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专访山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赵中悦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 2017.10.26 17:21:44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赵中悦,研究馆员,现任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副会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2016年,各地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6年山西省非遗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赵中悦:一是编辑出版非遗图书。完成《淳风厚韵》《山西民间故事大系》《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图典》《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本图书的编辑工作,并交付印刷;完成《山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典》涉及的10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文字简介编写和图片拍摄工作;出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第二批)》。

图1 《淳风厚韵》《山西民间故事大系》《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图典》样书

二是按照省文化厅部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记忆工程”。该工程旨在对存续于乡村的非遗项目、语言习俗、建筑实物、生产生活实物等文化资源进行普查整理,建立基础档案和数字化档案,并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展示,最终实现因地制宜保护、传承、研究、宣传和综合利用优秀文化遗产。2016年,我们完成了襄垣县虒亭镇乡村文化记忆试点工作,形成了相关电子档案,并出版《山西省乡村文化记忆(虒亭卷)》,此外,还在太谷县开展乡村文化记忆工程试点工作和展示馆建设。

图2 襄垣县虒亭镇乡村文化记忆试点工作现场

三是完成我省澄泥砚制作技艺、风火流星、平遥黄酒制作技艺等20个非遗项目的微型宣传片拍摄制作。

图3 平遥黄酒酿造技艺微型宣传片

四是按照文化部要求,开展了1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五是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研究对象,启动了文化部委托的有关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研究课题。

国家非遗中心:省中心作为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或参与者,其基本建制是怎样的?

赵中悦:省中心是2006年12月经山西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共有编制16人,现有人员13人,下设综合办公室、申报与项目管理科、技术科3个科室。

国家非遗中心: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山西省非遗资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赵中悦: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为山西积淀了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它们与具有北方特征和“表里山河”特性的自然资源相得益彰,山西也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

图4 山西戏曲老曲谱

图5 龟龄集民国时期仿票

山西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戏曲萌芽。12至14世纪的金元时期,山西的戏曲艺术发展到一个高峰,金代的诸宫调、元代的杂剧风靡一时,遍布晋南地区的大量金元古戏台就是很好的例证;山西是“民歌的海洋”、“民间舞蹈之乡”,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和舞蹈,至今传承不息;山西具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南北狭长的地形和山地盆地错落的地貌,造就了山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仅以面食而言,历史就有两千多年,品种达280余种,被誉为中国的“面食之乡”;山西的民间传统工艺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阳城生铁冶铸技艺、晋作家具制作技艺等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山西传统养生和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太谷广誉远的定坤丹、龟龄集、牛黄安宫丸等历来是宫廷贡品,至今仍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傅山传统健身养生术、药膳八珍汤等仍在山西广泛流传。

图6 晋剧《打金枝》

图7 定坤丹制作技艺

图8 刀拨面制作

国家非遗中心:针对这些独特、丰富的非遗资源,山西省多年来都开展了哪些主要工作来促进其传承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果?

赵中悦一是非遗名录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16项,涉及保护单位168个;省级非遗项目403项,涉及保护单位723个。

二是代表性传承人规模逐步扩大,开展传习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我省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6人,其中4人获得“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15人。各市县也在不断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认定工作。

三是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0 年由文化部批准设立,其总体规划于 2012 年 7 月通过文化部审批,并于同年 9月正式启动建设。实验区共包含 19 个县市区,总面积 2.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627 万。该区域历史上长期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根植于农耕文化中的节俗文化、粟文化、醋文化、酒文化、药文化、武文化、乐文化、农时文化等,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文化形态,富有鲜明的晋中地域特色,代表着一种以旱地农耕为基础的农商结合的文化类型。该实验区内目前仍传承着诸多农工并举、商儒结合、耕读传家、乐舞相济的非遗项目。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2-2025)》自 2012 年批准实施以来,省文化厅和省中心联合实验区内各市县相关部门,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分期实施,其中第一阶段(2012-2015年)“初步建成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初步完成保护区的资料建设工作,采取有效步骤让项目保护、传承人保护的工作步入正轨,为全面实现中长期的工作目标奠定基础”的建设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图9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地图

经过三年多的持续建设,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机制建设、组织支撑等十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于2015年底通过了文化部组织的闽南、晋中、徽州三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交叉评估。2016年,接受了文化部开展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第三方评估。

四是广泛开展宣传展示活动,使山西非遗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包括“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及文化部或兄弟省份举办的大型非遗交流展览在内的各类活动,山西均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参与其中。2017年8月首届山西省艺术节期间,山西省非遗展示馆正式开馆,展馆由工艺美术品展厅、书画艺术展厅、剪纸艺术展厅、三雕文化墙、非遗小舞台、八大晋字品牌展示专区等部分组成,共有4000 余件非遗精品在展馆中展出。

