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的不仅是一招一式
河南抢救性记录执行团队编导 赵 倩
由于非遗项目的类别与特点不同,传承人的身体状况、表达能力、家庭环境也有差异,使得我们在做抢救性记录的过程中面临许多不同的问题。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些经验与思考。现以对撂石锁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沈少三的记录工作为例。
撂石锁是一种古老的武术项目,其花样动作有很多通俗形象的名称,像黑狗钻裆、片马腰穿等。沈少三的技艺特点之一是双人套花,也就是两个人在连续做几个花样动作之后再互传石锁。
为了拍好一条看似简单的两分钟的教学片段,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跟沈少三沟通,如何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撂石锁20多个动作套路讲清楚,并且同时对几位徒弟的动作指导到位。我们详细地了解、记录了这些动作的要点,并根据不同的特点对20多个动作进行归类。我们和传承人一起把一个个动作的名称、要点、规范等都详细地记录下来。我们发现对传承人而言这也是他第一次这么系统地理清自己的技艺。
在拍摄现场,如何将传承人对动作要点的讲述与学生的实际呈现结合起来也是沟通的重点。拍摄之前我们确定的方案是:每一个动作要点,沈老师都先自己讲一遍,再让学生做一遍,沈老师最后做点评,但实际拍摄时发现,沈老师有的动作没有讲评清楚,而有的动作又讲得过于详尽,所以在拍摄时我们要随时停下来进行沟通。幸运的是,我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使得我们最后成功拍摄了长约10个小时的传承教学片素材。
沈少三的技艺特点被打上了他家庭和年代的烙印,我们通过他去感受那个年代,也通过对那个年代的了解,用影像更准确地把握沈少三这个人物的风格特点。我们在口述采访的问题设计里会重点关注沈少三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命运选择,会去采访沈少三的家人和老朋友,会通过采访专家来理解武术的传承绝不仅仅是一招一式。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陈沛菊说,很多练武术的老人为了生存都有卖艺的经历,但即便是卖艺,他们也讲道义和德行,不会丧失对武术精神的追求。在拍摄沈少三的过程中,我们感同身受,对这些从事这一行当的老人、对武术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推动抢救性记录工程向纵深发展
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 郑金开
近年来,浙江省全面、真实、系统、深入地开展了抢救性记录工程,较好地把代表性传承人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及时、有效地记录保存下来,并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上下联动,同心协力。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陈瑶多次强调,要重点实施抢救性记录工程,严格按照《操作指南》的要求,以国家级传承人为核心,运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手段,记录传承人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通过完整保存项目的核心技艺,保护项目传承的DNA。同时要加强对数字化保护成果的整理、利用和传播,将保存在档案室、库房、电脑中的非遗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向公众展示。为有效推进工作开展,我们成立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小组,省非遗中心主任担任组长。建立了专家指导组、省非遗中心、各地非遗中心、项目保护单位,四力合一的联动机制。各地相关的非遗保护中心也设立了传承人抢救性保护工作站,安排专职人员,明确职责分工,配合省中心工作,使抢救性记录工作顺利进行。
学术先行,全程把控。我们组织相关门类专家,直接进入访谈提纲撰写完善、现场录制、文稿编辑和成果论证等各个环节,全程把控,提高记录工作的学术性和完整性,尽全力把质量做到最好。针对浙江的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较多的特点,我们专门成立了抢救性记录传统戏剧类专家指导组,聘请徐宏图、周冠均等5位老师为专家指导组成员。我们还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对已经完成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邀请相关专家来我省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培训,并对记录工作提出建议,进行技术上的把关。
成果拓展,提高绩效。为了保存记录成果,做好整理、利用和数字化的工作,我们设置了专项档案室,建立了项目管理数据库、事业管理数据库、影像视听数据库等六大数据库。现正在完善数据库建设,形成非遗传承人数据库。
示范引领,纵深推进。省非遗保护中心在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同时,十分注重与各市县分享交流工作经验,带动各地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如今,舟山市、温州市等地已着手开展相关工作。今年,省非遗保护中心还将牵头做好第一批3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
田野调查背后的理论支撑
青海省非遗保护中心 索南努日
田野调查被称为人类学“压箱底的看家功夫”,其本身是有一套或者一系列人类学理论作为行动支撑、指导的。那么对于非遗田野工作而言,同样也必须有一套或者一系列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和支撑。作为一个人类学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我更偏向于从人类学的视角去探讨非遗田野调查背后的理论支撑。
首先,人类学对于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指导最重要的是人本观。这不仅要以传承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灵活地采取记录工作,而且还应关照那些围绕在传承人周围,听他讲述、吟唱、舞蹈、实践操作的为数众多的社区成员。我们在做藏族碉楼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果洛折求的抢救性记录时,由于传承人年事已高,工作组就尝试着在访谈、实践、传承教学这三者之间进行一定的调整。对于拍摄记录地点靠近传承人居住地的,尽量请传承人到现场开展实践和教学。对于距离较远的,则由工作组详细记录碉楼营造的各个步骤、细节,同时在访谈的过程中将上述拍摄记录的内容作为重点,向传承人进行详细的提问。这样既没有给传承人带来过多的负担,同时也满足了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拍摄记录要求。对于拍摄过程中涉及的社区成员,我们会详细告知其拍摄记录的目的、赠送小礼品,以及为其分担一些家务劳动等,充分赢得其信任,以配合拍摄记录工作。
其次,是收集地方观点。在做田野工作之前,要对项目和传承人等情况有较为充分的了解,但更要虚心听取和记录传承人和当地人对于所持有技艺的介绍与看法。这背后涉及田野实践中的一个概念——“主位”与“客位”。比如,工作组事先了解到果洛折求的技艺特色和碉楼营造技艺本身的步骤、方法等,但来到当地经过传承人和他的徒弟、家人的介绍,发现该传承人并非只掌握碉楼营造技艺,其本身就是个能工巧匠,会缝制藏袍、藏靴,对于这些内容也应该详细记录。
最后,在田野工作中要有一个整体观。就单个项目而言,非遗田野工作的视野不仅要涵盖项目、传承人,更要囊括与其相关的社会、自然等一系列环境的变迁,等等。因此,访谈内容就必须将传承人生活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等内容作为重点,由传承人进行详细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