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2-13   星期五   农历冬月十三   大雪 大雪
乌丙安先生学术研究成果汇总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 2018.07.17 13:23:06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于当地时间2018年7月11日晨6时45分在德国柏林因病逝世,享年90岁。

乌丙安先生,1929年生人,蒙古族,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教授,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际民俗学者组织(FF)全权会员,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ISFNR)会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内外18所大学客座教授。

乌丙安先生一生致力于民俗领域的学术研究活动,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离去是我国民俗学研究和非遗保护工作的重大损失。为表达对乌丙安先生的怀念,本网特汇集其一生的学术成果、个人观点及媒体报道等,与大家共享,并以此致以我们崇高的敬意。如有遗漏,敬请谅解。

一、学术专著类

(一)出版专著

《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八卷本)》(2014,长春出版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2010/2016,文化艺术出版社)

《民俗文化新论》(2001年,辽宁大学出版社)

《民俗学原理》(2001,辽宁教育出版社)

《新版中国民俗学》(1999,辽宁大学出版社)

《生灵叹息》(1999,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民间信仰》(1996,上海人民出版社)

《日本の家庭と北方文化》(1993,日本东京第一书房;合著日文版)

《神秘的萨满世界》(1989,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中国民俗学》(1985,辽宁大学出版社)

《民俗学丛话》(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

《民间文学概论》(1957/1980年,春风文艺出版社)

(二)主编书籍

《中华民族文化大系(56卷)》(总主编:乌丙安、郝苏民、葛剑雄,2017年-,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中国民间神谱》(2007,辽宁人民出版社)

《世界风俗传说故事大观》(1997,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1994,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满族民间故事选》(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民俗百科丛书》(1988-1990,辽宁大学出版社)

《中国风俗辞典》(199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期刊论文类

(一)

•年非节日而是“节期”(2018年第7期《小康》)

•“年”和“春节”的渊源与变迁(2018年3月《共产党员(河北)》)

•工匠的规矩与准绳(2017年5期《中华手工》)

•手工技艺和人类共存亡(2016年7期《中华手工》)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先生贺《民俗研究》创刊三十周年(2016年第1期《民俗研究》)

•中国社会转型中传统村落的文化根基分析(2015年5期《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乌丙安 民俗学,从多子的石榴说起 (2015年 4期《神州民俗(通俗版)》)

•年俗与年画的故事(2015年 2期《中华活页文选(高一年级版)》)

•两性民俗学发生论:两性关系与难以控制的婚姻习俗模式(2015年1期《韶关学院学报》);

•都市民俗学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方法探讨(2014年 4期《民间文化论坛》)

•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与维护(2014年3期《中原文化研究》)

•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思路和模式的思考(2013年 7期《四川戏剧》)

•乌丙安:佛山木版年画保护与发展的三点意见(2013年 第02S期《神州民俗:学术版》);

•信仰民俗修复的必要性( 2013 当代社会中的传统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习钟敬文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2013 纪念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 

•关于妈祖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由之路 (2013 当代社会中的传统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

•压岁钱回归传统的心愿(2013年 1期《老同志之友》)

•钟敬文“来作丹东十日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细节”的重要性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有科学思路

•钟敬文:“要把秾华饰暮春”——庆祝钟敬文先生90寿辰暨学术活动70年(1992年第3期《民俗研究》)

•民俗节日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主体地位问题

•把技艺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2011年第10期《中华手工》)

•《民俗研究》百期感言(2011年第4期《民俗研究》)

•对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两点建议(2011年第2期《西北民族研究》)

•当前中国民俗学会的学科建设任务(2010年2月《神州民俗(学术版)》)

•中国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缘

•中国节日与月日代码重叠的符号思维一致

•文化记忆、文化修复、文化主体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难题必须解决

•民俗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孟姜女传说》口头传统及其文化空间

•在哪里哭倒长城并不重要

•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思路和模式的思考

•21世纪的民俗学开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缘

•满族兴起时期的天兆天命观

•关于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仪式歌——萨满神歌专辑》序

•“二月二”传承千年故事多

•我和《民间文学概论》

•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

•机遇还是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民俗学发展(2009年3月《河南社会科学》)

•除夕夜交子时迎祭福、禄、寿、喜、财神

(二)

