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谈为民族文化研究课题服务
陆光华
高校承担着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应用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任务,而其中首要任务是传承文化。民族地区高校尤其重视民族文化的研究,并把它作为学校科研的特色课题和强项加以扶植。“发挥民族文化研究优势、打造特色品牌”是民族地区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切入点,高校把培养人才和传承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民族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和传播者。围绕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特色,运用对读者需求较为了解的优势,加强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为高校“民族文化研究”课题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参与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为“民族文化研究”课题服务进行探讨。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与国际上称谓接轨的称呼。国内过去习惯称做民间传统文化、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无形文化遗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最深的根源,一个民族或群体思维和行为方式的特性隐寓其中。[1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濒危文化采取的“一种记录、保存、评估、拯救、起死回生、继续自续、人类共享的一项文化工程。”保护不同民族、群体和地域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保护因其本身存在形态限制而受到现代社会发展冲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已成为国际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国内,从冯骥才先生的守望民间》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从文化部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推行,民族民间文化的命运与抢救、保护等问题得到了人们空前的关注与期待,每个公民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承意识已逐步深入人心。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保持不同民族的文化独特性,从而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文化是文化学、文化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人文科学共同的研究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归根结底也是属于文化的范畴。[2 ]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制度、风俗习惯以及思想价值等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和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化传统作为有机整体,是由各种不同存在形态的文化相互关联而构成的,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是一个重要的内容。[3 ]每一个出现在历史上的民族,必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独特个性。民族文化研究是对传统文化概念的内涵、文化的起源、历史、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各民族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发展等的探索和比较,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以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民族文化研究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紧密联系。民族文化研究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民族文化研究是民族地区高校彰显其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元素
办学特色一般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以及优于其它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它在学校改革和发展当中,特别是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是外界认识学校的一个重要方面。[4 ]贵州是多民族的省份,与其它省份相比研究资源丰富。如黔东南的苗侗文化,安顺的屯堡文化,黔南的布依族、苗族及水族文化等等,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深厚的民族文化蕴藏为贵州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也是外界认识贵州民族地区高校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族地区高校属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教学要实现创新的教学,须臾不能离开科研。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是不够的,必须有深层次的科研去促进教学,必须始终坚持“教学是立校之基,科研是强校之本”的理念,突出民族地区高校办学所具有的特色。特色就是竞争力。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民族文化研究紧密联系。民族文化研究是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高校能彰显其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元素。
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该校地处贵州南部布依、苗、水及瑶等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域,是全国唯一一所少数民族师范院校。贵州南部具有着布依文化的典型性、苗族文化的多样性、水族文化的唯一性以及瑶族文化的神秘性,尤其是水族水书文化魅力正吸引着专家学者们的密切关注,其抢救保护得到高度重视使之几乎成为一门显学。 2006 年6 月贵州“水书习俗”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凭借所处的黔南民族地区的优势,在教学科研上学校重视民族文化研究。
该校以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调查、整理为基点,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大力开展了贵州民族文化精髓研究与传播,对省内尤其是黔南州世居少数民族布依族、苗族、水族以及毛南族等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达到培养人才目的。目前,民族文化研究已成为学校科研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和优势。该校还把民族文化教育贯穿在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教育中。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经过六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是:体现鲜明师范教育特色和民族文化研究特色;办学特色定位是:艰苦办学,培养扎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合格师资,传承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5 ] 2007 年6 月国家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办学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评估,该校大力开展民族文化研究与传播,把研究、传承民族文化与培养人才有机结合,逐步形成艰苦创业,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培养扎根民族地区合格师资的办学特色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3 、关注学校民族文化研究,积极开展为“民族文化研究”
