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许晓明:从社区活动到“世界非遗”:遗产保护时代的节庆变迁——基于壮族霜降节分析
来源:“八桂风谣”微信公众号 作者:许晓明 创建时间: 2021.10.26 16:35:00

天等向都镇霜降节,传统上和该镇三月三(县志记载当地三月三祭祀北帝)一样,祭祀圈本来只限于该镇中和街。节庆的起源是当地移居此地的以商业和手工技艺为生计的汉民带来。同时揉进了壮族聚会对歌传统。在外来移民集中的圩镇,外来文化的传播是常态,包括天等县龙茗镇八月十五的烧番塔活动,这是广东人的传统。同时还结合了请月娘的仪式,是外来文化和本地传统结合的结果。

“四月栽秧,九月刈稻”,霜降节固然和稻作有密切联系,霜降节又叫洗镰节,是丰收节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背后有这样的文化逻辑:持续举行的三个圩日,传统上应该是丰收的农民(壮族),将丰收后多余的农产品和商人(及手工艺者)交易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的年度最盛大最集中时间。人们还会给这个节庆购买的物品赋予神性,认为霜降期间购买的物品更耐用。中和街的汉民通过祭祀强化社区认同、通过和霜降相关的“协助中央抗击外敌故事”建构地方和中央关系——共同体意识,而祭祀之外的对歌和贸易,又把周边的壮民,也拉进这个传统中,突破祭祀圈范围,扩大了这个节庆的影响力。

然而,今天的霜降节,成为“天等壮族霜降节”,加入更多节庆内容,节庆内容更为丰富,是地方文化展演的平台,是“世界”非遗。从社区节庆到更多人共享的文化,是遗产保护时代很多节庆的发展趋势。

from clipboard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