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传统技艺中的人性光辉
今天,在我国积极面对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方式保护,意义非常重大。
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对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在文化、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积极影响。“非遗”保护不仅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软实力,通过以生产性方式保护“非遗”相关门类,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议题当中,笔者以为有3个关键词值得重视,即保护诉求、本真性、存续(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真实有效的传承)。
生产性方式保护的核心是“保护”,保护是根本的诉求、根本目的,但如果保护完全不与提高人们的生活相结合,是很难维持长久的,也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原则。然而,仅仅为了获得物质利益而抛弃保护,那必然会损害优秀遗产本身。
保持本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其中,树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的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是我们对自己先人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为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做出的切实贡献。
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演进,如果否定对它的弘扬和振兴,我们将不可能使这些优秀传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传承和存续的空间。在理想的实验室里空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终也会把这些优秀的传统送进博物馆,离保护的根本目标必然越来越远。
生产性方式保护还关乎生产方式和人类社会发展,关乎产品的社会有效需求和有效供应。从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来看,机器生产替代手工业生产方式,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方面,发挥了和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也要有相应的反思:是不是我们对现代科学技术,有过分崇拜的倾向?对于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往往把它们说成是愚昧、腐朽和落后,是否在扬弃的过程中,否定和贬斥做过了头?
在前现代社会,我们通过手工生产,体现我们的劳动价值,满足我们的需求,表现我们作为人的本质。今天,如果过于信赖科学技术,会使我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离开劳动对象、劳动资料、通过手直接进行的劳动活动越来越远,离开我们自身的正常发展也越来越远,这值得我们加以反思。
我们不应该像在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时过度否定手工生产那样,对科技发展大工业生产和它们所提供的巨大恩惠,缺乏敬意或者予以贬斥。但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继续关注、重视和珍惜包含在手工产品中的情感内涵。手工扎出来的灯笼,特别是自己扎出来的灯笼或许不如塑料的、在机器上压制出来的灯笼来得圆润光滑,但是它更有人情味,更应被我们珍爱,更让我们有亲近感,在我们的意念中,有更长的生命力。
无论是手工生产劳动还是大工业生产劳动,其产品的价值取决于它的功能(功用)和包含在其中的人的属性。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强调了物品的功用,而轻视了或者说稀释了人的属性。传承对某些优秀的传统手艺的价值观,目的之一就是要使手工艺所体现的人性受到关注和彰显,提高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这样才能激发传承人传承民族传统技艺的持久积极性,以及整个社会对优秀文化遗产的尊崇和珍爱。
(来源:文化传播网 作者:刘魁立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编辑: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