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 陈 曦 摄
原标题:“艺海问道”文化论坛第十四期 激发优秀传统文化活力
时 间:2017年2月28日
地 点: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中国文化传媒集团309会议室
主 办: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
与会人员:
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
祝东力(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所长、《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
张 晶(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心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李 一(《美术观察》主编)
宋合意(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兼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
徐 涟(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
主 持:徐 涟
徐涟
2017年伊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指导性意见与战略性工程,必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继承发展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大大增强传统文化工作者的信心、责任心,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作为传统文化工作者、传播者、研究者在迎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重大挑战。如何鉴别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如何用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产生活?如何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系列问题亟待文化部门、机构、学者厘清、总结,探索、实践。
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自2014年7月开始举办“艺海问道”文化论坛,广泛邀请国内外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艺术家,旨在通过沙龙、笔谈、对话、研讨的形式,对文化艺术界关注的热点现象、学术思潮及大众文化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理论探讨,至今已举办了13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次论坛,邀请各位专家、学者与会,结合各自工作实践与理论思考,为落实《意见》提出有益措施和建议。
宋合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迎来了新局面,文化建设也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景象。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作为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我们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发展,也离不开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前提。因此,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现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与众不同的亮丽底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而广泛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与阐述,引起包括文化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共鸣,进一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全国上下的广泛共识和共同期待。可以说,《意见》是应时应运而生。宣传、贯彻特别是实施好这一工程,对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浩如烟海的古籍与经典,各有理据与实践基础的思想理念、价值传统、人文精神,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华文化实在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不断积累、创造、吸收和扬弃,并以不同形式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显性或隐性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基因中。
面对这一举世罕有的文化宝库,要实施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在融会贯通基础上的归纳提炼,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步骤,确是当务之急。我们高兴地看到,与《意见》相呼应,在国家层面已经有了诸多制度安排和项目设置,有的项目已经开始并已收到成效。
《意见》启动的是一项系统的得民心的工程,也是一项塑心铸魂工程。作为一项精神工程,更需要久久为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而文化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中国文化报》将积极宣传《意见》精神,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理论、学术阵地,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丰富成果和生动实践进行及时而充分的宣传,在各种题材、体裁的新闻报道中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刘梦溪
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人一直以来的期待。但传统文化中的哪些东西可以进入今天的生活,这里面大有讲究。不是把古代的东西都一股脑儿拿来,不是复古,而是让古代的文化资源成为当代文化建构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其中,礼义文明的资源需要给予极大的重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义之邦之称,所谓华夷之辨,主要的标志是礼义与文明,而不简单以地域和族群来划分,这是中华文化的很高明的思想。礼仪是礼义文明的直接呈现,它把礼义的道德精神外化为生活中的规则、秩序和制度。讲究不讲究礼仪,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当代社会的礼仪,未免太缺乏了,常常呈现出失序的状态。礼的核心精神价值是“敬”,所以孔子说,“为礼不敬”就不值得看了。
“敬”是什么?近年我为了研究“敬”这个价值理念,写过很多文章。在我看来,“敬”就是人的自性的庄严,也就是人作为生命个体的自尊、自重、自我的尊严。尊严是神圣的,不可轻易被“夺”。孔子讲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的“志”,就是“敬”,就是人的自性的庄严。其实“孝”的精神内核也是“敬”,所以孝敬老人,称为敬老。孔子、孟子、“孝经”,对“孝”的内涵的许多界定,不一定适合于今天,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这些显然无法行得通,但“孝”的精神价值“敬”是永恒的。要想施行“孝”,守住一个“敬”字足矣。内心有了“敬”,任何场合,尤其是礼仪场合,便不会因失礼而遭人诟病。
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最主要的是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价值。除了“敬”之外,诚信、忠恕、廉耻、“和而不同”等价值理念,同样具有永恒性。人之为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要想事业有成,诚信是第一位的。《周易》的“文言”有两句话:“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试想,人生在世,何欲何求?无非是让自己变得更好些,希望自己事业有成,使成就感给自己带来快乐与荣誉,那么“进德修业”四个字可以说将人生志业的全部要义概括无遗,而“进德”靠的是“忠信”,事业有成靠的是“立诚”。
