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新时期戏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观察(下)
创建时间: 2011.09.14 10:33:16

开辟戏曲人才的新市场
——新时期戏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观察(下) 
   

    蒯小棣

    戏曲表演团体是戏曲专业主要的用人单位,也是戏曲艺术人才的主要市场。因此,戏曲剧团的发展和变化,与戏曲学校的兴衰休戚相关。

    研究戏曲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密切关注戏曲团体的发展动态。

    我国艺术表演团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体制改革。20多年来戏曲文艺团体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改革进程中,最突出的变化是国有表演团体数量不断减少,规模逐渐缩小,而民间职业剧团却如雨后春笋,迅速茁壮成长。特别是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4部门《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出台后,民间文艺团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有关部门2006年统计,全国有国办剧院团2886个,而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已超过7000家,涵盖戏剧、曲艺、歌舞、杂技、魔术、马戏、木偶、皮影等众多艺术门类。

    南方地区是民间剧团发展较早的地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演出活动频繁,进入新时期以来,更是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资料显示:浙江全省有民营剧团485家,年均演出200场以上。其中,2006年全年演出17万场次,观众达1.7亿人次,营业额达到3.88亿元。仅浙江嵊州一地,就有民间职业剧团101个,从业人员3600余人,全年演出3.5万场左右,年收入8000万元。江苏现有民营剧团45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占领了江苏演出市场的半壁江山。上海市现有注册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59家,占全市文艺表演团体总数的58.4%,2006年全市民营剧团完成演出达7000余场,在剧团数量和演出场次上,均超过了国有剧团。

    民营剧团的大量涌现,使戏曲人才的社会需求大大增加。据江苏省文化厅的研究报告,目前大多数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高素质艺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创作人才缺乏,演员新陈代谢供需不足,没有较为专业的文艺骨干,缺乏‘台柱子’”。不少民营剧团,通过吸纳国有院团退休、分流人员,或是借用名角等措施,提高演出的专业水准。但即使如此,其人才队伍依然捉襟见肘。可见,民营表演团体迫切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而这就为戏曲教育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遗憾的是,如此巨大的市场,到目前为止,尚未引起艺术院校的重视,为民营剧团培养人才,在艺术院校尚未形成广泛共识,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到民营剧团就业,还是凤毛麟角,鲜有所闻。

    但笔者坚信,为民营表演艺术团体培养艺术骨干,艺术院校不仅责无旁贷,而且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职学院,应该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为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培养人才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在培养高水平戏曲艺术人才的同时,根据民营文艺团体的演出特点和实际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调整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培养出既掌握戏曲专业技能又兼具综艺特征,既能传承又能创新的新型戏曲人才。通过在职进修、订单式培养和定向委培等途径,帮助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民营艺术表演事业健康发展,并在为民营剧团服务的过程中,促进戏曲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

    为民营戏曲团体培养人才,要特别注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动员优秀的毕业生到民营剧团去从事戏曲表演事业。生于江湖,死于庙堂。历史上优秀的表演艺术家,都是在频繁的民间演出中成名成家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许多的毕业生,分配在各级国办的大中型剧团,却受制于有限的机会,空怀技艺,无所事事,虚度了光阴,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毕竟,年轻一代的戏曲演员,只有经过演出市场的反复锤炼才可能成才。相信通过民营剧团的跌爬滚打,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产生新时代的艺术大家。(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