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8   星期日   农历三月二十   
书讯:《民俗学前沿研究》等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 2018.10.10 09:03:48

一、《民俗学前沿研究》

  主编: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霞(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内容简介: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前沿课程系列演讲的结集,以日本著名民俗学家福田亚西男教授和中国著名民俗学家刘魁立教授等八位主讲人的课程演讲记录为底本。研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日本民俗学的历史与当下的发展趋势、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俗学与日常生活实践、家乡民俗学、民俗学表演理论、未来民俗学的探讨等。

  目录

  日本民俗学的特色——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一

  一、关注行为研究

  二、关注历史变迁

  三、对语言的重视

  四、深受柳田国男的影响

  日本民俗学的形成——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二

  一、发现“民俗”

  二、柳田国男的出现

  后柳田时代的民俗学——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三

  一、民俗研究所关闭后关于民俗学发展动向的讨论

  二、学院派民俗学的形成

  三、民俗学的方法转换与新视野

  四、文化财保护、博物馆与民俗学

  五、对柳田国男及日本民俗学的批判

  日本现代民俗学的潮流——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四

  一、对柳田国男与民俗学的批评

  二、都市民俗学与现代民俗学

  三、民俗主义

  四、超越“一国民俗学”

  五、重归“在野之学”

  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文化的定义、分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特点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措施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四、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谈谈实践民俗学

  一、为什么单独提出实践民俗学?

  二、从学科史来看,民俗学的主流是理论研究,不是实践研究

  三、谁的实践或谁在实践?

  四、为什么需要实践民俗学?

  五、实践民俗学是站在先验立场的民俗学

  六、实践的民俗学是反思的民俗学

  七、实践民俗学是批判的民俗学

  八、实践民俗学是未来民俗学

  当代中国的生活革命与民俗学的“乡愁”

  一、“生活革命”是什么?

  二、持续的现代进行时

  三、审美的乡愁弥漫中国

  四、家乡民俗学与乡愁

  五、现代民俗学需要超克乡愁

  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心意与学问——在乡愁与大都市梦想之“前”的实践民俗学

  一、陌生人原则和熟人原则:先验与准先验知识

  二、实践论的“爱人如己”与认识论的“推己及人”

  三、《一件小事》:实践目的论的精神现象学转变

  四、作为先验原则和方法的家乡共同体与都市社会

  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

  一、日常生活与民俗学

  二、日常生活的民俗学

  三、日常生活民俗学的核心问题

  四、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

  五、总结性的陈述

  家乡民俗学:历史、伦理与方法

  一、“家乡”的概念

  二、家乡民俗研究构成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三、科学主义视角下家乡的对象化及民俗学的先天悖论

  四、学术范式的转换与家乡民俗学合法性的确立

  五、家乡民俗学研究中的伦理与方法问题

  “表演研究”的思想起源

  一、转向“交流”的行为科学

  二、民俗交流的社会基础

  三、民俗表演的必要条件

  四、“讲述的民族志”:一种描述性的理论

  五、“讲述的民族志”:一种描述性的方法

  六、结语

  理解“表演研究”的三篇经典论文

  一、表演:作为一种讲述模式

  二、“文本化”与“去(再)语境化”:“表演研究”的理论突破

  三、“类型的文本间性”:表演与权力

  后记


二、《中国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研究》

  主编:田青(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内容简介:本书选取了部分与宗教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历史源流、现实状态、濒危情况及已经采取的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调研和考察,力求客观反映当前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的保护措施与方法。

  目录

  绪论 中国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

  第一章 智化寺京音乐调查报告

  第二章 天宁寺梵呗唱诵调查报告

  第三章 大相国寺梵乐调查报告

  第四章 千山寺庙音乐调查报告

  第五章 五台山佛乐调查报告之一

  第六章 五台山佛乐调查报告之二

  第七章 塔尔寺花架音乐调查报告

  第八章 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调查报告

  第九章 东岳观道教音乐调查报告

  第十章 腊山道教音乐调查报告

  第十一章 泰山道教音乐调查报告

  第十二章 成都道教音乐调查报告

  第十三章 文昌洞经古乐调查报告

  第十四章 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古乐调查报告

  第十五章 崂山道教音乐调查报告

  第十六章 齐云山道场音乐调查报告

  第十七章 济公传说调查报告

  第十八章 观音传说调查报告

  第十九章 靖江宝卷调查报告

  第二十章 少林功夫调查报告

  第二十一章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调查报告

  第二十二章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调查报告

  第二十三章 妙峰山庙会调查报告

  第二十四章 乐安傩舞“滚傩神”调查报告

  第二十五章 南丰县跳傩调查报告

  第二十六章 塔尔寺酥油花调查报告

  结论 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三、《回归生活:非遗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陈勤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内容简介:本书精选了作者十多年来发表于各类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代表性论文。其中既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问题的探讨,也有针对某一特定项目保护的研究;既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分析,也有对某一项目保护的具体策划。

