祖的传承也推动着慎终追远、感念先人、饮水思源等优秀传统观念的当代发扬。

第二,多样的春节节俗和仪式是民众在广泛实践中凝聚团结的黏合剂。艾利亚斯指出:“仪式及其包含的符号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个人成其为个人,社会成其为社会,国家成其为国家并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通过文化、心理的认同而构成的,而这种认同又是通过符号和仪式的运作所造就的。”⑫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仪式及符号的集中展示,春节前后纷繁热闹的节日流程背后是一套完整自洽的文化体系。作为岁首,春节的节俗活动最为丰富,象征意涵也最为突出。整体来看,除夕夜要家族团圆、祭祖迎神、吃年夜饭、燃放爆竹、共同守岁,正月初一则要穿新衣、拜新年、迎财神,过年的氛围和走街串门的活动可以一直延续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具体的仪式中伴随着各类禁忌要求,是一套完备的行动要求准则。节俗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有在地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发展的习俗传递着相同的美好祈愿和文化暗示。而无论是共同习俗还是各地的特色仪式,都具有历史积淀的象征意涵,是民众可以直接参与其中或触碰感知的象征物,其核心意义在于使民众感受到从行动本身到文化意义再到共同体结构的一致性与认同感。传统节日与同样有深远历史的饮食文化、礼仪伦理相结合,在一同准备和享用美食的交流过程中、在对相同礼仪习俗的共同实践中以及对节日价值情感的一致认可和体验中,民众获得对家庭和睦、民族团结、家国一体的生动感受。

第三,与春节相关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是我国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春节文化和精神超越时间限制,长久广泛作用于民间百姓的主要载体。盛大红火的庆祝活动只集中在春节前后,但春节相关的民间故事却能不受时空限制各处流布、代代相传,成为深入民众日常生活的文化资源。春节俗称过年,有关驱赶“年兽”的传说是春节流传最广的故事,故事内容不仅将放爆竹、贴春联等节俗串联起来,而且蕴含着团结合作、智慧勇敢、民族力量等文化价值观。此外,门神、压岁钱、倒贴“福”字等传说故事,也体现着早期民众对未知自然的敬畏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各类民众喜闻乐见的口传故事不仅表达着百姓对春节最朴素的节日体验和实践经验,更蕴藏着民众对春节作为时间尺度和岁时节令的深刻理解与具象体认。春节民间故事的演变过程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段下民族历史与精神文化的发展,但恰恰能从中看到其稳定的始终作用于民众生活的精神内核,民间故事的讲述和传颂始终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方式。

第四,春节是民众审美理想的生活化体现,民众在欢度春节中获得对美的共同感受。节日民俗既然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那么它本身就是一种宗教性或艺术性的生活。其本质并不在于给生活提供科学价值,而在于为生活赋予道德价值或艺术价值,由此美化生活⑬。诚如刘魁立所言:“节日是集中展示广大民众民族艺术才能的最好时机。”⑭春节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在一代代民众的传承和国家的重视推动下,俨然成为极具审美性、艺术性的节日。节日是民众生活节奏的一种标志,春节相关的民间文艺和艺术作品来源于中国人对时间节律的感受,也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趣和艺术品位,是集美观性、欣赏性和文化性为一体的民俗表达。春节期间,耍社火、扭秧歌、舞龙、舞狮、踩高跷、猜灯谜、说书唱戏等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节日体验,也让民众无论在何地看到类似的文化活动时都能感受到来自中华文化的召唤和感动。不仅如此,今天的春节作为国家法定假日更是民众放松身心的重要时节,以春节为文化聚合的时空平台和契机,各类非遗项目也在其辐射影响下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挥空间,原来与春节并不直接相关的一些传统文艺与技艺借此得到振兴弘扬,如四川阆中就以春节为依托打造了系列展演,有力助推了当地文旅经济的发展。

作为非遗的春节从传统中走来,具有千年淘炼的文化力量和毋庸置疑的生命力。春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呵护、珍视,同时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还有着巨大的文化增值潜力⑮。在新的时代发展要求下,对春节的传承需要首先认识到其广博的文化涵养力和精神凝聚力,并积极对接传统文化生命力与现代生活新内容,在新旧交融和流动之中文化才拥有更强大的弥合力量。

三、春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与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关键的核心部分是各民族共享的精神信仰活动,这是维系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的关键。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和广泛群众基础的古老节日,春节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因其蓬勃绵延的无限生命力和喜闻乐见的广泛接受度而在各个时期发挥着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又以其各民族共享的特质成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一般说来,传统之能否延续,端赖以下四个因素:共同生活的地域;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历史记忆⑰。春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一年一度的归家团聚不断形塑着从家庭到社区以至国家民族的“共同生活感”;在对祖先和神灵的祭拜中,中国传统信仰践行并强化着其贴近生活、落地且亲切的特征;而每一次的欢度春节更是在现有历史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更新共同记忆的过程。可以说,“过年”(春节)本身就是传承传统、建立“共同感”的重要实践,尤其在面对现代性的猛烈冲击时,在无意义感与破碎感不断滋生的当下,春节以其强大的稳定力和凝聚力均等地作用于每个实践者,使人们在同样的精神感召和文化浸润下获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感受,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与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路径。

