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2-08   星期日   农历冬月初八   大雪 大雪
专访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贾凡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国家非遗中心 创建时间: 2017.07.20 18:29:43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贾凡,蒙古族,副研究馆员。历任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副馆长、自治区艺术研究所所长。现任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贾主任接受我们的采访。2016年,各地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以下简称“自治区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贾凡:2016年,自治区中心主要完成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延续重点任务,使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具体包括:

(一)持续开展自治区濒危项目抢救“双百工程”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技艺技能抢救性记录项目”,到2016年底,已完成80余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和207位自治区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二)加强理论建设,推进自治区非遗丛书的编辑与出版工作。其中,《锡林郭勒敖包祭祀》《宝音德力格尔大师长调演唱技法》《巴德玛大师长调演唱技法》《莫德格大师长调演唱技法》四项研究成果即将出版。

(三)完成3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前期采集任务,目前已采集项目实践及传承人教学视频约120小时、口述史资料约40小时、图片5000余张。

图1 采访乌力格尔国家级传承人戴沃德

(四)积极开展《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前的研讨、修订工作。

二是完成常规任务,带动全区业务工作向前推进。具体包括:

(一)完成第五批国家级传承人的评审推荐,同时开展第五批自治区级传承人的评审工作。


图2 第五批自治区级传承人专家评审会

(二)加强对全区基层非遗工作者的培训与指导。自治区中心对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兴安盟等地的非遗保护一线工作者开展业务指导与培训,内容包括四级名录体系建设、项目和传承人申报规范、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等,全年累计培训指导400余人次。

(三)举办2016年文化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组织非遗项目展演,并向多家图书馆赠送非遗保护理论成果。

图3 文化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现场,孩子们兴趣盎然地与传承人交流互动

(四)非遗档案建设与数字化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数字资源总量达30TB,内容包括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申报材料、抢救性记录成果资料、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资料等。

国家非遗中心:自治区中心作为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或参与者,其基本建制是怎样的?

贾凡:自治区中心于2009年3月18日挂牌成立,是自治区文化厅直属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管理科、保护研究科和档案资料技术科4个科室,人员编制25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大多数,具有多名民俗学、人类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背景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中心业务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国家非遗中心: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内蒙古自治区非遗资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贾凡一是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非遗资源非常丰富。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自治区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北直线距离1700多公里,拥有森林、草原、山川、平原、沙漠、湿地等多种地理环境。有8个民族世居于此,其中包括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三个人口较少民族。多样化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造就了内蒙古特色鲜明、绚丽多彩的文化面貌。以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蒙医药为代表的草原文化,和以鄂温克驯鹿习俗、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为代表的狩猎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都在这片土地上散发着耀眼光芒。

图4 桦树皮制作技艺

二是内蒙古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与蒙古、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在文化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诸多的相似性,有很强的文化亲近感与文化共鸣,这种特点为文化互动交流和非遗联合保护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蒙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就是多国联合申报的成功范例。

图5 蒙古族长调民歌大师哈扎布

国家非遗中心:针对这些独特、丰富的非遗资源,内蒙古自治区多年来都开展了哪些主要工作来促进其传承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果?

贾凡一是出台政策法规,加强非遗保护的政策引领。2004年以来,自治区全面启动并逐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设立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的通知》等重要文件。2017年5月26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自治区内的非遗保护工作变得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为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要求,自治区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目前,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非遗保护专项经费900多万元,并为自治区级传承人每人每年发放5000元的传习补贴。

三是名录体系建设与传承人认定工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我区共有“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两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治区级以上非遗项目399项,传承人730人,其中,国家级项目81项,国家级传承人42人。此外,自治区政府还公布了三批共13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四是非遗普查扎实推进,为保护工作夯实了基础。2009年底,全区第一次非遗普查工作基本完成。2011年,全区进一步深化该项工作,并在之后编撰出版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与《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集》,这是自治区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第一套有关非遗普查的专业成果。

