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凯里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简述
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一体化实践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姚绍将 王禹卓 创建时间:2024-06-27 15:48: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世代传承、无形活态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了丰硕成果,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水平专业人才的体系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重要国策的地位,意义非凡。2021年教育部公布《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和《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2023年9月,坐落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的凯里学院迎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本科生20人,2024年计划招生20人,揭开了本地区非遗保护学科建设和非遗保护教育事业的新篇章。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校非遗保护专业正摸索出“大非遗”专业一体化的新路。

一、申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依据

凯里学院能够顺利开展非遗保护专业,是因为学校一直以来紧跟形势,对于大政方针和地方需求有着充分的认知。

(一)依据地方文化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省是非遗资源大省,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其种类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多个类别,如苗族银饰、侗族大歌、侗族蜡染、安顺屯堡文化、布依族“八音座唱”、苗族医药等。随着贵州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力推进,多彩贵州文化、特色民族文化民族正在以多样的形态、多元的形式传承发展与繁茂荣盛,并逐渐形成了“非遗+”系列模式,以文促旅,以文旅的非遗产业化。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贵州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国家级非遗名录99项159处、省级非遗名录628项1025处,各市州政府陆续公布的市州级名录将近2000项,县级名录4500多项。截至2022年,贵州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94名,省级非遗传承人623 名,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00多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800多人。

黔东南地区的非遗资源更是闻名全国,蜚声海内外。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首选地之一、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评为“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被国际合唱联盟誉为“世界民歌合唱之都”、同时也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3年获批准为国家级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截至2024年1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3处,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位居全国同级市州首位,省级非遗218项307处,居全省第一。聚焦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强州,旅游活州是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的重要政策。凯里学院申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

此外,我们在申办学科的前期调研中发现,贵州省非遗保护中心及各个州(市)、县非遗保护中心、博物馆、群众艺术馆、融媒体中心、非遗主题的知名企业及相关文化机构以及区内外非遗研学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有极强的招聘意愿。

(二)地方院校依托特色培养新文科人才的需要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在面对生活中更为复杂问题中,需要更加全面、更加合理的新文科、新工科等。非遗是经过历史文明洗礼与价值衡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对其保护是不断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经验及方案。非遗已经跃升为国家公共生活和人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常规热点,更重要的是中国当下知识话语权与价值体系建立的根基。恰逢其时的是,当下国家学科体制改革提出的新文科建设理念,核心是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新文科在非遗保护人才培养与建设方向上有较高契合度。

凯里学院立足于黔东南丰厚非遗资源,作为非遗国培基地,在当地有着丰硕的教研成果,特色发展之一就是突出非遗传承保护的人才培养:一是在总体上因非遗资源存在跨领域的特点,团队在申报该专业时,即提倡突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非遗”学科的专业平台一体化建设特色,基于所在分院开设历史悠久的银饰、苗绣、蜡染、陶艺等传统工艺或非遗项目的课程,邀请或协调民间的口头文学、音乐、舞蹈的课程建设,苗侗医药制作、建筑技艺、非遗大数据等相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二是非遗教研团队集全校资源,以围绕新文科主题和交叉学科专业的成果获贵州省第十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申报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多项立项,并且获得认可。如“新文科建设视域中非遗学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与学科专业平台一体化构建探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蜡染工艺的技术与艺术交叉融合教学内容研究”“依托特色与创新发展:贵银、苗绣特色课程群建设及学科专业特色发展探究”等;三是凯里学院教学主管部门对要求各个相关学科专业的师资支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课程建设,现专业有来自多个专业的教师为学生授课,培养学生汲取多学科、跨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之能力。

二、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条件和资源

凯里学院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凯里市,与延边大学、吉首大学同为国家在少数民族自治州建立的三所民族高等学府,是贵州省第一所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的市(州)本科院校。学院扎根民族地区办高等教育,在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校开设非遗保护专业有着较为丰富的条件和资源。

