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疫情当下,浙江探索转变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办展方式,以“非遗+扶贫”“非遗+旅游”“非遗+产业”为导向,根据线下展陈思路,运用互联网思维,结合3D建模、云直播、VR展示等互联网技术,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进一步强化非遗活态展示、互动体验等特点,运用不同的场景、形式与社群积极互动提升展会品质,基本形成新时代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创新模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云上展
前言
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创办于2009年,历经“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12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历经了几次卓有成效的转变与提升。其中,“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7年,是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奠定深厚基础、培育品牌效应的重要时期。从“十三五”以来(2016年以来)的4年,在展会组织、内容整合、整体设计、综合运营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转变与提升,是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全面提升、加速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既是决胜年也是攻坚年,又是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好基础的关键之年。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对浙江提出了新目标、新定位:“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①为发挥非遗工作在“重要窗口”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努力让传统工艺向当代社会传递,创造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加速非遗的创新转化,推进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9月中旬,主题为“享·美好生活”的第十二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在线上举办。本届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凸显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着力推进“非遗+旅游”“非遗+产业”融合,探索“线上+线下”的非遗传播途径。通过系列活动的举办,助力建设全国文化高地、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样板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非遗的浓厚氛围。
云上非遗博览会的探索与实践
(一)办展理念
在非遗展览展示与传播推广方面,浙江以展览展示品牌活动为依托,立足本土,面向全国,放眼国际,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成果参展与交流,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非遗展览展示路子。浙江勇于探索非遗办展新理念,并通过历届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实践落地。从“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2016年)、“非遗让生活更美好”(2017年)、“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2018年)到“创·美好生活”(2019年),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的主题设置愈加重视非遗与生活的关联,并有意识地形成系列。2020年受疫情影响,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国内展会行业迎来一个全新的“云上会展”时代。4月13日,商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展会服务模式,培育展览业发展新动能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要积极打造线上展会新平台,推进展会业态创新,积极引导、动员和扶持企业举办线上展会,充分运用5G、VR/AR、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举办“云展览”,开展“云展示”“云对接”“云洽谈”“云签约”,提升展示、宣传、洽谈等效果②。浙江既是非遗大省,也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前沿阵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利用“非遗+互联网”“非遗+移动交互”“传统工艺+现代设计”提升非遗的聚合力、传播力,让非遗在创新中发展,引领社会潮流。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浙江化危为机、危中寻机,加紧推动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数字化、智慧化、平台化转型,围绕“非遗资源数字化、数字资源社会化”探索举办“云上博览会”,使大家能随时随地、足不出户体验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不一样的精彩”,开启“永不落幕”模式。
▲ 图1 手机客户端虚拟展厅界面
(二)“非遗+”的多模块架构
本届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围绕“共筑文化高地,共享文化生活,共谋文旅融合,共促文化消费”为主题主线,开展云开幕、云展览、云沙龙、云视听、云电商等“五朵云”建设,精彩呈现浙江文化魅力和我国非遗保护成果。同时,基于“享·美好生活”的办展理念,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的内容版块设置也更为灵活、多元,设置了开幕式、展览、沙龙、视听、电商、闭幕式六大版块和十二个子项目,融合“展、论、赛、评、购”五大功能于一体。依托数字媒介的优势,本次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云上展搭建起浙江非遗资源的整合与交流平台,将非遗的触角延伸到更广泛的群体,进一步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除了延续往届的固定版块内容,本次活动以非遗工作、社会热点等不同面向为抓手,形成“非遗+”的多模块内容体系,搭建起非遗与当下生活的关联。比如,“非遗+扶贫”搭建起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展示和销售平台,引导这些地区的非遗资源进行快速市场转化,助力脱贫攻坚;“非遗+文旅”引入浙江特色非遗小镇建设的宣介与推广,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共谋非遗与旅游融合新发展;“非遗+产业”更搭设起非遗传承人、非遗产品与消费市场的桥梁,共促非遗赋能产业拉动新消费,共享非遗融入美好生活新成果。
(三)云上展会的四大优势
1.成本降低。传统的线下展会通常需要耗费巨大的参展成本,包括展台搭建、展具租赁、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物料制作等费用。且线下展会搭建、展示往往会产生巨量的会展垃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及安全隐患,云上展则不会产生大量的会展垃圾污染环境,绿色环保并毫无安全忧患。同时,云上模式打破了时间界限,节约时间成本,展会全过程可进行持续记录与更新。
2.数据沉淀。在以往的线下展会中,若想统计人流量、互动数据、观众停留时长等相关信息,过程往往会比较繁琐,而且数据不一定精确。而云上办展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通过物联网设备或平台软件采集各类内外部数据,实时统计观众数据、传播数据、营销数据与地区排行榜并进行分析,通过内容分享数量、主页浏览数量、直播间人气等多维度的数据,量化品牌传播和转化效果,更有利于展后的复盘和跟踪,为非遗传承、传播工作提供真实的分析数据。
3.宣传更广。对于一场展会来说,人气是必不可少的。通常线下展会在开展前会通过广告、EDM、定向邀请等方式进行推广。而对于云上展来说,可以利用小程序直接分发十亿微信用户,或使用邀请海报进行分享,以实现“社群+朋友圈”的裂变引流。此外,云上模式不仅载体更为灵活,而且通过数字化方式集合图文、视听、交互等多样的内容体验,并借助新媒体等传播渠道,让非遗的传播更便捷、迅速而广泛。
4.永不落幕。线下展会结束即消失,因此对于不知道或不能到现场的人来说这场展会根本不存在。一般线下展会都会有固定的举办时间和地点,而云上展把这些全部挪到了网上,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做到全天候展览。本次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引入环拍与虚拟展厅VR技术,采用虚拟参观与真实场景相结合的全新网上漫游模式展示场馆的各展区全貌,在无限的空间中承载无限的内容。另外,云上模式更便利观众的参与,通过评论、弹幕、购物等方式让非遗与人的交互更为直接。
▲ 图2 引入环拍与虚拟展厅VR技术
(四)云上展会成果
第十二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充分展现了浙江的良好形象和文化魅力,“非遗+扶贫”作为重要的版块内容吸收了来自广西、云南、贵州、宁夏、新疆等省(市、自治区)1000多项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产品上线销售。
截至2020年9月底,本届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线上曝光量1523万,总浏览量372万,开幕式在线直播浏览量387万,促成交易金额1022万余元,共有来自全国媒体报道153篇,阅读量517.3万,抖音短视频发布187条,总播放量1241.6万,总点赞数101.6万,非遗博览会话题播放量3438.5万。
结语
第十二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在展陈设置和内容组织上创新突破,积极探索数字非遗的创新与转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云空间,融合短视频、直播等传播新方式,发挥媒体矩阵优势,汇聚资源,形成合力,开创了浙江非遗博览会云展的创新模式。当今,互联网、直播平台的兴起,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方式。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和融媒体矩阵,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了巨大空间和时间,实现了更广泛、更持久的大众传播,并带来新的传承人群,产生新的传承方式。特别是运用跨界互联思维,通过互联网与媒体搭建的宽广平台,传承与传播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共生的“一体两面”,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薪火相传的新活力。“线上+线下”双向融合的办展模式必将成为未来举办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的新趋势,同时将进一步强化线上引流、线下体验互动,进一步实现VR观展、智能云导等技术方面的创新突破,进一步探索非遗传播和文化消费的新模式,让传统技艺在“云”上焕发生机,打造“非遗展示+云上推介+电商平台+精准扶贫”的浙江模式。
作者简介:费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播推广部非遗展会活动负责人,主要从事非遗传播和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