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抢救羌族几千年传承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
羌族,是中华民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占老民族之一,在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了记载,在其后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都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献和实物的例证,羌文化十分可贵。
温家宝总理最近再次考察汶川大地震灾区时,特别到了受灾最严重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多次批示要保护好羌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我认为这十分重要,因为这一中华古老民族的文化非常独特而且濒丁逐渐消退之中,亟待抢救。
羌文化中现在保存的羌寨、雕楼是极为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其风水选址,地理环境,依山就势的建筑布局,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建筑造型,以石为主砖木混合的结构,在建筑艺术中都是非常杰出的,尤其是高标独立凌空的土石碉楼独具特色,那些高达数十米用石块、片石砌筑的碉,听说上匠们在砌筑时,不用垂球挂线,只凭眼观,心构和手巧砌筑而成。我在前几年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考察时,深为这些羌寨建筑和高碉的建筑技艺所惊口义钦佩,如此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在中华多民族建筑艺术中不愧是一朵绚丽的奇葩。这些建筑独特的价值,经过国内外专家的考察,已被列入了我国中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
此外,我还认为羌族这一古老民族的非物质文化也非常重要,在音乐上的羌笛、羌管,影响到历史上汉族和许多民族的文学艺术,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千古传唱,就连时北宋在江南杭州柳永的《望海潮》词中也写出了“羌管弄晴,渔歌泛夜”的词句。羌族非物质文化很多很多,因为我是外行,知之很少,还需请教其他专家高明,但我认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是相互结合密不可分的,应同时加以保护抢救。
我认为,民协冯骥才主席按照温总理的指示提议召开这样的会非常及时、非常好。严副委员长和胡振民书记的讲话也对这次会议和这次抢救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我深有同感。我们响应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在抢救受灾同胞生命财产的同时,也必须抢救他们几千年传承的文化遗产,无愧先辈和子孙后代。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教。
(文章来源:《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
(编辑: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