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37个新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年9月,广西民族大学迎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本科生47人,2023年招收28人。2024年该专业获批为校级微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本科专业纳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是国家通过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教育举措。广西民族大学整合学校资源,以艺术学院作为办学主体,从筹建、申报并获批、正式招生进行培养等各环节充分体现了我校在新文科背景下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才的具体践行。
一、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依据
1.按照国家文化强国需要开设本专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7〕25号):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要求,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文旅非遗发〔2021〕61号):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依据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开设本专业
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力推进,民族特色文化正在以多样的形式传承与繁荣,并逐渐形成产业化。截至2023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70项,自治区级1115项,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若干项。目前,我区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家,国家级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1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41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2家,南宁、柳州、桂林等地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在全国乃至海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通过调研,广西非遗保护中心、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及相关文化机构以及区内外非遗研学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人才有极强的招聘意愿。
3.依照学校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开设本专业
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和非遗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非遗保护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选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微专业,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非遗传统技艺和方法,了解到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案例,提升自己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能有效实现本科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跨学科交叉融合,为未来个人职业发展方向获得更多的选择性。
二、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条件和资源
1.学校现有条件和资源
广西民族大学成立于1952年,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弘扬“团结共进、传承创新”的校风、“精益求精”的教风、“勤学躬行”的学风,扎根八桂大地办大学,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早些年主要由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学院、东盟学院和艺术学院相关专家学者分门别类的进行了田野考察、资料整理和成果发表,在学科专业建设上,主要是民族学一级硕士点、一级博士点中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方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等研究。学校前期的硕士、博士办学经验、师资力量和研究成果为本科的开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艺术学院现有条件和资源
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拥有丰厚艺术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为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夯实了基础。一直以来,学院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强化社会需求适配度,依托自身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知识和技能指导。此外,学院通过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非遗传承人等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关系,丰富的讲座、展览、实践等活动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学生开展非遗保护项目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先后与广西漓江书院、广西南宁仁宝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协同育人平台,为专业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专业现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其中教授2人、副高 2人、讲师 3人。教师团队掌握非遗扎染、蜡染、掐丝珐琅、陶艺、金银等工艺,并具备把民族工艺进行成果转化的能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特色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主动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边疆民族地区战略需求。培养综合素质良好、具有扎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掌握非遗转化的理论与方法;并以民族学理论为导向,以现代设计为手段,致力于民族类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设计实践;能够胜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新媒体记录与推广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自行创业、或到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或到政府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各大博物馆研究所、民族艺术品拍卖机构、或到文化保护局从事工艺美术品保护、非遗文化传播和管理等相关工作。
2.人才特色
在新文科背景下以交叉学科建设为基本理念,该专业结合广西民族特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建设,旨在培养以保护型人才、传承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三类人才,以课程思政、文理基础、专业知识、社会实践、综合素养为培养内容。围绕“非遗+技艺”“非遗+数字”“非遗+文创”等多种形式探索专业、学科的融合发展。
(1)保护型人才
保护型人才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专业人才。学生应具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视角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分辨和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事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具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应用领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参与到相关具体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2)传承型人才
传承型人才是指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设计结合专业人才。在最大化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基地教学资源基础上,对传统技艺进行教学。同时,可以和相关文化馆、非遗传承人基地、乡村振兴文化站等机构建立联合培养模式,通过与行业及相关机构的协同教学,搭建以提高学生传承实践能力为主体的教学平台,丰富案例教学或项目式教学,强化实习实践,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3)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开发类人才。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人才需求,综合考虑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趋势和学科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设立在艺术学门类下,正是需要发挥艺术与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保护的作用。让创新型人才通过艺术的方式延续非遗美学,拓展公众接触非遗的渠道和方式,在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借助设计品活化再生,以激活非遗生命力。
四、目前本专业在学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纳入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广西民族大学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围绕该专业面临的办学定位、培养方案、师资力量、教学条件、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等问题,主要从两方面简要总结一下,分享给同行以供学界探讨。
一是建立国家标准。该专业属于艺术学理论范畴,但其办学定位是否局限于理论,还是理论加实践?甚至更倾向于实践。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很广,涉及的行业、人员较多,各地院系如何突出本土、地域或区域特色,使之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也值得仔细探讨。根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规定,应尽早在艺术学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之下建立分会,并组织相关专家制定本科教学的国家标准。
二是教学资源整合。我们发现,该专业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如何有效整合社会、行业相关研究人员和非遗传承人资源,以完善办学条件,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乃是当务之急。建议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在现有教学科研人员基础上,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院、博物馆等单位的相关专业学术人才和研究人员进行授课或讲学,将各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聘用、外聘、兼职等形式请进课堂,现身说法,从实践角度给学生和学校提供创作丰富多样的实践样本和保护经验,提高学科建设的社会化水平。(统稿:刘新宇、陈聪)
图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学生前往广西壮锦博物馆参观交流
图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学生前往云南考察学生当地非遗项目
图3:校外导师——自治区级苗绣非遗传承人杨云走进课堂为学生教授传统苗绣技法
图4:学生作品参加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