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专访福建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陈秀梅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 2017.09.12 18:36:47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陈秀梅,研究馆员,现任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记、馆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2016年,各地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6年福建省非遗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陈秀梅:2016年,省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

一、广泛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一是以位于全国十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福州市三坊七巷南后街——福建省非遗博览苑为平台,在2016年“文化遗产日”期间,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活动。包括红色非遗主题展、各类非遗专题展等共12期,接待群众近70万人次。二是第九次承办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展演活动。此次活动主题为“长征路上的非遗”, 来自红军长征途经8个重要省份的30余项非遗项目、近60位传承人参展。三是组织开展“情系八闽——文化志愿服务走基层”系列非遗展演活动,共举办6期专题展演和1期宁德福鼎柏洋村非遗展演专场活动,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

图1 陕西非遗项目华阴老腔参加2016年第九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展演活动

二、加强非遗交流与传播。一是组织福建非遗项目赴香港参加“赏心乐食”美食文化节之“福建非遗梨园春”专场文艺演出,内容涵盖福建各地代表性非遗项目,数千名在港福建乡亲前来观看。二是组织开展西班牙“福建文化展示月”活动。作为该活动的内容之一,传统工艺精品展汇集了福建18位艺术家的近50件精品佳作,其中13件被西班牙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永久收藏。三是开展“不忘初心 情牵闽宁——福建非遗走进宁夏”展演活动。省中心组织8支展演队伍,辗转宁夏5个市县巡展。四是承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八闽古村落古民居”摄影作品展,并组织非遗项目在中国美术馆现场动态展演展示。

图2 “不忘初心 情牵闽宁——2016年福建非遗走进宁夏”展演活动中,小观众们与木偶道具互动

图3 西班牙“福建文化展示月”系列活动开幕式上演出的高甲戏《公子游》

三、继续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一是我省6个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项目的资源采集上报工作持续推进。二是2015年度10 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采集审核,以及2016年度10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组织实施有序开展;三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数据库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图4 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评审会

四、做好非遗履约、申报等工作。一是组织完成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省中心对省直单位、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上报的170个项目的申报材料进行了严格评审,及时将评审意见反馈给各申报地区和单位,促其调整、补充上报。二是牵头项目保护单位完成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妈祖信俗、南音等非遗项目的履约报告。针对这些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非遗名录的项目,省中心组织专家学者就其存续状况、影响其传承的不利因素以及应对措施等开展专题调研,并为相关保护单位撰写履约报告提供专业指导,最终形成每篇逾万字的报告,提交上级有关部门。

五、编辑出版非遗保护理论成果。2016年,由省中心编辑或出版的书籍包括:《文脉流芳——福建文化遗产保护读本》《与你同行——馆庆60周年福建省艺术馆工作巡礼》《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三明非遗走进福州三坊七巷非遗快拍摄影作品集》等。

国家非遗中心:省中心作为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或参与者,其基本建制是怎样的?

陈秀梅:省中心于2008年7月在福建省艺术馆挂牌成立,目前拥有在职人员35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 17人。具有多名中文、艺术学、文学、数字媒体与文化研究等专业背景的硕士研究生,为省中心的业务工作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国家非遗中心: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福建省非遗资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陈秀梅一是文化形态多样,非遗资源丰富,具有包容并蓄的特点。海洋文化、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在福建汇聚,不仅使这里的文化兼具海陆双重特征,同时,也为福建积累了大量珍贵的非遗资源。据我省非遗普查统计,全省十大类别省级以上非遗资源有442项。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关系,许多早已在中原地区消失的文化形态和种类,在福建不仅保存良好,而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比如,南音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征,被音乐界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

图5 南音表演

二是非遗影响范围广,受众面大,具有对台、对外交流的独特优势。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与台湾地区的语言、文化、习俗相近,形成了独特的闽台风俗文化圈。福建华侨众多,遍布世界各地,福建文化也随之广泛流及海外。比如,妈祖信俗在台湾地区和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均有较大影响,为两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

图6 妈祖信俗

国家非遗中心:针对这些独特、丰富的非遗资源,福建省多年来都开展了哪些主要工作来促进其传承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果?

陈秀梅非遗名录体系建设方面,福建现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442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30个;省级以上传承人552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09名。

福建有7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相关名录,其中,南音、妈祖信俗、中国剪纸(漳浦剪纸、柘荣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4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两个项目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入选“优秀实践名册”。

图7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工匠正在制作隔舱板

整体性保护与生产性保护方面,福建拥有全国首个国家级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分别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湄洲岛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7年初,我省又设立了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正在组织省级的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畲族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建设。此外,福建还拥有4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对带动当地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家非遗中心:通过多年的工作,省中心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或创新方法,值得兄弟省份借鉴?