中国文化的这些基本价值理念,说到底,是使人成为人,使群体成为群体,使家成为家,使国成为国。具体说,是使人成为文质兼胜的健全的人,使群体成为讲恕道的和谐的群体,使家成为有爱有敬的和睦的家,使国家成为文明礼义之邦。
仲呈祥
《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第一次就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系统的意见。我谈三点体会:
第一,我们要以高远的视野理解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从国内来看,由于“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现实,我们需要向传统文化吸取精神能源,吸取思想智慧;在世界层面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而不同、取法乎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传统思想,应该是人类共享的,应该共同珍视的文明财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需要,也是立足于人类的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第二,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过程中要破除一些错误的倾向和糊涂认识。一是历史虚无主义,简单去否定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创造的丰硕成果,甚至抛弃传统搞“全盘西化”、以洋为尊。二是守陈守旧的复古主义极端取向。三是以文化钱、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传统文化搭台、现代经济唱戏”的倾向。
第三,找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意见》中明确指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即“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全面分析、辩证取舍,这是区别原则;要在传承发展中古为今用,“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是实践方略;要在传承发展中推陈出新,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终极目标。这从哲学思维上厘清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关系,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激活之后,整合交融到当代先进文化里面。要把从“两有”到“两相”到“两创”当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理解,这样就不至于走偏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传承中华文化,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中专门有四个字“辩证取舍”,千万不要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好走极端,而要兼容整合、辩证取舍、全面把握。我们真正实现了哲学思维层面的这种深刻变革,中华民族就是更加智慧、文明、有希望的民族。
吕品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以及两办出台的《意见》让我们备感振奋。相信,从总书记的讲话到《意见》的实施,将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呈现其里程碑意义。
激发优秀传统文化活力,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文化自信问题。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近百年来,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缺乏文化自信。强烈而普遍的文化自卑心理,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判断,以致我们对于能够促进人类向美善目标推进的中华文化理念视而不见,甚至妄自菲薄,将其当做国力薄弱、科技落后的替罪羊。很长一段时期,我们一味地否定和批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之走向窘迫之境。思想文化领域的这种问题,主要不是外力而是我们自身造成的。
二是文化认同问题。文化不是读本里的知识,而是融入主体身心的存在。它需要化作生活方式,成为切入人们内心深处的深切文化认同。一种文化只有真正地成为不必勉力强求、不必刻意而为的自发言行,成为生活日常,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激发优秀传统文化活力的关键在于造就能够深切认同传统文化的主体,在于以系统“文化工程”来实现“以文化人”。只有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或核心价值理念转换成日常生活中常规常形常态,以至潜移默化地改变人影响人,才能培养出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文化人格。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经过千百年的努力,一些基本的文化价值理念已然深入百姓内心,成为不必诉诸理性琢磨的文化习得。
三是文化实践问题。文化的传承发展,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不能把激发优秀传统文化活力的努力搞成一种“运动”,而应切合中华文化传统来展开文化实践。对待文化实践,特别需要一种宽容礼敬的态度,我们不能预先地、自以为是地认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应该首先让以民众为主体的文化实践蓬勃开展起来,再在实践和实践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加以判断。文化判断要避免先入为主,还要保持坚定的中华文化立场。出于西方文化立场的判断,结果难免相反。今天的文化实践,应该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古代文治传统,发扬光大其政治智慧。“以文化人”的传统文治实践形态,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依然存续于民间。如民间流行的元宵节“游大龙”,它通过每家每户的参与和美善合一的内容与形式,促进了乡社邻里的和谐,培育着和合价值观,也起到激发春季劳动热情的作用。发展文化、建设文化的实践,需要采行“文化化”的手段和方式。
祝东力
传统文化是比较复杂的话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各有各的角度。这些年传统文化热,对传统做一般性的赞美和倡导,是比较容易的。但我们既然做研究,就要对它多一些理解和分析,特别是整体性的理解和分析。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传统文化很长时期是中断或者是被搁置的。因为传统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败了。坚船利炮不是孤立的,后面是工业技术,再后面是物理化学,最后是一套解释万事万物的近代哲学体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坚船利炮后面还是海军陆军,再后面是动员机制,是财税制度、产业结构和市民社会,最后是近代民族国家。而1840年,中国仍然是天圆地方、男耕女织、士农工商这一套,用这一套应对西方列强的上述那一套,所以才屡战屡败。从鸦片战争到“五四”,可以说历史给了传统中国七八十年时间。所以,为了应对西方挑战,必须改造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打断传统文化“脊梁骨”的不是“五四”,而是西方的坚船利炮,“五四”只不过是面对传统做了不留情面的反思和批判。此后,从启蒙到救亡到革命,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反传统一直是中国知识界的主流倾向。时过境迁,到9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以前那种亡国灭种的危机不存在了,社会经济的落后局面也逐渐改观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彻底改变,国力提升,天翻地覆,我们再来看传统就会换一种眼光。这一过程,打个比方,文化是一座“大房子”,但中国只有一块“宅基地”,以前面临坚船利炮,只能拆掉老房子,把醉翁亭建成炮台碉堡;后来搞工业化,再建成生产车间。这样一直拆建到80年代。现在,我们翻修大房子,意识到传统仍有其价值,所以要找回过去的某些构件和元素,这样就要重新评价传统、重新继承传统。