图10 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参加2012年中国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

五是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稳步开展。对一些能够以作品形式体现、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生活相关的非遗项目,我们鼓励其在保持原材料和核心技艺的前提下,通过集约化生产提升产品品质,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到非遗保护事业中来,并以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模式进行推广,进而推动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平定砂器制作技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砂器陶艺坊近几年积极探索,在保证平定传统砂器核心技艺不变的前提下,不断创新生产工艺,丰富产品种类,完善设计理念,研制出了无辐射釉彩喷砂装饰工艺技术,进一步改善了平定砂器的品质、品相。同时,还以传统砂器为载体,糅合剪纸、刻花、雕塑、书法等新的元素内容,有效提升了平定砂器的市场价值与附加值。

图11 平定砂器

国家非遗中心:通过多年的工作,省中心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或创新方法,值得兄弟省份借鉴?

赵中悦:我想以省中心开展的两项工作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是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抢救性记录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文化部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我省的非遗记录工作逐渐向科学化、系统化发展。2014年6月,省中心制定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该文本及后续记录保存工作为文化部起草相关规范文本提供了有益参考。

尽管前期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和经验积累,但在文化部启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后,面对大规模、集中式的记录工作,我们还是谨慎面对,先选择山西琉璃、晋剧等几个项目的传承人先行先试,探索工作的关键节点,总结人员、设备、工作流程方面的经验,然后再进一步铺开。

图12 琉璃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葛原生抢救性记录工作现场

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除做好筹划、培训、沟通协调、学术支持等重点工作外,还有一个突出感受,即应根据项目特点,科学合理制定拍摄方案。记录过程中,由于项目种类众多,传承人情况也千差万别:有的传承人传承的是集体项目,但已没有可合作的传承群体,如太原锣鼓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有的缺乏项目实践的场地和操作条件,如琉璃烧制技艺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为更好地解决类似问题,需要进行个案分析。

其中一个重要做法是:在记录传承人的同时,兼顾项目。由于部分项目存在集体活动内容,有的传承人无法完成其中的全部环节。因此,我们在记录个人的同时,也兼顾项目拍摄。如我们记录传统戏剧传承人时,有些艺人已经无法实地演出,但我们会跟踪拍摄该剧种剧团的下乡演出。类似的还有大规模的民俗活动、传统的摔跤比赛等,我们尽力全面拍摄,力求保存项目的完整面貌。另外,为了使抢救性记录工作具备较好的文献价值,我们除拍摄非遗项目当下的传承情况外,也兼顾记录传统的生产和表演方式,这将有助于我们还原项目的历史风貌。

图13 晋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谢涛抢救性记录工作现场

二是省内非遗项目微型宣传片的制作工作。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短、平、快的特点,通过微视频来宣传我省珍贵的非遗项目将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我们与业内优秀的影视团队合作,为他们提供资金和智力支持,围绕山西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选择题材、策划主题,在影像记录的同时,传播非遗的生活美学。我们希望有一个长期的量的积累,为每一个项目制作一个微型宣传片,进一步提高山西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制作的宣传片片长均为5分钟左右,结构紧凑、节奏明快、内容鲜活,同时,宣传片注重凸显民族特性,用镜头演绎非遗之美。该系列宣传片现已经制作50集,并已在人民网、网易、新浪微博、腾讯视频、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上播出,成为国内外民众了解山西非遗的一张名片。点击观看:山西省非遗项目微型宣传片

国家非遗中心:谢谢您的经验介绍,您提到的这些理念和方法想必能为其他省份提供一些参考。省中心对2017年的保护工作有哪些计划和想法?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赵中悦:一、完成前面提到的《淳风厚韵》《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图典》《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等5部图书的出版工作。二、完成山西省30个非遗项目微型宣传片的拍摄工作。三、完成非遗资源库的数据录入工作。四、完成15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五、继续开展太谷县乡村文化记忆试点工作。六、举办山西省乡村文化记忆标准化工作培训会。七、举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示范标准推广会。

国家非遗中心:对于省内非遗保护工作,都有哪些宣传平台,可否给大家介绍一下?

赵中悦:目前省内非遗资讯及保护成果可以通过“山西文化云”(www.sx-cc.com)查询、浏览。

国家非遗中心:在采访的最后,想请您讲一讲,您从事非遗工作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赵中悦:非遗保护说到底是保护人的创造力,只有人的创造力不断得到激发,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活力并传承下去。因此,支持传承人在保证非遗项目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传承人的实践和传承能力,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表现得更鲜活、更具价值,我认为,这是今后非遗保护的重心所在。

(文字:由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素材,经编辑整理。图片:由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编辑: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