  目录

  上篇 理论研究

  寻找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当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整体性原则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场的恢复整合和重建——上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众生活中活态保护传承——再论现实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关系 

  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文字文化保护 

  定位分层、核心传承、创意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若干思考 

  当代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回归和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暨生产性方式保护探讨

  共荣:古今城市文化的繁盛之路

  古村落(镇)原住民生活流的可持续发展——古村落(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

  试论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略论国家名录民间传说的风物保护

  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华元素和百姓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与中华智慧

  中国过年日子的历史轨迹——兼论《豳风•七月》折射的春节法定节假日的历史传承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若干问题

  民俗学者与当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篇 实践探索

  保护、利用、创意、重构——上海市大都市文化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孕育现代化和活态遗产和谐共荣的生活世界——以上海为例的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思考

  苏州河生态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联动和共同发展

  蚕桑民俗:中国人特有的地方性知识智慧——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论坛大会总结

  略论吴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端午节俗的生态情缘及其精神魂脉

  梁祝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梁祝传说的现代解读

  古傩与旅游文化刍议

  构建有地域文化业态特色的诗意小镇

  下篇 个案研究

  当代语境下庙会文化空间整体保护及重构——以上海龙华庙会及宁波梁祝庙会等为研究对象

  现有乡村戏剧生存空间与功能探析——以中国浙江象山东门岛及泰顺地域为例 

  地方神灵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互动联系——以黄道婆、王元暐地方神灵为例

  当代七月七“小人节”的祭拜特色和源流——浙江温岭石塘箬山与台南、高雄七夕祭的比较

  都市更新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以上海川沙古镇为例

  关注地域民俗圈非遗项目的联动综合保护——以苏浙沪吴歌非遗项目为例

  设立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区的思考——以2006 年周庄年俗生态区的策划构想为例

  民俗记忆:新型城镇化进程文化遗产承续的重要路径——以浦东三林镇《三林民俗》记录、保护为例

  黄道婆精神对当今社区教育的启示——开掘社区教育中民俗传承的传统范式

  对震后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文化保护开发的思考与对策

  双重的遗产 立体的保护——关于名人故宅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点思考

  构建具有原住民神韵的诗意家居


四、《挽弓当挽强——“非遗”保护的田野思考》

  作者:王宁宇(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作者十几年来对民间美术研究和思考的文章,分为“传统民俗文化空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民生”“改造我们的学习”三编。作者在开展民间美术田野调查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中的民俗活动、民间美术创作和传承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

  目录

  序言

  上编 传统民俗文化空间的保护

  挽弓当挽强——就社火与庙会谈西部人文资源环境保护中若干认识问题

  传统民俗文化空间的查勘与保护

  我们该怎么“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时代如何继绝救亡——触摸传统乡俗刺绣的思考

  春帖的历史记忆及其在关中、陕南的活态传承

  中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民生

  民间艺术应以民众自身生活需要为发展动力

  以技近会:联结公众心灵的传统技艺劳作——对延安老醮会“承塔”的观察思考

  让传统手工技艺进入当代知识系统——从陕北匠艺丹青生产性方式保护谈起

  设计家,你为民生能做些什么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产之间需要沟通

  转型社会、手工业生存及其“非遗”保护之道——以凤翔木版图画业为例

  下编 改造我们的学习

  “非遗”保护与现代“规范”观之再校正——以陕西传统建筑彩作为例的调查与思考

  从传统木版图画看“非遗”的人类之根

  怎样认识民间艺术前辈的文化遗产——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集会谈话录

  民间匠艺遗产能教给我们些什么——脚踏实地的创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之核

  田野中的文化史追索——《从兴镇遗珍到关中活态》前叙

  (图片:来自网络,相关权益归权利人所有

编辑: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