课题服务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图书馆应积极关注学校教师有关“民族文化研究”的课题。关注和调查了解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文化研究情况是做好“民族文化研究”课题服务的基础。高校民族文化研究形式多样,但需要一定的研究环境、条件和研究氛围。如经费、文献信息资源以及研究机构;一些高校有关民族文化的学科被列为省级、院级重点学科。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将中国古典文献学(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为地方民族文化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学列为院级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国家每年给予高校一定数目的各种级别的民族科研课题立项资助等。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文化研究主要是体现在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地方民族文化的研究、传承。高校还设置有民族研究所等机构。如该校设有民族研究所并建有水书文化展览馆(已被批准为黔南州水书文化研究基地) 、安顺学院有屯堡文化研究所以及凯里学院民族研究所的苗侗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等等。
为保护、传承、弘扬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更好地为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凯里学院还开展2007 年原生态研究课题的招标工作,以择优立项来支持民族文化研究[6 ] ;该校学报还开辟“民族文化”专栏等,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研究所需的环境、条件和研究氛围。由此,高校办学特色定位强化着教师科研促进教学提高的意识,每年许多教师都将申报和承担国家级、省级、院级科研项目等,有的教师把选题重点放在有关“民族文化研究”的课题上。2000年建校以来该校所获得的立项难度较大的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仅3 项,但被批准获得立项的全部是涉及“民族文化研究”内容的课题。如2005 年顾晓艳教授获得的《从水族传统体育的变迁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学校科研上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零的突破;2007 年梁光华教授获得《水族水书语音语料库系统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 ,杨俊教授获得《贵州水族艺术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 。还有其他如《水族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2006 省厅级) 及《水族端节仪式与社会结构》(2006 年省厅级) 、《水书文化传承研究》(2006 年省厅级) 等等。总之,无论是课题选题还是民族文化研究机构的建立等等,都表明了高校注重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对抢救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水族文化研究已独具特色成为我校民族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最大亮点。
课题服务是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之一,它针对用户在科研、教学中的需求,以专题检索或定题检索等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对于传统的服务如何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深度意识等等都是图书馆员需要思考并去实践的事情。笔者对省内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作了一个初步调查了解发现,为教师课题服务是图书馆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普遍人力资源紧缺,能开展课题服务的并不多,一些高校图书馆基本上是没有深层次的服务项目,诸多因素使图书馆参与意识不强,即使是有一些课题服务项目,但在服务的过程中大多是“人索我供”的景况。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课题服务从数量或质量上还远不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文化研究已初具规模,现已拥有相当一批用户群体,给图书馆提供了为民族文化研究服务的机会,在图书馆现有条件下有针对性地、专门地开展“民族文化研究”课题服务,是图书馆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措施,也是图书馆特色服务的一个举措或亮点。
4 、图书馆为“民族文化研究”课题服务的措施
4. 1 图书馆与学校科研处协调设置信息联络员
高校科研处一般设有成果管理科、项目管理科等机构,学校的各种课题在项目管理科都有备案,图书馆应该与学校科研处协调,主动服务上门,把项目管理科人员聘为图书馆课题服务的信息联络员,为课题立项提供相关信息,使图书馆专业人员对教师各种级别的课题能够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及时提供信息服务。
4. 2 以三个“优先”来确定提供课题服务对象的主与次或先与后
民族地区每一所高校每年都有几十项科研课题,在图书馆人手少的情况下,可以把为“民族文化研究”课题服务作为切入口,以“小”做“好”、做“精”和做出“特色”。将服务对象根据课题立项的级别来划分主次,以三个“优先”来确定提供课题服务的对象的主次。即“民族文化研究”课题服务优先、国家级课题优先、重点学科优先。图书馆为“民族文化研究”课题提供专门服务,要向学校广大教师、学生作宣传。尤其是对服务的主要对象做好深入人心的宣传。
4. 3 研究型学科馆员是承担课题服务的最佳人选
所谓研究型学科馆员是指具备副高以上职称,有敏锐的信息意识,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是在网络环境下具有创造性思维、其主观能动性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提供有深度、研究级信息服务的学科馆员。[7 ]在为“民族文化研究”课题服务中,有条件的图书馆应考虑设置专职的学科馆员进行定题服务。学科馆员最好能参与在课题中,成为课题组成员,尽职尽责提供相关课题信息,担任项目负责人助手的角色。
4. 4 实行定题服务全程跟踪
首先定人定题。即可1 对1 (即一个馆员服务一个课题) 或1 对N(即一个馆员承接多个课题) 。其次是针对特定用户定题服务全程跟踪。从课题立项到成果鉴定根据用户研究课题所需,收集、筛选和整理,定期或不定期为用户提供文摘、目录、索引和原始文献,再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文献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整理,为用户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综述或述评,直到完成课题结束全过程。
4. 5 重视对民族地区特色资源数据库开发与利用
要进一步加强图书馆与学校民族研究所民族文献资源整合建设,把现有资源用好。是以图书馆为中心,重视对民族地区特色资源数据库开发与利用。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是指对民族地区一种自有的特色资源运用文字、录音、录像以及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民族地区民族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记录并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利用的一项工程。建设目标是从挖掘与开发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到实现民间文化资源社会共享为最终的目的。如水书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可将在抢救、保护水书的进程中所形成的已初具规模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进行分类、梳理和汇总并使之文献数字化,把这些比较集中反映水族民俗事象、水族民族学科、水族民族研究领域的全貌数据,通过网络实现民间文化资源水书的社会共享,在为民族文化研究服务的过程中逐步打造出图书馆特色服务品牌。
[参考文献]
[ 1 ]王文章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10 :14215 ,2821
[ 2 ]同[ 1 ]1
[ 3 ]同[ 1 ]1
[4 ]王 芳1 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图书馆的作用[J ]1 农业图书
情报学刊,2007 (7) :19021921
[ 5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EB/ OL ] . http :/ / www. sgmtu. edu. cn/
[ 6 ]凯里学院[ EB/ OL ] . ht tp :/ / www. kluniv. cn/ Index. html #
[7 ]陆光华1 构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发展模式之我见[J ]1 图书
馆论坛,2005 (5) :762781
(来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