陈秀梅:多年来,我们在非遗传承、展示与交流,传承人培养,生产性保护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尝试。

一、创新传承人培养模式,形成“中国经验”和“亚太样本”。2012年12月,由省中心组织申报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被誉为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和“亚太样本”。该计划在五个方面创新了传承人培养模式,包括传承人资助方案;演出与培训相结合的传授机制;专业艺术学校规范教育和民间技艺相结合的传承机制;推进木偶戏进社区普及宣传;建立完善演出和传习场所等。该计划启动后,泉州市木偶剧团、漳州市木偶剧团、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被先后确定为传承示范基地,为木偶戏培养了新观众和潜在的后备人才,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此产生兴趣并投身其中,有力提高了福建木偶戏的生存发展能力。

2015年,福建省文化厅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组织了“中国福建木偶戏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先后在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成功展演。

图8 泉州提线木偶戏赴港参加“赏心乐食”美食文化节之“福建非遗梨园春”专场文艺演出

二、农民漆画艺术实践开创非遗传承新路。2016年,省中心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的长项优势为依托,组织开展农民漆画培训实验。通过农民画与福建漆艺两个传统文化跨界融合的艺术创新实践,推进从农民画到农民漆画的华丽转身,提升了农民画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探索实现非遗传承、艺术创新、精准扶贫和公共文化服务相得益彰的“福建模式”。

图9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在2017年福州金砖“三合一”论坛会议期间,听取农民漆画工作汇报,并详细询问农民漆画的创作过程。

图10 维吾尔族学员米娜瓦尔的漆画作品《刀郎女子乐队》

一年来,省中心相继举办农民漆画班5期,来自回、彝、满、维吾尔等多个少数民族的14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其中300多幅学员作品在福州三坊七巷展出,引起各界强烈反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在2017年福州金砖“三合一”论坛期间,听取了关于农民漆画的工作汇报,详细询问了农民漆画的创作过程,并给予充分肯定。

图11 福建省文化厅厅长石建平(右)听取农民漆画工作汇报

三、非遗博览苑示范引领。福建省非遗博览苑是省中心主办的公益性免费开放的文化窗口,多年来,省中心充分发挥博览苑的地理及场馆优势,将其作为展示非遗的常设基地,常年免费开放,年均开展十余期非遗展演活动,累计演出达1200场次,接待参观者70多万人次。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区,也已经或正在建立类似博览苑的常态化展示场所,实行免费开放。(有关福建非遗博览苑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本公众号近期将推出的“走进非遗展示馆”系列专题文章)

图12 福建非遗项目扛龙柱于2016年“文化遗产日”期间亮相于三坊七巷南后街

四、生产性保护振兴品牌。目前,福建省级非遗项目中,有不少已探索出适合市场规律的经营模式,这类项目约占总数的近20%。与石雕、木雕、传统食品制作、陶瓷制作、中医药炮制等有关的部分非遗项目已进行合理利用,形成一定产业规模。漆艺、软木画、草编等传统技艺,以及一些传统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也开始有效拓展市场空间,形成新的文化品牌。目前,福建省级以上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数量已达到22家。

五、搭建两岸非遗交流平台。一是全力打造交流合作的平台,举办闽台木偶节、福建文化宝岛行——非遗进佛光山展演等,借助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等平台,拓展两岸非遗交流。

二是以民间信俗类非遗项目为纽带,通过在相关节庆活动中举办此类非遗项目展演等方式,积极推进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合作。目前,妈祖信俗、陈靖姑信俗、客家祭祖、关帝信俗、郑成功(国姓爷)信俗等多种民间信俗的交流合作活动已实现常态化。

三是加强木偶、南音、闽剧、梨园戏、歌仔戏、高甲戏、莆仙戏等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合作交流,开展研讨、观摩活动。

四是积极推进族谱对接、寻根谒祖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近年来,福建省文化厅组织实施闽台宗祠文化建设工程,省中心负责其中宗祠文化普查的专题培训工作,广泛发动基层老干部、退休教师和文化工作者提供普查线索、记录宗祠沿革,有力推进了族谱的整理、对接、出版,以及宗祠的整治修缮等工作,满足了台湾同胞寻根问祖的迫切需求。

图13 “福建文化宝岛行·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在台湾佛光山展出

国家非遗中心:谢谢您的经验介绍,您提到的这些理念和方法想必能为其他省份提供一些参考。省中心对2017年的保护工作有哪些计划和想法?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陈秀梅:下一步,省中心将积极推进福建省数字文化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据库以及展示系统建设;继续做好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完善非遗档案资料建设和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建立农民漆画示范基地;继续开展非遗展演活动;举办非遗项目微培训;参加厦门文博会非遗精品展;深化非遗理论研究。

国家非遗中心:对于省内非遗保护工作,都有哪些宣传平台,可否给大家介绍一下?

陈秀梅:网站方面,主要有省中心官方网站(www.fjfyw.net)、福建省艺术馆官方网站(www.fjysg.net)。新媒体平台方面,主要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建省艺术馆”(微信号:fjsysg)、“福建省非遗博览苑”(微信号:fjsfybly)三个微信公众号,以及“福建省艺术馆_非遗保护中心”“福建省非遗博览苑”两个新浪微博。初步形成网页端与移动端相结合的多渠道宣传格局。

图14 省中心官方网站

国家非遗中心:在采访的最后,想请您讲一讲,您从事非遗工作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陈秀梅:非遗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基因,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福建非遗资源独特、丰富,中原古代文化遗产与当地古闽越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带有浓郁海洋文化特点的闽文化。如何在有效保护传承非遗的同时,加大创新力度,使其内容、形式、手法与现代接轨,走出一条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的新路,是目前需要我们扎实推进的首要任务。从事非遗保护工作十几年,我深切感受到这项工作就是在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国家不断加大保护力度的今天,我们非遗保护工作者更要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来从事这份工作,怀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虔敬和对非遗工作的坚守、热爱,科学有效地推进福建非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文字:由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素材,经编辑整理。图片:由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编辑: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