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9-06   星期六   农历七月十五   
我在民宿学手艺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瞿祥涛 王思超 王雪峰 郭凯倩 创建时间:2025-08-18 10:35:00

在“民宿+”加快发展趋势下,除了出片、设计感、有氛围之外,民宿作为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手艺的学习和深度体验与中外住客发生化学反应。本版围绕各地民宿在开设非遗项目体验、手工类课程方面的创新举措展开报道。

一、住进民宿“玩泥巴”

刚过去的周末,湖北荆州市民李贤浩带着家人,在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双堰村的金家窑·驿度假民宿,度过了一段惬意时光。“这里环境清幽自不必说,最吸引人的当属妙趣横生的泥陶体验和造型别致的陶罐民宿。”李贤浩笑着说,他和女儿已经约好,以后还要再来。

外国友人在陶罐民宿体验郢城泥陶(受访者供图)

金家窑·驿度假民宿由返乡新农人舒哲颖投资,是一个集民宿度假、非遗体验等于一体的慢生活度假区。“要说我们这儿有啥特别之处,那就是依托湖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郢城泥陶烧制技艺打造的非遗工坊。”舒哲颖介绍,该民宿在2022年挂牌成为湖北省郢城泥陶烧制技艺传承基地。

荆沙地区制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有规模较大、工艺水平颇高的制陶业。春秋时期,楚文王建都于郢,故址就在今荆州区西北纪南城。郢城泥陶也叫楚陶,是楚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主要以郢城本地的泥巴、黏土为原料烧制而成,工艺制作涵盖采泥、炼泥、拉坯、修坯、阴干、入窑、烧制、出窑等工序。

走进非遗工坊,传统陶艺元素与现代建筑风格巧妙融合,让人眼前一亮。展示区里,精美的陶艺作品琳琅满目,从仿古建筑的陶制构件到小巧玲珑的日常器皿,从古朴典雅的摆件到充满创意的文创产品,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制作体验区则摆放着整齐的陶轮与工具,周边环绕着郁郁葱葱的绿植与鲜花,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新与草木的芬芳,营造出宁静且富有艺术氛围的场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陶艺的世外桃源。

此时,李贤浩和女儿正在郢城泥陶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良凯的指导下制作泥陶。“把泥团放在轮盘上,在泥团上部的中间部位扣出一个窝来。再把左手放在窝里边,右手放在窝外,双手四指里外相对挤拉,向上边或外边扩展,让泥团变薄到适当厚度的坯体,同时使坯体成型……” 李良凯耐心地讲解着,手上的动作娴熟而精准。

李贤浩全神贯注地跟着操作,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眼神却始终紧盯着轮盘上的泥团,生怕一不小心就破坏了它的形态。女儿则显得有些调皮,一会儿把泥团捏成个小球,一会儿又试图把它拉成长条,玩得不亦乐乎。好在李良凯在一旁及时指点,调整着泥坯的形状,最终花瓶顺利成型,只等阴干后入窑烧制。

收拾干净后,李贤浩带着女儿回到住处——一座别致的陶罐民宿。远远望去,这座民宿就像一个巨大的陶罐矗立在林间。李贤浩告诉记者,他们一家本来是被“网红”陶罐民宿吸引而来,没想到还能亲身体验泥陶制作,感受古人的智慧。

如今,金家窑·驿度假民宿凭借“民宿+非遗”的独特模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舒哲颖介绍,每逢周末,民宿总是一房难求,除了省内外的游客,还有不少外国友人慕名而来。此外,民宿承接夏令营、亲子研学、公司团建已成常态化,每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二、“非遗+”让民宿活力拉满

在新疆,当非遗技艺融入民宿,当非遗传承人走进民宿,非遗元素成了民宿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走进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平西梁子村猫窝客栈,一群来自乌鲁木齐市区的孩子正在客栈的陶艺体验厅体验陶瓷制作,将淘好的黏土胚子中部凿空后在飞盘上旋转起来,有的塑成陶壶的形状,有的塑成陶碗的形状,也有的塑成陶罐的形状。

这群孩子的代课老师阿勒腾别克·恩特马合一直在客栈教参加研学的孩子制作陶艺。“现在不仅参加研学的学生很多,主动参加活动的住店客人也多了起来。粗略统计,7月份客栈就迎来了300多人体验非遗技艺。”他说。

