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3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的传统工艺工作站交流活动在贵州举行。来自全国11个传统工艺工作站的驻站单位、驻地文化管理部门的相关代表会聚一堂,在活动期间交流分享了工作站的建设经验,畅谈了工作中的体悟感受和意见建议。
黎盛翔(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的振兴,而且已经把这项工作融入到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中。特别是贵州将雷山工作站取得的经验辐射至全省,比如,将工作站的研培工作推广至在全省实施传统工艺人才培育的“十百千万”工程;以雷山工作站为龙头,贵州4个参与全国非遗研培计划的院校、3个省级研培企业、8个省级研培高校,都在贵州传统工艺的密集地区建立了工作坊。这些实践实实在在地放大了工作站的能量和工作范围。
吕品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帮扶对象上不仅要重视传统工艺领域的重点企业,助推它们走向国际,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对小型非遗工坊、合作社的扶持。在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工作方向和定位上,贵州的经验值得推广。他们在乡村扶持传统工艺工作坊的建设,把工作站构建成一个由点及面的工作体系,注重将工作重心下沉到乡村,促进了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建设。
杨晓波(安徽黄山传统工艺工作站站长、故宫博物院经营管理处处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工艺项目和品牌在工作站平台的推介下走向国际参加各类展览。然而,走出国门并不是目的,关键是能够在国际上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推介。其中,各方应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事项,比如品牌的归属问题,在操作层面应该厘清品牌是归属于设计师、企业,还是归属于当地的传统工艺项目。此外,在助推驻地运用传统工艺项目进行非遗扶贫时,工作站还应该致力于帮助当地实现规模生产,在保证产品品质不降低的前提下,为传统工艺产品进行合理定价。
多杰坚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文体广电局局长):两年多的时间里,工作站的建设为果洛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创意研发、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力探索“公司+农户”“非遗+扶贫”等方式,带动了果洛地区的群众增加收入。在这次的交流活动中,借鉴其他工作站的典型经验,我们认为未来果洛还需要积极引入外部企业的力量与本地的手工艺人进行对接,为本地的手工艺产品打开销路,强化政校企三方的通力合作。
张家洲(广东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站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主任):一年多来,潮州工作站在助推潮绣等纺织领域的传统工艺项目与成熟的服装品牌进行对接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工作站要在前期做足准备工作,要对传统工艺项目的内在特点和工艺特色进行深入研究,要让品牌和企业方与传统工艺项目的持有者展开广泛而充分的对话,唯有如此,工作站才能把握好品牌和企业的产销模式与传统工艺项目的匹配度,促成更加有效的合作机制。
(中国文化报记者王学思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