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5   星期四   农历三月十七   
专访湖北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慧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 2017.08.25 18:26:21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张晓慧,女,现任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文化工作,曾主持《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的编纂工作。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2016年,各地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6年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张晓慧:2016年,省中心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管理工作有序推进

2009年,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深入总结该项目保护情况,更好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义务,2016年6月,省中心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家级项目端午节涉及的四省五地撰写了《端午节履约报告》,并由相关上级主管部门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2月,省中心完成第五批省级传承人申报评审工作,全省共申报传承人210人,初评名单112人。

图1 端午节(西塞神舟会):神舟下水(摄影:龚威)

二、抢救性记录工作稳步开展

省中心完成了2015年度10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拍摄、编辑任务,共收集素材13TB,其中视频397小时、图片1.2万余张、文字资料约150万字,经整理、剪辑,共形成视频成片130小时、图片316张、文字资料近130万字。

图2 2016年10月18日,拍摄团队在龙舞(地龙灯)项目国家级传承人邓斌家中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

同时,由国家非遗中心组织实施的第二批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在我省持续推进。参与第二批试点的“江汉平原皮影戏”“武当武术”“天门糖塑”“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4个非遗项目的资源采集与著录工作按计划开展。

三、宣传展示及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异彩纷呈

2016年2月至8月,省中心组织非遗项目赴韩国、新西兰、哈萨克斯坦,分别参与了“荆楚文化走韩国”、“楚汉神韵”湖北非遗展和“感知中国·哈萨克斯坦行”等展览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以图文展览、精品实物展示、传承人展演及非遗进校园等方式让海外民众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高度重视新媒体宣传工作,6月,省中心与荆楚网合作,由省中心确定非遗项目、传承人和报道内容,荆楚网负责内容拍摄、制作和发布,运用“互联网+”模式对15个国家级项目进行全媒体报道。

图3 2016年5月27日,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项目传承人魏孝炎在新西兰,与当地小学生互动

四、非遗培训持续举办

2016年9月,省中心以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为核心,在武汉举办了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培训班,包括各市(州)、县(市、区)非遗中心负责人,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省非遗研究中心和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协作单位代表等在内的260余人参加了培训。

图4 2016年9月,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培训班现场

国家非遗中心:省中心作为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或参与者,其基本建制是怎样的?

张晓慧:2003年12月,省中心在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挂牌成立,与省群众艺术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目前中心有专职工作人员12名,专业背景包括民俗学、中文、音乐学、美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

国家非遗中心: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湖北省非遗资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张晓慧:湖北位于华中腹地,从地理位置上看,有着承接东西、连通南北的重要作用,省会武汉更有“九省通衢”之称,这一地缘结构决定了湖北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加之湖北古为楚地,历史悠久,在不断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中,湖北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不断交融、相互影响,因此,从文化面貌上看,湖北的非遗既有本土特色,又不可抗拒地受到周边文化影响。

图5 人民大会堂挑花窗帘局部,黄梅挑花经典图案:如意莲、二龙戏珠、双凤朝阳

图6 灯舞(郧阳凤凰灯舞)(摄影:赵虹)

具体而言,湖北非遗的分布区域可分为鄂东吴楚文化区、鄂中荆楚文化区、鄂西南巴楚文化区、鄂北华夏文化区、鄂西北秦楚文化区等文化交汇区域。在“吴头楚尾”的黄冈地区,挑花、缠花等习俗就深受吴文化影响;而中部的天门糖塑从材质和内容上都体现出典型南方稻作文化特征;鄂西南的摆手舞与文献中记载的巴渝舞如出一辙,保康、神农架等地流传的《黑暗传》被定义为汉民族广义的神话史诗;鄂西北的郧县凤凰灯则是秦人与楚人皆崇凤的例证。不胜枚举的荆楚民间文化,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历史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图7 2006年2月6日,村民们在来凤县小鸡公岭摆手堂前跳土家族摆手舞(摄影:汪文博)

国家非遗中心:针对这些独特、丰富的非遗资源,湖北省多年来都开展了哪些主要工作来促进其传承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晓慧:多年来,湖北省非遗工作一直稳步进行,也形成了阶段性成果。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已经建立。截至目前,湖北共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37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0项,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剪纸(孝感雕花剪纸、仙桃雕花剪纸、鄂州雕花剪纸)、京剧、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4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省级以上传承人571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57人;此外,省内还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