住客在可可托海的梦民宿体验绳结编织(受访者供图

自2020年以来,猫窝客栈引入植物拓印、皮雕、掐丝珐琅画、绳结、禅绕画、蓝晒图、石头画以及陶瓷制作等方面的手工艺人。2024年,植物拓印、皮雕、掐丝珐琅画、绳结艺术4项制作技艺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雕艺人杨帆等4名手工艺人成为该项目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走进富蕴县可可托海镇三号文化大院可可托海的梦民宿,大厅展示区、展墙等都融入了非遗元素,有精美的彩鞠、丰富的绳结、五彩的艾德莱斯绸、哈萨克族的刺绣等。民宿里,一根红绳在手工艺人手里不足2分钟就编织出精美的绳结,让住店客人惊奇不已,不由自主地靠上前去学习编织。

据了解,绳结艺术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场展示的正是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林生。胡林生说:“除了绳结,民宿还有彩鞠艺术、毛皮绘画、地毯织造等12项非遗项目体验,除了印染、剪纸简单一些,其他项目的工序都比较复杂,住店客人要体验的话,需要学好几天才行。”

可可托海的梦民宿负责人邹永萍表示:“民宿自2022年建成以来,融入多项新疆本地非遗,其中要学彩鞠可能需要几天工夫。一到冬天,来可可托海滑雪的住客就多了,他们往往一待就是一个月,对彩鞠艺术表现出极大兴趣,也有时间参与学习。”

此外,库车市老城乐器制作、龟兹歌舞、木卡姆、赛乃姆等多集中在各特色民宿。作为特色非遗项目,赛乃姆在民宿里演出已成为常态。喀什古城景区内的民宿,其装修风格有雕刻精美的木门、实木彩绘的立柱,非遗的融入让民宿看上去更加时尚。

“民宿经营需要创意策划,可以通过增加非遗体验项目、提供舒适居住环境、策划主题活动等措施促进民宿经营。当非遗融入后,民宿活力充分拉满。‘民宿+非遗’还可以带动包括非遗传承人在内的手工艺人实现增收。”猫窝客栈负责人、新疆旅游民宿协会会长王宣元说。

三、在民宿,以指尖让泥土苏醒

当旅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民宿早已超越了拍照“打卡”的浅层功能,进而承载起人们对诗意栖居的深层向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黔陶布依族苗族乡以民宿产业为引领,整合餐饮、工坊与陶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整乡打造“百庄黔陶”沉浸式旅居示范区,将民宿打造为鲜活的生活现场——人们在这里栖身,更以指尖唤醒泥土的记忆,让旅途与古老的手工技艺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作为贵州陶艺文化的发源地,黔陶以六百余年制陶史为根基,依托天然优质黏土与梯坎爬窑技艺,孕育出清雅温润的白陶青花艺术。如今,在“百庄黔陶”品牌引领下,这项古老技艺正悄然焕发新生。走进由黔陶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宏创办的寻黔访陶生态体验农庄,时光仿佛在泥土的揉捏中放缓了脚步。泥土不再是沉默的原料,而是被唤醒的记忆载体,承载着千年不熄的窑火与人文温度。

小朋友体验制陶(花溪区黔陶布依族苗族乡供图

在陶艺师傅的悉心引导下,游客粟静第一次将双手深埋于湿润的陶泥之中。揉泥是第一步,亦是最重要的仪式。她用力按压、推挤,感受着泥团从松散到柔韧的变化,如同与大地展开无声的对话。师傅的声音沉稳:“揉泥看似简单,实则是让泥土‘醒’过来,唤醒它的‘呼吸’。”粟静沉浸其中,汗水滴落也浑然不觉——随着泥土的苏醒,也同时唤醒了她内心深处被日常琐事覆盖的专注与宁静。

拉坯,是指尖与泥土的共舞。旋转的轮盘上,泥坯在她手中一次次坍塌、重塑。当一只朴拙的小碗终于在指尖稳稳成型,她眼中泛起孩童般纯粹的光亮。那一刻,她不再是都市中疲惫的上班族,而是一位与泥土共情的创造者。

