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楼
22级非遗班级的同学在传统泥塑课堂练习
22级非遗保护专业同学到苏州博物馆参观
安徽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是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2022年秋季正式招生的四年制本科专业,现有22级、23级两届在校生共103人,现就专业基本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专业申办工作思路
安徽艺术学院是2019年教育部批准恢复设置的艺术类综合性公办本科院校,全国八所同类院校之一。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是依托地方文化资源,走特色发展之路。安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有宣纸制作技艺、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和绿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制作技艺、程大位珠算。已入选国家级名录项目99项,其中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类最多,各占四分之一;传统音乐和传统美术类项目也比较多;还有像花鼓灯类高水平的传统舞蹈类特色项目等,都是可以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特色文化资源。
安徽艺术学院从2019年起面向全校开设公共基础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各二级学院都十分注意在专业建设中与非遗融合,并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教育部本科招生目录中初次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后,安徽艺术学院立即组织申报该专业并成功获批。
该专业学术带头人樊嘉禄教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资深专家,参加过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工作,2006年被遴选为首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近二十年来一直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近几年组织成立了若干研究平台,并逐渐培养出非遗学科专业建设学术团队。
基于人才培养视角,虽然非遗保护专业在教育部招生目录中属于艺术学大类,各学校还是要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所在地方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特色化办学。目前各级政府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员基本没有非遗保护专业学习背景,因此为非遗保护工作岗位输送专业人才是本专业第一个培养目标。同时,我们深知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我们确定非遗保护专业的另一个培养目标,就是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具有本科文化层次的新一代传承人。
鉴于安徽拥有以文房四宝制作技艺、徽州漆艺、芜湖铁画制作技艺等为代表的传统技艺类项目和以徽州三雕和竹刻为代表的传统美术类项目,非遗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先面向这两个类别,培养这两个类别的传承人需要具有较扎实的美术、设计专业基础,所以将该专业放在设计学院。
目前该专业教学团队有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其中博士4名、硕士3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名、省级优秀教师1名、省级教坛新秀2名。教学团队成员获得过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文旅部艺术学项目、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重点和一般项目、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省级教研项目;出版专著和教材10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师生获得过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美展、设计大赛等若干奖项。
在硬件条件方面,已建成技能实践室4间,包括400平方米展厅一间、雕塑、陶艺、计算机实训室各一间,学校有9300平米的艺术馆一幢,可以作为作品展示馆使用。
二、培养目标和要求
安徽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需求,立足安徽、服务长三角、面向全国,培养有理想、有爱国主义情怀、有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跨学科知识技能及可持续发展潜能,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艺术理念,具备非遗资源调查与项目申报、保护与传承、推广和美育等方面的管理运营能力,具备田野考察、策展与编辑、文创设计及信息化表达交流方式,能够在非遗保护、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或企事业单位,从事策划、研究、技术、设计、文化产业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创新举措
在过去的两年里,安徽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一)将乡村文化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该专业紧密结合乡村文化振兴的需求,将乡村文化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例如,学校对口帮扶的金寨县流波䃥镇,因盛产毛竹并拥有竹粗加工企业而独具特色。基于此,非遗保护专业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等课程中,巧妙地植入了竹文化母题,引导学生们围绕竹文化展开非遗创新产品设计,不仅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乡村文化,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二)实行校外导师制
该专业聘请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作为校外导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艺术造诣,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在他们的帮助下,学生们能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实现从课堂到产业的跨越。这一举措在落实学校“地方性、应用型、产业化”办学理念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行业、了解产业的机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三)招生模式创新
在2022级模块二招生的基础上,2023年调整增加了对口招生口径,旨在吸纳一部分具备美术基础的中职生源,从源头上解决非遗技艺传承中美术造型能力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理论”与“技能”结合培育非遗保护人才,既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又注重他们的实践技能培养,为非遗保护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
(四)弹性核心课程设置
针对不同生源有一定的侧重点。每个班级从以下课程中选择7-8门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传统装饰设计与应用、设计表现技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与政策、非遗数字化保护、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徽州传统雕刻设计、摄影摄像、传统工艺保护专题研究、艺术民俗学。
(五)立足科研平台支撑专业建设
安徽艺术学院建有安徽非遗艺术中心、安徽非遗与乡村振兴研究院、安徽地方戏研究院、安徽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中心、新安画派研究院、花鼓灯传承基地等多个科研平台,还是文旅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参与院校。这些平台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为非遗保护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同时,积极开展各类非遗保护项目和实践活动,如承办安徽省非遗产品商品大赛等,推动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安徽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不断发展,成果显著。今后将继续秉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地方发展的责任感,不断探索和创新,为非遗保护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四、目前本专业在学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非遗保护专业是新开专业,在过去二十年的学科建设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发展得不充分,目前在学科专业建设中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和研究中总结了该专业在学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
首先,在顶层设计上,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没有自己的学科归属。此前,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俗学等方面的教师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资源使用,还勉强有自己的学科专业作为归属。但是,对于非遗保护专业的教师而言,如果没有独立设置的非遗保护学科,与文物保护学科相对应,在申报研究项目和学位点申报等工作中就会陷于无所适从的境地。
其次,作为全新设置的专业,专业建设标准有待建立,教材建设的质量问题需要引起关注。专业建设标准需要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市场上可以找到的教材,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之类的还有几种外,新开设的课程可选用的教材非常有限,而该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别的方面转过来的,对专业和课程建设都在摸索中前行,自编教材的能力也不够强。特别是一些实践类课程更是缺乏相应的高质量的教材。安徽艺术学院已着手组织编写,目前《安徽非遗概说》已完成。
最后,作为专业的开办者,必须努力为学生打开进一步学习的通道。非遗保护专业的本科生应当有一定比例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但是,现有的硕士点、博士点只有很少部分兼招非遗研究方向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非遗保护专业学生继续深造的需要。这一问题也应当得到重视。(约稿:刘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