图8 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演出场景:皇帝出巡

图9 剪纸(孝感雕花剪纸)作品《富贵牡丹》

二是地方性立法工作科学推进。我省于2012年颁布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此之前,恩施州、长阳县已分别于2005年、2006年颁布实施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三是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成绩喜人。2013年以来,我省共有6个项目先后参与国家非遗中心组织实施的两批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省中心在该项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工作方法,帮助和督促各试点单位按照相关标准开展工作,落实上级各项要求。黄梅挑花、孝感雕花剪纸、端午节3个项目因工作成效显著,先后在有关经验交流会上做工作报告。2014年,省中心还作为承办单位,在湖北省宜昌市举办了近200人规模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摄影摄像专题培训班”。

图10 天门糖塑数字化采录现场

图11 全国非遗数字化保护摄影摄像专题培训班上,学员们共同分析实地拍摄成果并展开热烈讨论

四是研究成果丰硕。从2012年起,省中心陆续编辑出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第一卷)》、《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2013版、2015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等公开出版物,共计34册。2016年,完成了国家级课题《中国节日志·武当山庙会》。

图12 湖北省非遗资源分布图

图13 省中心各类非遗出版成果

五是展览展示活动丰富多彩。2009年以来,省中心先后组织非遗传承人赴挪威、马耳他、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同时,参与组织、承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首届湘赣鄂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长江非遗大展”等多项大型展览展示活动。

图14 2015年中国长江非遗大展湖北厅

六是传承人群培训工作积极开展。2015年4月至5月,省中心在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高校成功举办多期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其中,“挑补绣”类传承人培训班获得了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肯定。

图15 2015年5月,全省第二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上,老师与学员共同讨论、点评作品

国家非遗中心:通过多年的工作,省中心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或创新方法,值得兄弟省份借鉴?

张晓慧:湖北是一个非遗资源丰富的大省,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大省,如何有效利用中心有限的人员和经费,使保护成效最大化,中心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工作推进“高效接地气”。对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省中心都能做到讲效率、重落实、保质量,不折不扣地完成。以非遗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的试行试用为例,省中心早在2013年执行首批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任务时,就将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4个门类的采集与著录标准下发给省内相应门类项目的每一个保护单位,要求其在资源采录工作中参照该标准执行。后来,我们的这一要求被证明是明智之举。2016年初,被列入我省首批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的都镇湾故事传承人孙家香因病不幸去世,但由于保护单位此前一直坚持按照国家非遗中心下发的这一专业标准进行资料采录和整理,把工作做在了前面,大量珍贵的民间故事才得以依原貌留存下来。

图16 都镇湾故事国家级传承人孙家香讲述记录稿《三兄弟变三个老虎》(记录者:萧国松)

2016年10月,我省启动了首批省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同样以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的工作指南作为工作开展和验收标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对未接触过的工作要敢于“摸石头过河”。2012年,中心在调研中发现,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在产品和包装的设计上与市场脱节严重,成为销售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省中心决定举办一次全省范围的非遗生产性保护专题艺术设计大赛。由于当时高校师生对我省的非遗项目知之甚少,设计大赛一度陷入无人投稿的窘境,许多专家、老师都打了退堂鼓。但中心始终认为,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迎难而上,迅速拿出应对方案:一方面,派出工作人员与高校逐个洽谈、寻求支持;另一方面,安排非遗专家走进高校开展非遗专题巡讲,扩大项目认知度。双管齐下,成效显著,大赛最终收到近千件优秀作品,部分作品赛后还被有关企业采纳,将其推向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图17 湖北省首届非遗生产性保护专题艺术设计比赛优秀作品集萃

三是要善于“旧瓶装新酒”。非遗论文评选活动并非湖北独创,但省中心在举办首届非遗论文大赛时,要求评审专家对获奖论文逐一点评,并将点评结果对外公布,这一措施既帮助一线非遗工作者提高了理论水平,又促进了研究与交流,获得了一致认可。

