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孙亚强,研究员,现任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会会长。自2004年起主持保护工作,曾参与《中国曲艺志·黑龙江卷》《黑龙江文学艺术志》编撰,获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0余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孙主任接受我们的采访。2016年,各地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6年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孙亚强:2016年是个繁忙年,省中心非遗工作以重实干、出实招、求实效为目标,在狠抓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力争以新思维、新理念走创新之路。具体而言,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这一年,我省出台《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公布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50项、扩展项目17项,评定省级传承人112人;省中心大力推进赫哲族伊玛堪的保护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履约工作;举办全国非遗手工技艺大展、中俄文化大集非遗展、省农民艺术节非遗展演、美丽乡村民俗剪纸大赛等主题活动10次;引入社会资本搭建全国互动保护平台,来自全国的5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入驻哈尔滨;参加滨海边疆区“黑龙江日”、中美民族民间文化交流等对外交流活动6次;出版《赫哲族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东北二人转》等静态理论成果两部,《伊玛堪集成》获黑龙江省文艺奖一等奖、“少数民族百种优秀图书”奖;在中国非遗博览会剪纸大赛上,我省两人获金剪子奖。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调研考察期间观看了赫哲族伊玛堪教学,称赞伊玛堪很有韵味。
图1 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伊玛堪传习所
同正在进行伊玛堪教学的村民亲切交谈(来源:网络)
图2 美丽乡村民俗剪纸大赛现场
总体来看,2016年我省非遗工作扎实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基础不断夯实,方式多样、社会参与度不断提高的保护传承体系正在形成。
国家非遗中心:省中心作为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或参与者,它的基本建制情况是怎样的?
孙亚强:省中心于2005年经省编办批准成立,2014年6月18日正式成为独立的正处级事业单位。编制15人,在编11人,设有管理部、研究部、综合办。
国家非遗中心: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想必您对省里的非遗情况非常了解,您认为黑龙江的非遗资源有着怎样的特点?
孙亚强: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疆,区域辽阔,民族众多,世居本省的少数民族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共10个。全国人口较少的几个少数民族中,有3个民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主要聚居我省,文化生态多样、非遗资源丰富、内容独特。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渔猎文化特色显著
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独有的民族,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积淀了独特的民俗、民族文化形态,许多非遗项目在全国一枝独秀,如赫哲族伊玛堪、鱼皮制作技艺等。
鄂伦春族在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出狩猎民族独有的特点。作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在传统生存环境巨变、传统传承方式受到冲击的情况下,狍皮制作技艺、摩苏昆、斜仁柱、古伦木沓节、桦树皮制作技艺等非遗资源更显弥足珍贵。
图3 狍皮制作技艺
图4 狍头帽
此外,以农牧业为主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均属有语言无文字民族,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乌钦、抹黑习俗,鄂温克族瑟宾节等,都是具有强烈民族认同感的文化和习俗。
二、金源文化特色突出
黑龙江是满族先民肃慎族的重要发祥地,蕴藏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矿藏。1115年,崛起于现哈尔滨市阿城区的女真人建立大金国,形成了金源文化,并直接影响同一族源的满族文化,对黑龙江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鞑子秧歌、满族萨满舞、粘豆包、满族八大碗、满族颁金节等70余项满族非遗项目,突出体现了“崇文尚武”“以小博大”“勇于进取”“兼收并蓄”“刚健自强”的优秀金文化精神。
此外,我省非遗资源中还涉及京旗文化、站丁文化、朝鲜族文化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遗产。
国家非遗中心:面对如此丰富、多元且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非遗资源,黑龙江省近年来都开展了哪些工作来促进其保护与传承,又获得了哪些成效?您可否通过数据来介绍一下?
