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
――关于弘扬发展畲族文化的对策研究
武 昌
保护传承和弘扬发展畲族文化,是我们景宁这一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我们将以浙江建设文化大省为契机,以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基地为目标,努力建设一流的民族文化展示平台、一流的民族文化创意品牌和一流的民族文化弘扬体系,启动畲乡发展的“文化引擎”,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抢救弘扬畲族文化
由于外界强势文化的渗入侵蚀,畲族原本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无论是纵向与传统习俗相比还是横向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失真、淡化和衰落,很多传统习俗正在逐步散失本民族特征。比如畲族传统婚礼,以歌为线,贯穿于20多道礼仪程序中,蕴含着畲族深厚、纯朴的传统文化内涵,是研究畲族民俗文化的范本。但随着时代变迁、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畲汉等民族交流的增多,畲族传统婚礼仪式不断简化,相对传统、完整的畲族婚礼仪式如今只能在商业气氛很浓的节庆活动和旅游活动中见到。为了抢救畲族文化,我县近年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大力培育畲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了激发畲族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近年来我们一方面大力扶持畲族群众聚居地区和畲族群众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勤劳勇敢、相互扶持、诚实守信、热爱和平”的畲族精神,深入开展“感恩的真情、和谐的乡情、奋进的激情”、“爱我畲乡、建我家园”等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升畲族群众的民族认同感。“自助者天助,自助者人助。”上级党委政府领导对景宁的发展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期间多次莅景调研,连续两次就扶持我县加快发展作出重要批示;省委赵洪祝书记将景宁确定为工作联系点;省委、省政府为景宁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这些都使畲乡人民倍受感动和鼓舞。
(2)挖掘保护畲族文化资源。成立了畲族文化资源调查委员会和畲族文化普查工作小组,设立畲族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抽调一批专业文化骨干“进畲寨、入畲家、访畲民”,开展了为期8年的畲族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县畲族文化的家底。目前已基本编纂完成畲族民间传统文化目录和分类目录,建立民族文化数据库;搜集整理出畲族文化遗产等文字资料230多万字,编撰出《景宁畲族民间文学三大集成》。制定传承计划,建立传承机制,实行传承人认定和补贴制度,使一批濒临失传的山歌、祭祀仪式、祖图、刺绣、医学特色方剂等畲族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建立浙江省畲族文化民间艺术团,促进畲族文化对外交流和演艺业繁荣发展。投资5000万元,开工建设畲族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合一”的畲族文化发展中心。
(3)加强畲族文化教育。抽调人员并特聘部分专业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教授、作家成立畲族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一批以民族学校为主的“畲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精选部分当代作家创作的反映畲族文化和畲族区域特色的作品进入地方民族课程,如反映畲族起源与迁徙的创世神话《三公主的凤冠》和民族史诗《高皇歌》,著名作家王旭烽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第一部《南方有嘉木》描写景宁敕木山畲民茶文化章节等。在中小学课堂增加民族文化教育环节,在中学阶段增加“操石磉”、“打篾球”、“爬竹杠”、“赶野猪”等畲族文化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推广畲族文化歌舞、器乐、美术等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民风、民情、民俗教育,培养畲族文化传承人。
(4)初步建立畲族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修改完善了《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增加了促进畲族文化加快发展的内容。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畲族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关于民族文化发展专项基金筹措及使用的意见》,初步形成了促进畲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体系。同时,对传统畲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项目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踊跃从事保护性开发利用。
(5)促进畲族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把风情旅游业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确定下来,并以“十一五”规划、旅游总体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等形式予以落实。按照“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积极办好文化节庆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畲乡风情节,打造了中国畲乡“三月三”这一蜚声海内外的文化品牌,促进了各地畲族文化的交流,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畲乡”的影响力。在旅游规划的指导下,景宁树起“浙江的西双版纳、华东的香格里拉”的大旗,将畲族生产生活习俗保存较为完好、生态优越的古村落及周边地段建成景区,将畲族原汁原味的婚俗活动、彩带、草鞋、篾竹手工艺活动等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业的发展当中。目前已开发了大?T云中桃源、大均畲乡之窗、鹤溪“山哈寨”、澄照“封金山”等景点,发展了“畲家乐”,创立“畲乡民族生态风情游”品牌。2004年,省旅游局“省内旅游目的地选择抽样调查”显示,“畲乡风情游”游客选择率达27.4%,居全省各类景区之首。据统计,2007年到我县体验畲乡风情的游客已达到6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3亿元。