•楚文化摇篮中的古传说群

•烟花爆竹的文化震撼

•春联:我的一项年俗文化记忆

•妈祖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对其实施保护的关键

•哈萨克情歌艺术魅力赏析

•中国民俗学面临的学科发展难题

•民间小戏浅说

•中国戏曲古源辨——对《先秦古剧考略》一文的意见(1978年第4期《戏剧艺术》)

•论中国北方各民族的通婚习俗(1994年第3期《民间文学论坛》)

•乌丙安:中国民俗文化的根基及其深刻影响 (讲座)

•比较民俗学的新课题

•朝鲜巫俗与满蒙巫俗的比较研究(1996年第3期《民俗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和分类认定的关键问题

•对中国北方麦黍文化的论证

•柳田国男故乡行(1987年第4期《日本研究》)

•藏族故事《斑竹姑娘》和日本《竹取物语》故事原型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日益规范

•中国占卜习俗及其传统价值观研究

•入乡随俗的田野作业──民俗学方法论之一

•满族发祥的摇篮——新宾满族家族民俗背景探查(1995年第3期《民间文学论坛》)

•手工技艺的民俗故事

•中国神话学百年反思之四:中国创世神话的大发现

•中国神话学百年反思之三:关于中国“广义神话”论的提出  

•中国神话学百年反思之二:关于复原上古神话系统的尝试

•中国神话学百年反思之一:关于零散、断片的中国古典神话

•少数民族信奉的山神和神山

•萨满文化的全息解读——简评郭淑云著《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2003年5月《社会科学战线》)

•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初步考察认定的几点意见

•在民俗学的新历史任务面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2005年1期《江西社会科学》)

•“泰山石敢当”和石神崇拜

•“梁祝”口头遗产与“梁祝”文化空间

•中国北方麦黍文化论证

•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2001年5月《江苏社会科学》)

•民俗学──当然的一级学科

•20世纪日本神话学的三个里程碑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的“两难”必须解决

•简论神话系统(1986年2月《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中国民俗文物学的创新与开拓

•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

•佛教文化遗产的民俗美学价值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安全

(三)

•小议中国民俗学面对的科学环境

•民俗日历:唤醒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

•中国山岳的文化模版

•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

•唤醒记忆:略说中秋节民俗的原形态

•中国春节传统行事:祭典与庆典的严密组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管理及操作规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奠基石——评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2007年第3期《艺术评论》)

•带徒传艺:保护民间艺术遗产的关键(2007年第11期《美术观察》)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对的现代野蛮威胁(2007年2月浙江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2007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春节行事:祭典于庆典的严密组合(2017年1月《东岳论坛论文集》)

•非物质遗产界定和认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2007年第1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项目认定的关键问题(2006年12月文化艺术出版社)

•妈祖祭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6年10月3日《今晚报》)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2006年7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报》)

•妙峰山香会文化空间研究的新贡献——读《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后写给作者的一封短信(2006年4月《民间文化论坛》)

•俗信——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观念

•今年春来早(2006年2月28日《中国文化报》专稿)

•唤醒记忆:重新装点五彩缤纷的年节(2005年第3期《美术观察》)

•文化记忆与文化反思(2005年第3期《西北民族研究》)

•遵循文化多样性法则保护少数民族文艺遗产(2005年《神州民俗》学术版)

•民俗日历:唤醒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

•漫话端午节的原形态 

•中国山岳的文化版模(2004年2月商务印书馆《山岳与象征》)

•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由来、发展和现状(2004年第1期《民间文艺之友》)

•全面保护传统木版年画的珍贵遗产(2003年1月大众文艺出版社《开封论艺》)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新开拓──读《中国近代文化史》(2000年2月《中国图书评论》)

•我们亟需反省与反思(2002年8月西苑出版社《守望民间》)

•寻根知本 本固枝荣(2002年5月《寻根》)

•女神文化的立体性研究——评《中国女神》(2002年3月《民族艺术》)

•评《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2002年第3期《民俗研究》)

•关于《论俗信》一文引文注释的指正(2001年第4期《民俗研究》)

•民俗学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民俗学百年反思(2001年1月《江苏社会科学》)

•民俗学百年反思(2001年第1期《江苏社会科学》)