首先,春节的传统节日属性和围绕在节日周围的礼仪系统具有鲜明的象征含义与教化涵育功能,由此成为现代社会民众体认传统的重要平台。在普遍而广泛的春节文化的浸润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得到强化。一方面,回家过年本身就是一次重要的精神更新历程。尤其在人口大流动的当代社会,一年一度的春运已然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公共事件。从政府调度社会资源,到个体紧张又兴奋地参与其中,这样一场全国性的共同体验使民众的情感共鸣和共情感受得到深刻强化,几乎全国人民都投身于同一件事的体验,对融洽社会关系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因此,春节期间总会涌现诸多暖心行动、感人事迹,触动着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情绪,也强化着民众对于民族国家的信心与认可。另一方面,春节节俗和传统礼仪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为民众提供了体认传统、回归传统的难得机会。我国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礼仪始终是宣扬价值观、教化民众的重要方式。随着城市建设和现代化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渐淡化,但在官方和民间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仍是培育礼仪、教化民众的有效载体。拜年、发红包等礼仪传递着中国传统的尊亲观念;走亲访友的仪式则表达着邻里交好、友善互助的理想;吃年夜饭、点旺火的习俗中蕴含着家人团结、共迎美好的期盼;燃放爆竹、守岁等活动也蕴含着辞旧迎新的豁达态度。总之,在共享团圆、祭拜祖先、邻里交流、共度节日的过程中,民众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共同体的感知,春节相关礼仪的传承和利用对于培育民众的家国情怀、共同体意识、群体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春节具有深厚的精神力量,能有效巩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国传统节日的核心是精神信仰,包括祖先崇拜与家族伦理,春节在对节日核心的实践中维护并发展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的强大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国之本在家,民族国家的团结离不开家庭生活的稳定,民众生活的安定感和幸福感首先来源于日常家庭生活的和谐美满。春节的精神内涵聚焦于以祭祖为核心的家庭伦理,是从家庭以至民族的重大节日,在以团聚为主要特征的节日体验中,基于感知家庭团圆的温暖与和谐,民众对自我的定位扩展至宗族、社区以至国家,从而获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感知。另一方面,春节作为中国传承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仪式内涵和节日精神实际对应着现代人的情感需要,细微具体的过节实践是提高民族自信心、提振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传统节日作为集体共享的特殊时间,需要有特定的精神核心,以实现对群体的吸附与主导。精神是文化的核心,节日精神是凝聚群体、组织仪式活动的心理保障。以家族伦理为核心的春节文化,使得各民族人民在归家团聚、举国欢庆的过程中感受到个体的充盈稳定、国家的繁荣昌盛,在日常生活被无意义感和焦虑不安频繁解构的当下,民众在充分享受春节文化意义的过程中获得安全感与依靠感,在无意识中巩固着对民族国家的依赖感与认同感。各民族人民由此被春节精神紧密团结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有形的节日实践中得到年复一年的强化。

最后,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标志性文化,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更是能够为人类所共享的文化,是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宝库。春节走向世界的过程是渐进式的,随着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在全世界的华人聚居区,春节都有着广泛的节日影响力,是一年当中海外华人共襄盛举的难得机会。在异国他乡置办年货,调用自己国家的文化知识,邀请亲朋欢聚,共同庆祝春节,成为海外华人感知年味儿、跨越地理空间获得文化力量和群体归属感的主要机会。在对历史的追怀和共同欢庆的祥和氛围中,各地各民族人民经历着同样的情感体验,也创造并强化着共同的群体记忆。进一步而言,当今世界是息息相通、文化交融的命运共同体,春节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不仅深入每一位国人心中,也在不断走向世界。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商议决定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春节成为得到全球性官方机构认可的共享节日。2024年岁末,“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见春节所代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庭和睦、各民族团结等人类文化价值观,与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千年愿景不谋而合。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依托自身文化传统和发展经验提出的崭新理念⑱,也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集中表述。在交通与沟通更加便捷的当下,全球化势不可挡,全球社会成为各民族国家面对的新发展环境。中华民族文化始终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⑲的理想,提倡多元共存、和谐共处、百花齐放的全球文化景观。在此过程中,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不仅是确立文化自信、彰显文化独特魅力的名片,是在全球化浪潮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式,同时又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包容有序、民族和谐发展等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标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胸襟和兼容并包,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诠释与践行。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专项“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研究”(项目编号:24VWB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注释:

① 萧放. 从民族文化到人类共同价值:走向世界的中国春节[J]. 中国新闻发

布(实务版),2024(2):71-73.

②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09-28(2).

③ 黄涛. 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56-63.

④⑤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38,146.

⑥ 陈连山. 春节民俗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与当前文化政策[J]. 民间文化论坛,2004(5):9-15.

⑦ 萧放. 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0-58.

⑧ 高丙中. 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J]. 江西社会科学,2006(2):7-11.

⑨ 钟敬文. 民间节日与民族文化[EB/OL].(2008-10-21)[2025-01-10].https://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3214.

⑩ 钱穆.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31.

⑪ 萧放. 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0-56.

⑫ Norbert Elias. The Symbol Theory[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9: 123-124.

⑬ 陈连山. 作为时间想象的节日[J]. 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75.

⑭ 刘晓峰. 东亚的时间:岁时文化的比较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2007:序2.

⑮ 萧放. 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J]. 江西社会科学,2006(2):11-14.

⑯ 习近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 求是,2024(3):4-8.

⑰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544.

⑱ 麻国庆. 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21-27.

⑲ 费孝通. 文化的生与死[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99.

▼ 作者简介: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礼仪与岁时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文化史。

叶玮琪,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学。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