图6 2011年,自治区中心在鄂托克旗开展普查工作

图7 2013年4月,自治区第一套非遗普查工具书正式发行

五是建设非遗馆、传习所、传习基地,全面推动传承工作。为了做好非遗相关实物的收集、展示工作,各地建立了一批非遗博物馆和展示中心。同时,自治区还积极推进传承基地、传习所建设。据统计,全区现已建设非遗展演剧场12个、非遗馆(民俗馆)62个、非遗传习所194个。这些场所的设立,对当地非遗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近期,根据自治区政府整体工作要求,自治区非遗馆建设工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进入立项前的准备阶段。该馆规划面积为4万平方米,计划于2019年投入使用。

六是非遗档案建设与数字化保护工作稳步推进。自治区中心大力推动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完善相关设施设备,着重建设非遗数据库和档案资料。目前,我们共保存纸质非遗资料1300余卷,文字资料1100余万字,图片资料5万余张,各类视频资料930余小时,音频资料300余小时,数字资源总量约30TB。


图8 采访蒙古族长调民歌国家级传承人宝音德力格尔

图9 自治区中心录音棚

在数字资源应用方面,我们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项目”作为课题向自治区民委申请立项,把自治区成立以来的大量非遗珍贵资源纳入到该数据库中,并以蒙汉双语的形式呈现,这也是自治区第一个开放运行的非遗数据库。

七是加强非遗宣传教育活动。2014年,自治区启动了非遗保护“千校万户计划”,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在民族学校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活动。该计划覆盖全区12个盟市的70所学校,把极具蒙古族文化特色的长调民歌、呼麦、马头琴艺术带进校园,让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建立起非遗与教育的互动平台,增强非遗的传承活力。

国家非遗中心:通过多年的工作,自治区中心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或创新方法,值得兄弟省份借鉴?

贾凡:概括起来,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通过抓重点项目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2013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技艺技能抢救项目”列入自治区文化艺术长廊建设计划,开启了我区对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作为项目具体实施单位,自治区中心制定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技艺技能抢救项目标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技艺技能抢救项目资料采集、收集、验收标准》,并开展相应采集工作。与此同时,自治区中心还提出对全区100个濒危非遗项目和100位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双百工程”。自治区中心通过与基层中心联合开展工作的方式,在采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同时也提高了基层非遗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引领全区非遗工作由“重申报”向“重保护”转变。

图10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技艺技能抢救项目成果——多媒体展示页面

二是通过加强理论建设引领自治区非遗保护工作。近年来,自治区中心以“内蒙古地区布里亚特服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用术语蒙古语规范标准化翻译研究”等课题研究及非遗保护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为契机,强化理论研究,提升人员队伍水平,在为保护工作留下丰富成果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了自治区中心的业务引领作用。

图11 内蒙古民间传统民歌田野调查系列成果

国家非遗中心:谢谢贾主任的经验介绍。自治区中心对2017年的保护工作有哪些计划和想法?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贾凡:一是继续做好抢救性记录工作,推进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和“双百工程”。二是开展自治区第六批非遗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三是按要求做好自治区非遗馆的建设筹备工作。四是进一步推进非遗档案资料建设和数字化保护工作,完善设施设备,建立资源采集和管理工作体系。五是宣传《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以重大节日和活动为契机,利用多媒体平台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国家非遗中心:对于自治区内非遗保护工作,都有哪些宣传平台,可否给大家介绍一下?

贾凡:近年来,我们建设开通了自治区中心蒙汉双语门户网站(www.nmgfeiyi.cn)“内蒙古非遗”微信公众号(微信号:fy-0471)。除网络平台外,中心每年编辑四期《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讯》,并与全国各省市非遗保护机构进行发刊交流。

图12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讯》

图13 自治区中心蒙汉双语门户网站

国家非遗中心:在采访的最后,想请您讲一讲,您从事非遗工作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贾凡: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非遗资源丰富且厚重,是草原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也是未来草原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基石,同时,还是连结各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非遗面临着严峻挑战,我深深感到非遗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继续发扬光大是我们神圣的职责。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建设文化强区的良好契机,加倍努力把草原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保护传承下来,为守护精神家园、延续民族血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文字:由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素材,经编辑整理。图片:由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编辑: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