最令人屏息的是烧窑时刻。当一件件作品被送入柴窑,窑火升腾,期待的重量便落在了每个人心上。数日后开窑,当带着窑变独特色泽的陶器捧在手中,那温润的触感,是火焰与泥土在时间中凝成的契约,是大地之魂在掌心复苏。见到开窑场景的旅人,无不惊叹:“经过1200摄氏度高温窑火淬炼的陶器,每件都是不可复制的自然诗篇。”

这正是“百庄黔陶”最动人的注脚。作为花溪区乡村振兴的标杆项目,示范区以“民宿+非遗工坊”的模式,串联起旅游场景与文化体验的有机链路。游客不只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创造者。他们亲手揉泥、拉坯、上釉、烧制,最终捧起属于自己的陶器,完成一次与传统的深度连接。

“百庄黔陶”的陶艺体验,宛如为现代人奔忙的生活开辟出一段温柔的“缓坡”。在这里,民宿是渡口,渡人穿过喧嚣,抵达生活本真的彼岸——以双手的温度,以泥土的呼吸,以心无旁骛的专注,将一段被心灵焐热的时光,悄然带回远方。

四、当非遗“住”进民宿,与文化温柔相遇

壮锦墙绘点缀街巷,微花园里草木含情,特色民宿错落有致……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卜花村,浓郁的乡土田园气息扑面而来。这座壮、汉、苗多民族互嵌融居的村寨,如今已是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白天沿黑水河骑行,任清风拂过耳畔,或钻进田间体验采摘的乐趣;夜晚围坐民宿小院,听虫鸣蛙叫与星空私语,惬意得让人舍不得离开。而比田园风光更动人的是弥漫在空气里的丝丝甜香——循着味道来到民宿旁的非遗古法红糖工坊,住客可亲手参与甘蔗榨汁、过滤、熬煮、入模的全过程,将这份带着卜花村温度的甜蜜打包带走。

住客在卜花村民宿旁的非遗古法红糖工坊体验古法红糖制作(摄影:林仁荣)

“崇左的红糖早就名声在外,自己做的更有意义,带回去给亲友,就是最特别的伴手礼。”来自广东的甘先生挽着袖子,手持大勺在沸腾的糖浆中不停搅动,听村民细说古法红糖的传承故事。锅中糖浆咕嘟作响,甜香漫溢开来,与他脸上的笑意交织,构成一幅鲜活的乡村生活图景。在这里,非遗不只是技艺,更是能让远方客人“尝得到、带得走”的温暖记忆。

同样将非遗与旅途巧妙融合的还有桂林象鼻山畔的诗与远方·漓江院子民宿。“做民宿,不能只让客人‘住下来’,更要让他们‘带走点什么’。”主理人刘妍说。在民宿一楼的非遗体验区,几名游客正专注地编织手链与手机挂绳。五彩细绳在指尖缠绕、打结,一个个寓意吉祥的绳结渐渐成形,仿佛将桂林山水的灵秀之气也织了进去。

刘妍说,民宿为每位住客安排了免费的体验项目:绳编、画扇、桂林石画、手绘明信片……考虑到游客行程紧凑,这些项目都经过精心设计,最快10到15分钟就能完成。“现在游客想要的不只是一张床,更是一段有温度的体验。”引入非遗手作、旅拍等增值服务后,民宿既满足了住客多样化需求,更像一位亲切的向导,拉近了客人与地方文化的距离。

作为广西四大民宿集聚区之一,桂林阳朔历经30余年发展,已拥有3700多家民宿,多元融合成为鲜明趋势,而“民宿+非遗”正是其中最亮眼的一个方向。在暇享·依山静民宿,游客可亲手绘制桂林石画、制作圆竹剖丝团扇,于指尖触摸桂林的人文肌理;竹窗溪语民宿里,茶道、香道、书法、花道组成的研学体系,为住客带来一场沉浸式文化修行;墨兰山舍中,孩子们跟着书法老师临摹漓江山水诗,笔墨间尽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意境;格格树民宿里,外国友人跟着店长学写春联、包饺子,在欢声笑语中读懂中国节庆的暖意。

从崇左红糖的醇厚甜香,到桂林绳结的指尖诗意,广西的民宿正以非遗为桥,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在住与游之间,触摸文化的脉搏,带走独属于这片土地的记忆。当非遗“住”进民宿,旅游不再是匆匆路过,而成为一场与文化的温柔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