着力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
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2年,使景宁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前10位,接近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成为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全省文化大省建设,对畲族文化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研究、整理、加工、提升,继续巧打畲族文化牌,将人本经济、知识经济、生态经济、艺术经济综合为一体的民族创意文化产业作为我们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方向,高效运用自然历史资源和智力资源,构建崭新的畲乡长久绿色发展模式。
(1)搭建弘扬发展畲族文化的大平台。畲族“大迁徙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造成了各地畲族文化差异较大,畲族文化发展难以形成合力。景宁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理应担负起促进畲族文化复兴的历史重任,成为当之无愧、四方景仰的“畲都”。当务之急是要加快三大中心的建设,搭建起全国畲族文化发展的大平台。一是要加快建设中国畲族文化展示中心。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畲族文化中心,只是硬件准备的一个方面,我们还将征集更多质量上乘的畲族文化珍宝,丰富展示内容,以便将来从不同角度去展示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要加快建设中国畲族文化研究中心。关键是要吸引国内外热心于、倾心于、有志于研究畲族文化人士汇聚于此,壮大研究人才队伍,通过中国畲族文化中心这一平台,推动畲族文化研究工作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三是要加快建设中国畲族文化交流中心。一方面要巩固提升中国畲乡风情节、中国畲乡“三月三”、中国畲族文化论坛等重大交流平台的海内外影响力,使之成为畲族文化思想交流的盛举,推动景宁成为“畲族文化圣地”;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机会,赴外采风,捕捉更多的异地畲族文化元素来提高景宁畲族文化内涵,增强畲族文化发展活力。特别要注意立足于古畲语,与时俱进地开发“正宗畲语”,统一畲族语言。
(2)打造弘扬发展畲族文化的大品牌。以畲族风情旅游业为龙头,构建畲族演艺业、会展业、工艺业、饮食业、畲药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布局,促进畲族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努力打造“中国畲乡”这块金字招牌。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开发畲族文化旅游产品,搞好畲族文化旅游促销,使风情旅游业成为畲族文化发展最强有力的支撑。加强畲族文化演艺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包括名演员、名剧作家、名编剧等等,推进营业性演出单位资产重组,发展演艺经纪商,加强演出协作网络建设,做大做强浙江畲族民间艺术团。依托我县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中地理区位相对较好的优势,借中国畲乡风情节、中国畲乡“三月三”、“中国民族自治县发展高峰论坛”等民族节庆活动,大力发展民族商品博览会,使景宁成为全国民族商品特别是民族文化产品的展销中心。立足于畲族饮食“原始粗放、简约朴实、健康养生”的特点,培养一批烹调手艺高超的畲菜大厨,推出一批既有乡土特色又合养生之道的畲家菜肴,形成若干畲家风味小吃加工生产龙头企业,依托畲乡风情游和畲家乐,不断扩大畲族饮食文化的知名度。借畲药入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医药名录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畲族特色方剂的调查挖掘、抢救整理、临床推广、产业化开发及畲医传人培养工作,树起畲医旗帜,创立畲药品牌,让神奇而悠久的畲药重焕青春。
(3)完善弘扬发展畲族文化的大机制。完善领导和组织协调体系,设立畲族文化发展委员会,成立畲族文化资源调查委员会。完善民族文化研究体系,成立畲族文化专家委员会,加强对畲族文化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设立畲族文化奖励基金,定期对在传承发展畲族文化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完善畲族文化发展的投入机制,设立畲族文化发展基金,加快推进畲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同时加强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少数民族文化文物保护专项基金会)的联系,争取在他们的帮助下,更好地实现对畲族历史文明产生、迁徙、宿居及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古建筑、古遗址等相关文物遗产的保护;更加充分挖掘和利用畲乡传统饮食、民俗文化、民族工艺等资源,从食品、住宿、饰物、风情、娱乐等5个方面来实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发扬与传承,将畲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引导并帮助畲乡群众开拓多元化的致富之路。
(来源: 新华网)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