图18 省中心公布的非遗论文评选结果及专家点评意见

又比如,2017年5月,在红安县民间工艺传承人评选活动中,为了促进当地非遗项目传统棉纺织技艺(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省中心借助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设计学院的力量,举办了红安有史以来第一次“红安大布”时装秀,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图19 第三届红安大布织锦技能大赛活动现场

四是要“全省一盘棋”,鼓励创新。2015年以来,中心连续开展了两届“十佳非遗保护行动”的评选工作,评选出各地切实可行又有地方特色的保护方法,并分别总结其获奖理由,引导各地学习借鉴,创新富有当地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促使全省非遗保护工作齐头并进。

五是要善于借力。省中心积极响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号召,于2016年6月作为首批入驻单位与湖北省楚天云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协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等原先运行于省中心机房的应用系统整体迁移到“楚天云”平台。该平台是由省政府统一规划并建设的“智慧湖北”项目中的核心项目。依托“楚天云”平台的高可靠性环境,省中心各项应用系统运行更加平稳、安全,数据传输更加通畅,同时,相关资源配置变得更加合理,有效减少了省中心在硬件购置、运行维护等方面的人工和经济成本,最大化利用了云平台灵活、高效的技术优势。下一步,省中心将逐步引导省内市州级中心与楚天云开展合作,达到“轻设备、重资源”的非遗数字化资源建设目标。

国家非遗中心:谢谢您的经验介绍,您提到的这些工作方法与案例非常生动、具体,尤其是对标准的应用、各类评选活动等,想必能为兄弟省份提供参考。对云平台的利用也十分具有前瞻性,走在了全国前列。省中心对2017年的保护工作有哪些计划和想法?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张晓慧:2017年4月,省中心已经按计划举办了非遗抢救性记录视频采编专项培训班。今年下半年,省中心工作的计划还包括:一是继续开展抢救性记录工程,完成20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二是积极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完成赴波兰、德国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三是编辑出版《湖北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图典(第一卷)》。四是完成省非遗网站改版和数字非遗馆建设。五是按省档案局最高标准完成中心纸质业务档案的管理与归档工作。六是完成全省非遗研究中心科研成果评选工作。七是开展全省非遗摄影摄像大赛。

国家非遗中心:对于湖北省内非遗保护工作,都有哪些宣传平台,可否给大家介绍一下?

张晓慧:2015年,“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ihhubei.com)正式上线。2017年,省中心又建立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同时,还与荆楚网等省内权威媒体合作建立湖北省非遗互联网传承基地网站(www.cnhubei.com/xwzt/2017/hbfy)

图20 湖北省非遗互联网传承基地网站

目前,省中心正在进行2000件馆藏传统美术精品的拍摄与著录,预计将于2017年底以数字非遗馆的形式在“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对公众开放。

国家非遗中心:在采访的最后,想请您讲一讲,您从事非遗工作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张晓慧:非遗魅力独特,令人流连难舍,能从事这样一项事业,我既感到幸运与愉悦,又有强烈的使命感。非遗保护纵向涉及国家、省、市、县、文化站多级,横向要动员众多部门、行业、保护单位和广大民众,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方面对省中心的诉求可以说是林林总总。

作为省级非遗保护中心,其角色定位应该是规则的主动制定者、引导者、教练者,而不仅仅是被动参与者。对此我有三点深切体会:

第一是中心对全省工作要行政推进与业务推进相结合。一方面对各项工作要实施进度督查、全省公开,个别情况还应动员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督办;另一方面省中心的业务人员应通过多种方式,细心指导基层业务干部。这些年来湖北之所以能较高质量地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与此做法密不可分。

第二是设计“自选动作”,创新保护方式。例如指导荆州市等地把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有效结合,每年举办全省十佳非遗保护行动评选,引导社会资金加入非遗馆建设,在高校和科研单位成立22个非遗研究中心,实现“产、学、研”对接合作等,这些创新的“自选动作”很见效果、很出彩。

第三是在充分尊重专家学者、传承人、专业保护工作者并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对他们的诉求要合理取舍,将其引导、纳入到非遗保护的总体轨道上来。

非遗保护不是“拨动一颗子,走活一盘棋”那样简单,我还想做更多工作,尤其是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让湖北省的非遗保护事业更加蓬勃兴旺。

  (文字:由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素材,经编辑整理;图片:除已标注来源的图片外,其他图片均由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编辑: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