上面对传统文化做一个整体理解还是相对容易的,困难的是我们要找回传统文化的哪些部分,哪些是有价值的。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后期,在一些方面还走在了世界前列,在这种情况下对传统文化应该怎样去粗取精,精华与糟粕怎样区分?这才是最复杂的问题。以前针对改革开放中的一些争议,曾经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今天我们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应该制定一些切实可用的原则性标准,比如有利于现代化、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人民精神境界的提高,等等。
张晶
中国古代文论是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特别具有活力,既有传承中华文学艺术的功能,同时,还有建设我国当代美学的支撑作用。在当下的美学理论格局中,文艺美学是能够发挥文艺批评的理论工具作用的。而文艺美学里面有很多古代文艺理论的资源,甚至是一些结构性的东西。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价值及活力,在认识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很多人认为它的形态是零碎、直观的,缺少体系的,其实,这是一种表层的认识,或者说带有一种误判在里面。从表面的形态看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似乎很散,除了一些具有系统性之外,大量文本存在于序跋、书信、随笔里面,如诗话这种诗歌批评形式,也还是以随笔、札记的面目存在的,但如果深入探查,会发现它们有着内在的系统性,有内在逻辑力量。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有明显的经验性、直观性,反之在逻辑性和抽象性方面远不如西方的哲学与美学。其实,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并不缺少抽象品格。古代文论的很多范畴、命题,是从文学家、艺术家的艺术经验中生发的,但又从直观的基础升华到很高的层面。这里面很多的美学观念非常有用,比如意境、意象、形神、风骨等。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有独特的体系性,西方的美学在哲学当中是一体化的,我们往往是一个源流,甚至可以从两汉一直延续到现在,比如形神这对范畴。这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特别有活力的内涵存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具有经验性和抽象性结合、流变性和体系性一体的特点。至少我认为应该充分重视、发掘,放在文艺美学里面可以激发活力,可以用来进行文艺批评。
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到当代,一定能够对世道人心起潜移默化作用。对古代文艺理论有性质上的清晰的认知,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活力的激发。
李心峰
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要切实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工作。这包含在两办《意见》所提出的七大重点任务中的第一项,是做好其他各项重点工作如传统文化的教育、保护、滋养创作以及宣传传播和国际交流等的基础和前提。研究阐释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并非截然区隔,而是贯穿融入其他各项工作之中。
研究阐释,首先有一个阐释正确与否的问题。因此应该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用这个观点进行研究阐释,而不是用其他思想去研究阐释。另外,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全面的研究阐释,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整体,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我们现在特别强调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弘扬,这很有必要,但在儒学之外,还有道家、佛教,它们在思想史、文化史、文学艺术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还有非常丰富优秀的史学传统,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文学传统,书画、歌舞、戏曲、曲艺、建筑、园林等艺术传统……除了那些精英文化之外,还有大量的民族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年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里面所涉及的大多是这种文化形态,它们也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应该纳入研究阐释的范畴。研究阐释工作,并非专家学者们才有资格做,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在研究阐发上做出努力,包括媒体。再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还有一个研究的深入与肤浅的问题,以及解释得晦涩难懂与通俗易懂的区别。怎么样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更有效果?怎么样由浅入深,让更多的人欣然接受?阐释和传播是不是很生动?这其实很有学问。我们有一些研究阐发工作往往在相对狭小的圈子里对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令更广大的公众、更广大的群体,往往望而生畏,达不到激发传统文化活力的目的。所以,我们在研究阐发的过程当中要特别强调探索各种各样有效的方式。
李一
作为一个传统艺术——书法的研究者,读了鼓舞人心的《意见》我很振奋,《意见》十八条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从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到重点任务再到组织实施,每一条都讲得非常到位。而且在《意见》里几次提到了书法。结合书法的学习和研究,我对《意见》中所强调的传承文脉和创造性转化谈点体会。
一是文脉应深入全面传承。书法必须学习前人留下的传统,临帖只是一个方面,应该多方面传承。要传承翰墨载道的传统——书法历来载教化之道,成教化助人伦;通玄达微,载哲思之道,通自然之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书法又与典籍文化密不可分——阐典故之大遒,成国家之盛世,莫近乎书。要传承诗书合一的传统——古人讲兼文墨,讲以书为骨,以诗为魂,以哲为理,追求文美诗美书美的合一,今天的书法家应该是我诗写我心,我书写我诗,很多书家丢掉了这个传统,应该恢复。要传承学艺相成的传统——古人注重做学问和书法实践的统一,讲先为学人,后为书家,以学广其艺,复以艺尽其学,这个传统今天应该进一步发扬。要传承人品和书品统一的传统——注重人品修养和书艺的共同提高,德艺双馨仍然是书法家努力的目标。要传承楷、行、篆、隶诸体兼善的传统。书法的学习既要专精于一体,更要兼善于诸体。
二是要考虑书法的创造性转化和当代表达,注重传统艺术的有益思想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挖掘转化的潜力,开拓转化的空间,探讨表达的方式,寻找表达的途径。《意见》提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谈到了当代的表达,书法也应该开拓转化空间,挖掘转化潜力。虽然前人在书法上创造了很多高峰,但在新的时代我们还有很多方面可以挖掘、开拓,比如如何把书法展陈这种公共的空间开拓好运用好是古人没有遇到的课题,事实上今天很多人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又如古人大部分写小字草书,在大字草书方面古人留下的作品不多,我们要在大字草书上大胆尝试,开拓新的空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法,我们应该创作出这个时代经典的书法作品。
(本版内容由中国文化报记者刘茜整理,经发言者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