孙亚强:我们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成果之一:非遗项目
我省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名录的有34项,列入省级名录的有286项,列入市级名录的有606项,列入县级名录的有707项。其中赫哲族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望奎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扩展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省级以上名录中,民间文学27项,传统音乐24项,传统舞蹈30项,传统戏剧4项,曲艺15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6项,传统美术44项,传统技艺67项,传统医药8项,民俗51项。
工作成果之二:非遗传承人
我省共有国家级传承人15名(其中4人去世),省级传承人433名(其中17人去世)。
工作成果之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我省共设立“赫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金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牡丹江流域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工作成果之四:数字化和抢救性记录工程
赫哲族伊玛堪是国家非遗中心第二批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项目,该项工作启动以来,从省中心至佳木斯、同江、佳木斯郊区、饶河四个资源所在区,全面开展了赫哲族伊玛堪数字化保护工作,共整理伊玛堪专著70余部,文字200余万字,图片6000多张,影像记录900余小时。
图5 狍皮制作技艺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现场:进山打围
图6 狍皮制作技艺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现场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全面铺开,2016年完成赫哲族伊玛堪、望奎皮影戏、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4个非遗项目共5名传承人的记录工作。2017年将完成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东北二人转两个非遗项目共两名传承人的记录收尾工作,并将继续开展东北二人转、望奎皮影戏、桦树皮制作技艺、方正剪纸4个非遗项目其余4名传承人的记录工作。
工作成果之五:赫哲族伊玛堪履约
图7 全省赫哲族伊玛堪履约工作会议
自2011年赫哲族伊玛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几年间,各级政府采取政策资金支持、社区建设等方式,不断扩大传承人群、拓展传承渠道,推动了社会传承、代际传承,扭转了其濒危状态,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传承人说唱、传承能力由弱到强;二是伊玛堪从几近消亡到“小唱”“大唱”有效恢复;三是传承群体和社会普及面由“少且单一”变为“广且多元”;四是赫哲语言由濒危得到有效抢救;五是社会认知度由极低变成区域社会共识。
国家非遗中心:通过多年的工作,省中心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或创新方法,值得兄弟省份借鉴?您能否为大家梳理一下?
孙亚强:实际上,我们有“三篇文章”,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一、在“多种保护方式并行”上做文章
在遵循非遗自身传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模式,把非遗项目保护作为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了记录式保护、活态式保护、研究式保护、传播式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多种保护方式。
二、在“传播式保护”上做文章
图8 伊玛堪皮影戏《西温莫日根》首演
图9 《西温莫日根》在双鸭山市宝山区广场演出
我们对传播式保护方式加以创新,将两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非遗名录的项目——赫哲族伊玛堪和望奎皮影戏相结合,创排的伊玛堪皮影戏《西温莫日根》熔铸曲艺、戏剧两类民间艺术精华,在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中获得金狮奖最高奖“最佳剧目奖”,在黑龙江、江苏、河北等地巡演60场,观众达5万余人次,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在“传承方式的有效性”上做文章
在几近濒危、传承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对赫哲族伊玛堪实行“逆向”传承。我们为专家和赫哲族老艺人配发了录音光盘,请其按照以前田野调查的音频记谱进行翻唱,赫哲语教师开展同步辅导,以此方式对现实已消失的“大唱”加以恢复。同时创新传承教学平台,除依托传习所传承外,积极搭建网络传承平台,通过微信群开展教学传习。
国家非遗中心:省中心对2017年的保护工作有哪些计划和想法?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孙亚强:总体来说,是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精神及要求。具体而言,计划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宣传展示与交流。一是筹建黑龙江省非遗展示中心(地点位于黑龙江省博物馆),搭建展示宣传平台,打造四大功能区:非遗概览、精品展示、视听空间、现场互动;二是积极拓展非遗活动领域,通过参加“黑龙江日”、省社区文化节、中俄文化大集等品牌活动,开展国内外宣传展示展演和交流活动,扩大非遗影响。
第二,增强传承活力。一是坚持保护与实践两条腿走路,将非遗项目与文化生活对接,开展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活动;二是加强非遗生活创意产品开发与应用,让非遗真正走进百姓生活;三是开展第二届黑龙江省非遗传承人薪传奖评比活动。
图10 《西温莫日根》在双鸭山市一中演出时,学生体验皮影艺术
第三,推进保护工作。一是着力开展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调研、督导和检查工作;二是做好赫哲族伊玛堪履约工作;三是开展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四是加强非遗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五是加强非遗传承传习教学及相关业务培训;六是出版非遗系列丛书、简报和非遗保护概览。
国家非遗中心:对于省内非遗保护工作,都有哪些宣传平台,可否给大家介绍一下?
孙亚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hljfwz.cn)和“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号:hljfeiyi),是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宣传窗口,主要功能包括:展示黑龙江多姿多彩的非遗资源,普及非遗知识,深入宣传非遗工作理念与动态等。
图11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国家非遗中心:在采访的最后,想请您讲一讲,您从事非遗工作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孙亚强:干好非遗工作靠一番“情怀”!所谓情怀就是一种感情,一种热爱,一种勤勤恳恳全然的付出。非遗工作者要怀有热爱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情怀,要有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和使命的情怀!
我省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拥有较为丰厚的非遗资源,我们要在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中去追寻文化根脉,实现文化复兴。通过深入挖掘、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非遗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促进作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添砖加瓦,这既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文字:由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素材,经编辑整理。图片:除已标注来源的图片外,其他图片均由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