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6日下午,“昆曲韵·故乡情”中国昆曲艺术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十周年纪念活动的重头戏之一——昆曲保护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昆山宾馆举行。 4个多小时里,来自全国的专家教授和各剧团的前辈代表,就昆曲艺术“入遗”10年来传承和保护取得的成就、对未来发展的建议意见,做了精彩交流发言。
清平乐
如果昆曲属于老人,人也都会变老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昆曲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时,这个消息在大多数报纸上,都是以“豆腐块”的形式刊登在版面非重要位置,而与昆曲同时入选的日本“能乐”,在日本报刊上都是头版头条,报道铺天盖地。
值得欣慰的是,10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目前已建立了县、市、省、国家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制度,凭借26个项目成为保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最多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即将于今年6月1日生效。
田青强调,昆曲以及所有传统文化不要为适应时尚改变自己,成为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四不像”。如果把“水磨腔”改成摇滚的节奏、把曲笛改成吉他或电子琴,把文言改为现代白话,那么等现在的这些青年人变成老年人之后,再去哪里寻觅宁静的节奏?
在一次演讲中,面对昆曲只属于老年人的质疑,田青淡定地回答:“第一,你也会老的。第二,昆曲已经等了你六百年,不在乎再等你三十年! ”
醉花阴
美在形体、美在嗓音、美在灵慧
上海大学教授、博导朱恒夫认为,昆曲之所以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她表现了精粹的人性,可以和其他民族交流;第二,她是一种文化母本,以此来考量文化,可以正本清源,博采众长;第三,她能调节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让人慢下来。
朱恒夫说,昆曲到今天,几度濒临绝境,但又总是能缓过气来。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热爱她的观众。而人们爱她,是因为她有着令人迷醉的美:美的音乐,美的歌唱,美的程式性动作……
那么,这些美是如何产生的呢?人们的美感到底有哪些呢?朱恒夫认为,主要包括:第一,演员是按照“美”的标准来遴选的,首先看形体上的美,其次是嗓音,再次是要看有没有“灵慧”;第二,歌唱说白与动作要领必须恪守规矩;第三,净丑二角以技表艺,可以产生夺人心魄的魅力,如昆剧艺人不断探索,最终形成的让观众赞赏不已的“五毒戏”。
集贤宾
昆曲拥有世界范围的观众
江苏省昆剧院83岁高龄的老前辈丁修询说,现在昆曲可以说拥有了世界范围的观众。他认为,这是因为昆曲几乎囊括了古今中外所有戏曲的表现法则,或写实,或写意,或两者结合。
在参观完“昆曲保护与发展成果展”之后,丁修询热泪盈眶,他说:“这10年来昆曲保护和发展的成就令人兴奋,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
丁修询是解放后昆曲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之一。从1956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到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振兴昆曲艺术、再到1986年的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的成立,以及后来随着流行文化对昆曲的冲击等,丁修询亲身见证了昆曲兴衰起伏。昆曲“入遗”10年来,昆曲传承保护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尤令他欣喜。
丁修询支持昆曲改革、发展,但他同时还建议,在昆山建立一个“小班子”,把精粹、原汁原味的昆曲保留下来,留住昆曲的“根”。对此,美国密歇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林萃青教授也提出了相同的建议,他和德国慕尼黑大学戏剧学院博士魏梅,分别就美国大学昆曲研究与教学、中德文化交流的发展和现状作了交流发言。
齐天乐
两位企业家资助了两个“500万”
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的王晓阳说,昆曲故乡昆山人对昆曲有着特殊情感,对于绰墩山、傀儡湖、行头浜、玉山佳处等昆曲遗址,昆山投资数亿资金,建设昆山文化博览园(暂定名),届时,昆山文化博览园将成为全国范围规模最大的昆曲艺术主题公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昆曲艺术还没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就率先恢复昆曲教学,成立第一家“小昆班”,聘请昆曲前辈执教。
王晓阳还讲述了两个企业家热衷昆曲艺术的故事。去年,一位企业家来到江苏省昆剧院捐资500万元,扶持江苏省昆剧院开展演出。原来,这位企业家就是昆山著名的昆曲票友吴粹伦先生的侄子。
同样,昆山还有一位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对昆曲艺术同样钟爱。 2010年,在江苏省昆剧院的合作下,这位企业家个人出资500万元,成功排演新编昆剧《我的浣纱记》,并在昆山首演,“环球昆曲在线”网进行全球直播。(记者 姚喜新)
来源:苏州日报
编辑: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