•古代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1999年第4期《民间文化》)

•增强民间文艺的精品意识和保护意识(1997年第2期《民间文学论坛》)

•民之瑰宝 族之精魂──评《东北民族民间美术总集》剪纸卷和刺绣卷(1996年4月《美术之友》

•朝鲜巫俗与满蒙巫俗比较研究(1996年第3期《民俗研究》)

•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1996年第2期《民俗研究》)

•一部填补了民俗学方法论空白的好书——评江帆著《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1996年第2期《民俗研究》)

•中国民俗学跨世纪展望(1996年第1期《民俗研究》)

•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新开拓(1995年1月《朱海容学术成果研讨会论文集》)

(四)

•当代国际民俗学发展的新趋向(1994年8月《国际交流》)

•《神秘的清宫萨满祭祀》序(1994年04期《满族研究》)

•生态民俗链和北方民间信仰(1994年第1期《民俗研究》)

•小议我国民俗文化观念(1993年12月三秦出版社《中国民俗趣谈》)

•关于中国麦黍文化的几点论证(1993年10月《麦黍文化研究》论文集)

•耿村故事传承论析(1992年12月《中国耿村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苏东坡百诗百俗解》序(1992年1月《咸宁师专学报》)

•致“民俗学基础理论研讨会”的公开信(1991年第4期《民俗研究》)

•《岭南十二枝花》序(1990年第3期《广西师院学报》)

•论博厄斯学派在人类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1990年第3期《民间文学论坛》)

•萨满教的亡灵世界——亡灵观及其传说(1990年第2期《民间文学论坛》)

•中国占卜习俗研究在德国——兼评庞纬博士著《中国灵签研究》(1990年第1期《民俗研究》)

•比较民俗学的崭新篇章(1989年第1期《民俗研究》)

•萨满世界的“真神”——萨满(1989年第1期《满族研究》)

•民俗语言学的创建与拓荒——评《民俗语言学》(1988年第4期《民俗研究》)

•论新故事系统(1988年3月《故事报》社《新故事论集》)

•评《中国民俗学发展史》(1988年3月《中国图书评论》)

•日本神话学三个里程碑的主要代表人物(1988年第3期《日本研究》)

•比较民俗学的崭新篇章——评《千里同风录》(1988年第3期《日本研究》)

•新故事创作的宏观思考(1988年3月《故事报》社《新故事论集》)

•日本神话学三个里程碑的主要代表(1988年第1期《日本研究》)

•论分类系统(1987年12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中芬民间文学学术论文集》)

•民俗与现代化的思考(1987年总第4期《民俗研究》)

•一座民族英雄的口传丰碑(1987年4月春风文艺出版社《清太祖的传说》)

•论满族兴起时期的天灵观(1987年第3期《满族研究》)

•当代日本口承文艺学理论的开拓者——关敬吾(1986年第5期《民间文学》)

•都市民俗研究的新课题(1986年第4期《民间文艺集刊》)

•哈萨克情歌鉴赏(1986年1月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满族神话探索——天地层•地震鱼•世界树(1985年01期《满族研究》)

•论中国风物传说圈(1985年第2期《民间文学论坛》)

•迷信的由来和发展(1983年5月25日《沈阳日报》)

•论洪水故事中的非血缘婚姻观(1982年12月湖南文艺出版社《民间文学论集》)

•传说学浅识(1983年第2期《民间文学论坛》)

•藏族故事《斑竹姑娘》与日本《竹取》故事原型(1982年7月《民间文艺集刊》)

•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1982年4月《辽宁日报》)

•用求是求实精神建设民间文学理论(1982年2月《湘潭大学学报》)

•民间文学的继承与创新(1981年7月《民间文学》)

•略论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血缘关系(1981年6月《儿童文学讲座》)

•民间小戏浅论(1981年第1期《戏剧艺术》)

•略谈氏族祖先传说(1981年第1期《民间文艺集刊》)

•近代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1979年2月《中国民族》)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根据地歌谣简论(1979年《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

•让真实的故事戳穿伊凡的鬼话——批判苏修反华作品《阿穆尔故事》(1978年5月《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于民间谜语的几个问题(1957年5月《民间文学》)

三、访谈类

•旧年俗如何适应新时代——专访中国著名民俗专家乌丙安;《小康•财智》;2018年2期;

