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项兆伦副部长:关于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几个问题
来源:“清美非遗”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 2017.04.26 13:34:23

 

    2017421日,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高校项目负责人培训班上,发表《关于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几个问题》的重要讲话。 

    他指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瞩目成就,正在迈上新的台阶。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关于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和非遗的本质特征,他指出,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贯穿遗产认定、保护和传承的始终。只有持有人认为是他们的传统的文化事项,才能被认定为非遗。人民大众去芜存菁的力量是强大的,在传承中创新的内容和形式,能不能留下来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他们会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中做出选择。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定是把本民族传统与时代特点结合得最好的。 

    关于非遗保护的对象,他指出,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可以主要从以下六点加以判断:1、实践活动是否持续并富有活力;2、基本实践方式,如手工技艺之于某些传统工艺项目,是否得到保持;3、基本文化内涵是否得到尊重;4、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扬;5、相关社区、群体和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及再创造权利是否得到尊重;6、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非遗保护工作有一个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命题,本质上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 

    关于非遗保护传承的能力建设和传承人群的学习,他指出,传承人的传承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非遗在环境变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部、教育部实施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着眼点正是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关于传承人群的学习,有四个重要问题需要厘清:1、非遗的传承人和所有人一样,都有学习新知识的权利;2、保持民间艺术的特色与传承人学习掌握新知识不是对立关系;3、很多传承人不是不想接触新的知识和信息,而是没有条件接触;不是不愿改进材料、提高技艺,而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4、民间知识和技艺同样是在长期实践中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逐步积累增长的,这个过程没有止境。只要传统还在发展,就不能人为规定某一个时间节点的知识和形态是传统的终点。 

    关于非遗的学术研究,他指出,学术研究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非遗传承和发展水平不可或缺。1、要提倡扎实而深入的田野调查,确切了解非遗项目存续、传承的真实情况,真切感知传承人群的生存境况和诉求愿望,让研究成果为传承人所用,为保护实践所用;2、要提倡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尊重常识,尊重实践,尊重历史。避免将自己的偏好或口味当成被研究对象的传统,避免将实践主体并不认可的因素强加为他们的特性,避免将因条件所限形成的样式当作既定和不可更改的形式;3、要多做历史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视野中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伟大复兴,推动更多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优秀文化成果走出去。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