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论坛
2021.05.10
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其中美人题材的创作,风格细腻、形象清雅,彰显着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审美内蕴,在民间木版年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清代杨柳青木版年画中的美人形象,从造型、配色、衣饰、发饰,都可见当时市民阶层的女性观念与审美理想,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特质...
查看更多
2021.05.10
老北京的叫卖声是旧时北京胡同间的底层民众的生活声景与商业场景中出现的“自发口头创唱”、带有一定韵律和别样情感的叫卖调。作为老北京最具地缘特征的城市声景,自其响起的瞬间,就已然消逝,它所依附的底层商贩日常经验与生命痕迹也已不可见、不可听,但经由文学、诗歌、曲艺...
查看更多
2021.05.10
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对树立中国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以及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倡议自 2013 年提出,已经进入全面落实阶段,“朋友圈”持续壮大。“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五通”建设中的“一通...
查看更多
2021.04.30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围绕加强文物古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加强非物质文化...
查看更多
2021.04.30
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下发《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并确定了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两年多来...
查看更多
2021.04.29
乐器附身于物,寄托于声,承载着国人的材料意识、修造智慧和美学认知,至今鲜活地扎根于中国土壤。伴随着现代社会对形制与声音、制造与应用的显隐性需求,取自天然材料的传统乐器在文化生态演进中,确立典型,发展为今人心中“中国民族乐器”的标准印象,向海内外传播着传统与现代...
查看更多
2021.04.2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近年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向,树立“生态文明立州、文化旅游兴州...
查看更多
2021.04.26
傣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贝叶文化,它是原生信仰与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互左右的结果。贝叶经是贝叶文化的载体,傣族的史诗、叙事诗手抄本皆属于广义上的贝叶经范畴。在两个傣语方言区分别流传着两部风格不同的创世史诗,即西双版纳的《巴塔麻嘎捧尚罗》和德宏的《创世纪》。这两部史诗在...
查看更多
2021.04.25
19世纪中期开始兴起的民俗学,发展到现在已有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即民俗学者和民俗,正如印度学者萨迪哈纳•奈沙尼(Sadhana Naithani)在民俗学伦理问题中所言,一直是中轴与核心。研究者对于民俗从最初像对待文物一样发掘、保存、展示逐步...
查看更多
2021.0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从寻求历史的客观“确凿”转向探寻文化意义的“真实”,即活的价值。价值活化的生态根据包括社群、媒介和场景三个要素的演变:与特定文化传承相关的社群从传统的社群扩展到网络社交群,文化传播的媒介从物质媒介转向智能化媒介,以及从历史记忆转向活的生态...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