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共图书馆的责任
作者:郭益明 创建时间: 2009.01.13 11:06:17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共图书馆的责任

郭益明

    中国是一个有5 000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是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 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滋养, 新文化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公共文化事业的公共图书馆, 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它的责任。
    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性的解读
    人类的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 另一类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199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中提出了“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此概念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2003 年10 月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并在《公约》中作了具体表述, 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 有时可为个人) 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按上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 个方面: 口头传说和表述,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表演艺术;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 一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下4 个特征:
    第一, 非物质性或无形性。这一基本特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来说是一项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 收集单位必须应用先进技术手段使其“物质化”, 通过收集其所依附的载体或成品来完成保存,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生动鲜活的状态, 而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
    第二, 活态性或动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静止的, 而是植根于产生它的那个环境, 并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变化。首先,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人是活的, 具有能动性; 其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可变性,它会随着其所依附的时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外部环境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坚持整体保护原则, 既要“物质化”, 也不能割裂它同环境的联系。
    第三, 民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久以来民众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因此只有特定的民众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永续发展的动力, 同时应发挥外部力量的作用。
    第四, 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带有十分强烈的地方色彩, 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生命记忆。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公共图书馆的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记忆, 它是人类知识的一种类型及组成部分, 具有历史传承、审美艺术、科学认识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当前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 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 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何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宣示: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应该与信息、扫盲、教育和文化密切相关, 主要使命包括“加强文化遗产意识, 提高对艺术、科技成就与创新的鉴赏力”“支持口述传统文化”“提供接触各种表演艺术文化展示的机会”。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播是公共图书馆应有的文化自觉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3 公共图书馆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和方式
    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地方文献工作职能的作用。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记载本地独立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公共图书馆只有收集了大量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献资料, 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近些年来, 我国各地文化部门与部分图书馆也意识到这一点, 开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记载在相关的地方文献中,因而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来就和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1 妥善保存申遗过程中的档案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这些档案包括: 为申遗而准备并在申报过程中不断补充的、用于介绍该项目基本情况的材料; 用来记录申报过程的材料; 用于宣传保护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材料。这些档案材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进一步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事业机构以及原生的文献信息的保存与服务机构, 理应做好对这些档案信息的记录和保存工作。
    3.2 对传承人进行立档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人的活动, 在一定的文化环境滋养中产生的。离开了人和它特定的生存环境, 将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 公共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决不能只保护它的物质载体, 应该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特性的基础上, 转变工作方式。一方面, 用档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物质化”, 也就是说收集并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信息。另一方面, 因为它的这种活态性、民间性的特征, 公共图书馆工作者应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开展对传承人的立档保护。这种专门档案可以包括传承人个人的相关信息, 搜集者的信
息, 传承人所掌握某项技能的信息以及传承教育计划信息等。
    3.3 争取政府支持和授权以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
    政府的支持、授权是公共图书馆顺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力保障。得到政府的支持、授权, 以共建单位的身份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实物和资料的收集, 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各地在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 成立保护领导组织机构时,应当把公共图书馆考虑进去。公共图书馆应当积极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社会职能中来。在开展工作之前要先制订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征集和保管制度, 保证保护工作的系统性和有序性, 使后续的保护工作能顺利进行。
    3.4 积极参与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普查摸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只有打好基础, 才可以统筹安排好以后的保护抢救工作。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参与到普查工作中去, 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 统一部署、分工合作、有序进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 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资源, 制订出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明确保护范围, 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
    3.5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保存
    我们要对调查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加工和整理的原则是要保持“原汁原味”, 并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编目, 建立档案,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知识体系化, 妥善收藏。
    3.6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
    互联网是一种便捷、快速、广泛的信息传播工具, 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有特色、有个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信息服务是吸引读者的关键, 具有丰富地方文化特色的数据库是图书馆网络化服务的竞争力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传播是公共图书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职能的充分体现。
    3.7 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 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
    公共图书馆积极开展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 对提高社会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关注程度和保护意识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可以举办展览、参观、培训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 同时反过来也可以提升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 1] 方允璋“. 地方文献”概念辨析[ J] .图书馆论坛, 2006, 26( 6) : 104-
107.
[ 2] 胡昌斗.图书馆品牌战略与策略[ 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4) :
13- 14.
[ 3] 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现代化[ J] .中南民族大
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25( 5) : 31- 36.
[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 EB/OL] .[ 2008- 03- 21] .http: //
www.ifla.org/VII/s8/unesco/manif.htm.

(来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