•“俗信”概念的确立与“妈祖信俗”申遗——乌丙安教授访谈录;乌丙安 胡玉福;《文化遗产》; 2018年2期;

•[高慧斌]用双脚走出来的民俗学家

•[谢颖]传统与现代:正在相融中———访著名民俗学者乌丙安先生

•[姜小玲] “七夕”不该是“中国情人节”

•[孙庆忠]农业文化研究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乌丙安教授访谈录(2012年第1期《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乌丙安学术生涯访谈录

•京师学长: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

•[过伟]乌丙安论

•[江帆]周耀明]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

•[江帆]乌丙安在民俗学研究上的突出贡献

•[晓荷 巴义尔]民俗学大家乌丙安

•乌丙安:老骥伏枥,志在“非遗”(上海采风)

•[李海峰 王林]乌丙安: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前沿

•[张粉琴]乌丙安畅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河湟]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

•[鲁男]简评《中国民俗学》

•[廖民中]《中国民间信仰》

•[柯杨]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学术著作——简评乌丙安的《中国民俗学》

•[邹平]民俗文化世界的淘金者──记辽宁省政协常委、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

•[乔天碧]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记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

•[胡鸿保 孙庆忠] 尽责守土 锐意创新——关于《民俗学原理》的对话

•社科英才: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

•[路远]民俗研究要面向现代化——访乌丙安教授 (民俗研究专访)

•[贾舒颖]非物质文化,与生俱来,与民族同在 (艺术评论专访)

•[孙庆忠]乌丙安教授:民俗学理论建设与学术实践

•乌丙安:一辈子的民俗 一辈子的牵挂 (中国文化报专访)

•[乌丙安 孙庆忠]农业文化研究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专访)

•遗憾,不该成为“非遗”的命运 (解放日报专访)

•乌丙安:非遗不是GDP (光明日报专访)•文化访谈录:我们的节日•春节[视频]

四、媒体报道类

•乌丙安:过年也是家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年画:中国农耕社会的百科全书

•乌丙安"女儿节"变"婆婆节" 乞巧文化获"修复" 

•非遗保护要回到民间、回到生活(2017年6月《中国民族报》)

•传统与现代应该“血肉相连”(2016年10月《贵州民族报》)

•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2016年10月《中国文化报》)

•如何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6月《人民政协报》)

•民俗文化遗产亟待修复与维护(2014年11月《中国文化报》) 

•既要保存“记忆”,也要保护“技艺”(2013年8月《中国文化报》)

•西和乞巧节的依法保护与科学保护(2013年8月《中国艺术报》) 

•保护传统木版年画的文化策略(2012年12月《中国文化报》)

•大量进入高级别名录的非遗有待重新修复(2012年10月《社会科学报》

•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2011年7月《人民政协报》)

•文化生态不需“打造”(2009年6月《贵州民族报》)

•点燃文化圣火 构建精神家园(2008年4月《中国艺术报》)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2007年2月《光明日报》)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面临的挑战(2006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解读中国生肖文化(2005年8月《中华读书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不能鱼目混珠(2005年8月《中国民族报》)

•学习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国际成功经验(2004年3月《光明日报》)

•民间俗信存在的合理性(2004年3月《中国民族报》)

•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做好遗产保护工作(2004年3月《文艺报》)

•文化保护 立法先行(2004年3月《人民日报》)

•把俗信与迷信区别开来(2004年2月《中国民族报》)

•民间故事传讲 俗信的价值观(2004年2月《中国民族报》)

•非遗专家乌丙安:日常语言中即有非遗

•乌丙安:非遗不是GDP!

•乌丙安:中国非遗保护应“还俗”民间

•乌丙安:非遗保护切忌急功近利

•乌丙安:民间艺术保护 找到传承人最重要

•乌丙安:将传统端午节回归于民比申遗更重要

•乌丙安:小年拉开春节全民庆祝大幕

•乌丙安:不能让七夕贴上“中国情人节”标签

•乌丙安:非遗法出台有望为“申报热”降温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GDP

•乌丙安:从传世名画看民俗:古代清明节亦悲亦喜

•乌丙安:创新过端午节的活动样式[视频]

•乌丙安: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扫墓踏青是基本主题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