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2-07   星期六   农历冬月初七   大雪 大雪
专访安徽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黄先有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 2017.04.27 10:10:13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图1:黄先有

  黄先有,研究生学历,副研究馆员,曾任职于安徽艺术学校、省庐州艺苑、省文化厅机关服务中心、省艺术研究院,现任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曾主持或参与《中国黄梅戏》《中国花鼓灯》《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等的编撰工作。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黄主任接受我们的采访。2016年,各地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6年安徽省非遗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黄先有:2016年我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文化部下发的《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启动了安徽省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对10位国家级传承人进行了采录。

  二是继续与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安徽分中心合作,开展我省非遗项目的采录工作,至今,我们已完成6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51项省级非遗项目的采录。此外,作为国家非遗中心“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的参与单位,省中心已完成首批3个试点项目的资料著录、审核及上传工作,并根据国家非遗中心反馈的专家意见对相关资料进行了针对性修改和补充完善。第二批4个试点项目的录入工作也基本完成。

  三是积极办展参展,宣传推介安徽的非遗项目。2016年,由省中心主办或承办的省内展会活动主要有:文化遗产日期间的安徽省主场活动,亳州首届安徽梆剧、曲艺汇演及精品剧目展演,安徽黄山雕刻类职业技能邀请赛,第三届“和氏璧”杯非遗(歙砚)技能大赛等;由省中心组织非遗项目参与的省际交流类展会活动主要有: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江苏省“追梦江淮·舞韵荷都”苏皖地区莲湘舞邀请赛、第三届“巴城杯”长三角民歌赛、上海市2016年“张江杯”长三角民歌交流展演、陕西省“司马迁杯”第三届锣鼓大赛暨“伟力远大杯”鼓王争霸赛等。

图2:2016年11月全省非遗业务工作专题培训班

  四是努力提升省内非遗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主办了全省非遗业务工作专题培训班,组织省中心人员参加全省文化系统艺术群文系列继续教育培训班、全国非遗数字化采集专题培训班、省直机关二级机构处级干部进修班、创意产业发展与品牌策划培训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培训班等。

  五是积极配合省文化厅,开展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申报评审和非遗教育传习基地评审工作。

  国家非遗中心:省中心去年开展了这么多工作,可否请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基本建制情况?

  黄先有:省中心是在2011年5月,经安徽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的,是正处级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承担安徽省非遗保护相关具体工作。定编15人,现在编10人,内设办公室、保护部、研究部。

  国家非遗中心:众所周之,安徽的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您刚才提到的2016年工作,有不少是此前工作的扩展和延伸。您能不能通过一些数据为我们介绍一下,安徽省都开展了哪些工作来促进本省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黄先有:安徽省非遗保护工作启动至今,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2项,其中3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传承人74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级非遗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省级非遗项目343项,省级传承人576人,省级非遗传习基地68个,省级非遗传习所19个,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30个,各类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专题展示厅共313个。

  从2005年省财政设立非遗专项经费至今,各级财政共投入非遗保护资金约2亿元,同时颁布实施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和一批非遗保护制度。

  省中心成立后,一直重视非遗数字化记录工作的开展与推进,目前,与文化部信息共享工程安徽分中心合作的省级非遗项目的采录工作,已形成图、文、音、视素材总量超过10TB。前面提到的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国家非遗中心:通过多年的工作,省中心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或创新方法,值得兄弟省份借鉴?

  黄先有:省中心成立之初,存在物力、人力条件十分不足的情况,能快速进入保护、采录等工作的人员十分有限,基于此,省中心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根本,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非遗保护队伍。

  首先是尝试使用“借力同行”的非遗数字化工作新模式,与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安徽分中心合作,约定在非遗专业力量、广播电视专业力量及硬件设施、数据资源等方面资源共享,用时三年对省内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进行采录。其次,省中心全员全程参与了两届中国(黄山)传统技艺大展的筹划布展和论坛组织等工作。

图3:2012年首届中国(黄山)非遗传统技艺大展

  在业务理论培训上,省中心编辑出版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黄山论坛论文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皖北卷、皖中卷、皖南卷)、《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册》等专业成果。

图4:省中心理论研究出版成果

  国家非遗中心:2016年,文化部对各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落实情况进行了督导,安徽省在《非遗法》落实方面有什么举措?