▲ 凯里学院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一直以来,学校注重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平台。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高度重视把黔东南丰厚的民族民间艺术融入教育教学资源,建立了集教学与研究、展示与收藏一体的艺术系苗侗服饰资料室;1995年至2002年该资料室与学校民研所、图书馆共建。2003年独立为校属苗侗艺术馆,2008年成立苗侗文化博物馆。现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判计划”基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基地、贵州高校社科研究基地贵州高校社科研究基地原生态民族文化中心、贵州苗绣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黔东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贵州省黔东南州社科普及基地凯里学院非遗保护与传承科普实践基地、凯里学院非遗中心、凯里学院品牌实践基地苗侗非遗协同保护与联合文创中心。依托黔东南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教研成果,我校是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参与高校,也是首批贵州省首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基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丰硕研究成果包括了艺术学、文学、体育学、历史学、药学、建筑学等学科专业。以上学科专业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资料整理和成果发表,尤其是文学、艺术学、民族学开设的民间美术(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等方向的教学与学术探究成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2022级非遗班师生深入传统村落开展田野调查

凯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民族艺术文化学院)立足地方丰厚非遗或民间艺术资源,建立了拥有丰厚学术资源和实践平台,为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夯实了基础。本院有一系列科研成果作支持支撑,如国家社科项目有“苗侗‘非遗’传承人培育模式构建研究”(2013)、“黔湘桂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区域保护和传承研究”(2013)、“苗族贾理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2017)、“侗族生态观及湘黔桂侗族社区生态文明实践研究”(2017)、省部级项目:“信息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2013)、“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4)、“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黔东南苗族古歌调查研究”(2015)、“贵州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2019)、“苗族传统刺绣工艺的传承保护、产业发展研究”(2021)、“贵州省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研究”(2021)、“贵州省苗绣系统性保护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2022)、“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区域传承、保护和开发研究--黔湘桂三省区合作探索”(2015)、“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2016)等。

教师出版有相关学术成果数十部,如《苗族民间美术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黔东南苗族侗族服饰及蜡染艺术》(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侗族民间文学》(远方出版社)、《贵州少数民族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综论》(商务印书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黔湘桂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区域保护和传承研究》(民族出版社)、《思州喜傩神》(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版图》(四川大学出版社)、《黄平泥哨》(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侗族服饰》(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四川大学出版社)、《民族民间色彩形态构成及应用》(敦煌文艺出版社)、《苗绣文创产品开发与包装设计》(现代出版社)、《苗族侗族非遗传承人培育模式构建研究》(民族出版社)、《榕江苗族服饰—图式造型意识与观念》(中国文史出版社)等。以上非遗保护相关成果为凯里学院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打下来坚实基础。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探索

非遗保护本科建设以来,凯里学院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科建设蓝图,探索自身办学特色。

(一)培养目标

凯里学院的非遗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校立足于黔东南,面向贵州文化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坚定政治方向,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能力的人才。学生毕业五年后,预期在非遗保护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出版机构、科研机构、中小职校、企业等从事相关工作,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非遗专业的教学品牌活动“师生共读一本书读书会”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师生在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学习

(二)特色探索

我校在非遗保护专业的教学中,努力探索自身特色。

首先,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堂聚焦非遗作品鉴赏与技能。地方非遗资源的主要内容为民间艺术,而美术、设计专业核心素养也归属艺术。通过存在的核心问题,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围绕非遗传承保护的核心实施“专业+”“美术+”“设计+”到“美术+非遗+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目前开设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括号内为教材)有“艺术学概论”(《艺术学概论》,马工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化人类学”(《人类学概论》,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开设的部分专业必修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与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资料汇编》,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编,文化艺术出版社)、“非遗田野调查理论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王文章著,文化艺术出版社)、“非遗口述史理论方法与实践”(《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冯骥才主编,华文出版社)、“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黔东南国家级非遗项目知识普及读物》,粟周荣著,云南人民出版社;《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体广电旅游局编,贵州民族出版社),开设的部分专业选修课有“黔东南民族民间经典传统工艺”(《黔东南苗族侗族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教程》,彭咏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与创新”(《黔东南苗族侗族服饰及蜡染艺术》,吴安丽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苗侗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与创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邰光忠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我们努力把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体系与省级一流课程苗侗非遗课程群有机融合。围绕所在地苗绣、侗绣、苗族银饰、苗族蜡染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为核心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突出保护传承非遗的同时,也并没有偏离两个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学生既以非遗获得艺术学理论专业知识,激发热爱非遗或传统文化的潜力,又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很多非遗传承人本身就是优秀的民间美术家、工艺师、设计师,通过聘请他们进入高校教学,他们能力或特长得到发挥,再则经过校内专任教师的教学,实现培养既有扎实非遗实践基础,又有理论能力的复合型非遗传承保护人才,还能产出非遗文创优秀作品。