  黄先有:《非遗法》公布实施后,我省的贯彻落实工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示出来:一是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学习、宣传《非遗法》,共举办《非遗法》培训班85期(次),培训人员12000余人次,向全省各地捐赠《非遗法》普法册页5000余册,开展各类街头《非遗法》展板宣传500余次,各地“非遗进校园”活动共进入572所学校,建立培训班(基地)近50个,举办展演、展览近千个,组织非遗知识讲座900余次。此外,还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安徽省非遗系列纪录片,并编撰出版了一套《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中国文化报》、《安徽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我省开展《非遗法》宣传活动进行了报道。

  二是扎实推进非遗保护地方法规的制定。2014年,我省颁布实施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6年,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研究制定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三是开展非遗调查与采录,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建立非遗档案及相关数据库。统筹撰写约35 万字的脚本,整理发表田野调查笔记6万余字,初步剪辑完成91个非遗项目专题片。

  四是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立非遗展示传承场所,支持非遗的传承传播。当前我省共有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传承人五千余人,安徽省主要通过建立传承档案、提供政策保障、搭建传承平台、给予资金扶持、营造保护氛围等方式对这些传承人进行支持保护,建设了一批非遗传习基地、非遗传习所、非遗教育传习基地。2016年,安徽省制定《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使传承人评定与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但当前我省非遗保护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首先是队伍建设问题。我省各市、县级非遗科、非遗中心大多挂靠在社文科、文化馆等部门,从业人员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流动性大、专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其次是保护经费亟需增加。虽然各级财政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但经费总量较少,和非遗项目的濒危程度及数量相比,仍显不足,特别是那些传承较困难、濒危程度较高的非遗项目,因缺乏资金的引导扶持,生存状况堪忧。三是保护水平仍需提升。在实际操作层面,专业化程度不够,保护水平无法适应新需求,这些都制约着非遗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非遗保护在结束前十年的快速推进后,迫切需要进入科学化、精细化的保护阶段。

  国家非遗中心:省中心对2017年的保护工作有哪些计划和想法?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黄先有:2017年,省中心会继续做好非遗保护的各项基础工作,同时做好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继续按照文化部要求,坚持标准,按质、按量、按时完成第二批10个国家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二是根据国家非遗中心反馈的专家意见,全面完成第二批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任务。三是配合省文化厅,积极参与中国(黄山)传统技艺大赛的筹备和举办工作,确保此次展赛能圆满成功。四是配合省文化厅,做好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建设工作、做好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的筹备和举办工作。五是继续做好各级非遗展览展示活动。六是策划编辑出版一套安徽非遗精品丛书,对安徽的非遗项目进行更深入的梳理、考证和研究。

  国家非遗中心:对于省内非遗保护工作,都有哪些宣传平台,可否给大家介绍一下?

图5:“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页面

  黄先有:当前我们的宣传平台主要是省中心网站:“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anhuify.net)。网站于2011年底筹建,2012年上半年正式开通。除新闻动态、政策法规、通知公告等基础板块外,省中心网站主要有四大重点功能性板块:一是全省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基本信息的录入,方便社会各界关联查询;二是保护载体,如保护单位、传习基地等,可以通过网站直接投稿,在线互动,并能够实现投稿时关联相关非遗项目、传承人等,方便及时统计信息;三是形成了非遗数字地图,直观、有效地将非遗项目、传承人信息关联起来,有利于非遗的宣传推广;四是建立了申报资料内部管理系统,便于资料的查询、管理与更新修正。

  国家非遗中心:在采访的最后,想请您讲一讲,您从事非遗工作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黄先有:这些年的非遗保护工作中,我有两点深刻的体会。

  首先,当前的工作喜中有忧。喜是当下全社会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非遗的了解和关注程度也在加深,作为一名非遗保护工作者,这是令我欣喜的大环境。同时,我也对省内很多非遗项目存在的后继乏人的传承困局感到担忧。

  其次,我们对待非遗保护要热中有冷。热是《非遗法》的颁布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出台,使非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是对当下工作的极大鼓舞,鼓励我们投入更多热情。冷指的是冷静,我们要对一些造血不足、后继乏力的非遗项目和一些极具市场价值的非遗项目保持冷静,做到不轻言放弃,利用要合理。

  (文字:由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素材,经编辑整理;图片:由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编辑: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