其次是围绕非遗文化传承保护,课外聚焦非遗产品的创作能力。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外,高校课外、校园、创新创业基地都是教学课堂的延伸,以“课堂+”模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实践空间。从整个校园文化而言,以非遗元素为校园文化底色,民族建筑、工艺、音乐等是校园文化核心构成部分;同时面向师生举办非遗宣传周、博物馆开放日、非遗工作室体验日、非遗微街体验、国培旁听体验等,提升非遗的文化渲染氛围,通过多种灵活的方式在课外、校园及一系列活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围绕着黔东南非遗资源和国家级、省级研培平台,建成苗绣、银饰、蜡染等7个非遗工作室,12个名师工作室,形成非遗素材搜集整理、加工、创新完整体系。这些工作室都提供给学生开展课堂知识的继续思考和灵活消化。

再次是突出非遗保护与创新应用,社会服务聚焦非遗商品文创素养。一是国家级、省级研培平台开展的社会服务。自2015年建立以来,先后以有一定技能基础或行业基础的社会学员与部分美术、设计两个专业学生作为主要参训人员,共计举办了19期,培训学员980多人次。其中多数围绕苗绣、苗族银饰来开展。在结业学员中,又开展后期持续性的跟踪服务,培养了多名国家级、省级、州级等代表性传承人和高级工艺大师,同时也有部分的企业人才和行业专家。这些成功学员又被非遗专业聘为兼职教师,传授学生非遗保护、创新,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非遗文创商品的素养。二是培养围绕代表性传承人工坊或企业。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依托各级别平台、实习实践基地,为在校生提供产学研能力提升服务。凯里学院现有十几个围绕传统工艺和非遗示范性生产基地为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在传统村落开展“乡村振兴一百村计划”“传统工艺—一村一品牌”“传统村落—一村一方案”10余期。通过这些方式,学生的非遗理论与实践紧密与时代需求、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还能增强突出非遗保护与创新应用,社会服务聚焦非遗商品文创素养。

四、目前非遗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中主要问题

当前,在凯里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出现了亟待解决以下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资源方面较为短缺。非遗保护专业因其作为新成立的专业,在学科性质上具有明显的交叉性,涉及艺术学、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据调查,国内专门对此的硕博培养体系正处于起步阶段,致使师资力量缺乏。由于缺乏多元化、综合化的人才储备,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多个教学单位统筹合作。此外,一些课程缺少教材,比如专业基础课“非遗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业必修课“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专业方向必修课“苗侗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与创新”“苗侗民间舞蹈艺术”“黔东南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文化”“黔东南苗侗医药概论”等。统筹高校和地方研究机构(非遗中心、博物馆等)以及非遗传承人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设立科学且系统的人才培养,对于我校本专业建设来说迫在眉睫。

其次,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仍有短板。我们认为,该学科专业及其学科体系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校专业立足黔东南,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如何在非遗教学中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独特魅力,以此构建学科体系,亟需思考。此外,在研究方向上,我们期望该专业能够更加明确其未来的研究重心,更加注重实践和活态传承,努力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方法论。同时,我们也呼吁政府部门能够加大对非遗中传统手工艺的扶持力度,将其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来源,并且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的相关活动,以期提高创新能力。(统稿:刘新宇)

(撰稿人:姚绍将,凯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王禹卓,凯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任教师)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