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8   星期日   农历三月二十   
田青:幽兰春晓 古琴复兴
——《幽兰春晓——“古琴艺术”申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序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田青 创建时间: 2024.03.01 09:17:00

讲到古琴,要说的话实在太多!因为古琴和我们的中华民族一样,千百年来,经历了太多太多的颠沛坎坷和顺逆兴衰,既有过光芒四射、超越千年的辉煌,也有过气若游丝、命悬一线的凄凉。从孔老夫子操琴“弦歌”教化人生开始,古琴就有了“圣人之器”的尊称。在他老人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设计中,以琴乐为代表的“乐”,是一个“君子”人格养成的最后一步和最终追求。虽然经历了“礼崩乐坏”的社会动荡和战乱,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左琴右书”已成为士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古琴艺术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都被视为中国文人必须的修养,甚至是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曾经多次说过:人类不知道发明了多少种乐器,每一种乐器都是“各美其美”,有着不同的特色、魅力和背后的多样文化,比如被称为“乐器之王”“乐器之后”的钢琴、小提琴,都是乐器百花园中的瑰宝,有着丰富浩瀚的文化积淀和精湛博大的艺术传统。但是,和古琴艺术的悠久历史比起来,它们都是晚生后辈——对不起,你先不要说我倚老卖老,更不用告诉我在艺术领域里“新”才是王者。如果古琴只是“古老”,只是在大约3000年的流传中留下了大约3000首琴曲,这都不值得特别骄傲,就像一个人不能仅凭活得长而骄傲一样,还要看这位老人家一辈子活得怎样,对社会作过多少贡献。假如我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位老人不但活得长,而且至今颜值超赞,不但身强力壮,还身怀绝技甚至“圈粉”无数的话,你是不是会对他另眼相看、肃然起敬呢?对一个大约从公元7世纪就出现了人类发明最早、使用时间最长而且至今还在有效使用甚或将永远使用下去的琴谱——古琴减字谱的艺术来讲,仅这一条,就可以傲视群雄了。

当然,值得我们自豪的绝不仅这一条,因为翻开一部中国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在每一页里都会听到古琴高雅的声音。它可以是伯牙子期邂逅而成莫逆之交的《高山》《流水》;可以是司马相如“撩妹”成功的《凤求凰》;可以是诸葛亮大着胆子摆在城楼之上“空城计”的道具;可以是嵇康“情舒放而远览,接轩辕之遗音”的鸿鹄之志和坚贞操守。更重要的是,千百年来,古琴不仅仅是文人抒发情致的乐器,还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被广为推崇的修身养性的“炼丹炉”和般若之舟。

我曾经在文章中概括古琴艺术的人文精神为一个“敬”字:敬己,敬人,敬天地,敬先贤,敬后人;也曾经在总结中国人的音乐时提捻出一个“和”字来表达中国音乐的内在特征和最高追求。2023年10月18日上午,我在北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应邀为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各国领导人夫人介绍古琴艺术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发明了无数乐器,除了古琴外,都是内心感情的发散,是由内向外的。但是古琴除了抒发内心情感,更重要的是‘琴者,禁也’,这是由外向内的,用琴声让内心平静澄明,因而古琴也是修身养性的工具。中国传统文化其实都是向内的,认为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是自己内心的贪嗔痴!所以,中华文明从来没有扩张性和侵略性。”

但是,随着中国传统社会在近代的衰落,中国传统文化也一步步走向衰落。中国百年来的社会巨变与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使古琴艺术与其他所有中国传统文化一样,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古琴艺术,这个中国文人的代表性艺术,更因为“文人”这个阶层迅速被“知识分子”阶层所取代而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说,在今天我们所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艺术品类中,古琴艺术的“濒危性”首屈一指。1956年,民族音乐研究所(即今天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派遣古琴家查阜西、许健、王迪负责进行了一次长达三个月的全国性的古琴普查,普查的结果令人震惊:在一个时有六亿人口的堂堂大国,能找得到的“琴人”居然不足百人!

就像嵇康当年慨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之后该曲依然传世一样,谁都没有想到,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骄傲与遗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一个喜讯传入中国,正值这个在近代受尽了列强欺辱,而经改革开放20多年努力奋斗之后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民众开始回眸历史、寻找文化自信的基点、重新燃起复兴传统文化热潮的时候。天时地利人和,于是,首先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中间,悄悄兴起了一股古琴热,接着,这股“热”以超出所有人预料的速度向全国、向社会各个阶层蔓延。20年的时间里,古琴,这个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曾经几近绝迹的乐器及其所负载着的一切,不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成为“高雅”一词的最佳解释,而且,迅速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甚至被新潮人士自嘲为“北京新四大俗”:听昆曲、学古琴、喝普洱、练瑜伽。

那么,在古琴艺术以超乎所有人想象的速度迅速发展的今天,有多少人在学古琴、弹古琴呢?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多少次想统计,但是无法统计,因为每天都可能有一个新的琴馆出现,不仅是大城市,现在连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县城都会有很多的琴馆出现。于是,人们希望通过统计古琴的年产量来估计学古琴的人数。据统计,仅仅扬州一个地区,在疫情前的2019年古琴的年产量是20万张,疫情后的2022年产量仍然达到15万张。10年算下来有百万张左右的古琴流入市场。一张古琴不见得只一个人弹,所以,我们可以相信,今天在神州大地上(其实世界各地也都有)学习古琴的人应该以百万计。

面对古琴热和全面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有的琴家感慨说传统文化“命不该绝”“天不灭曹”。但我认为,古琴艺术以20年的时间从濒临灭绝到空前繁荣,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以古琴艺术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蓬勃生命力和无限魅力,尤其是它的韧性和包容性,使其可以在经历无数风霜雪雨、刀劈斧砍之后,只要环境许可、条件允许,就具备再生和繁茂的能力。用古人的诗句形容,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用当代青年的话说,是“给点阳光就灿烂”!

第二个原因,就是得益于国家政府的大力提倡和2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没有全国人民的丰衣足食和幸福指数的空前提高,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发展基础,更不可能达到今天这样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高度和普及广度。当成千上万的伯牙与更多的子期在古琴中找到以百万计的知音的时候,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亿万青年自觉的追求和发自内心的热爱的时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会远吗?

第三个原因,就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有两个重大反思和举措:一个是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之后产生的保护自然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共识;一个是反思今天的文明与人类所创造的所有文化的关系之后产生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共识。应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选,对我们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启发和契机。中国的古琴艺术入选第二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一阵春风,是一个助力,它来得刚好,正赶上我们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之后开始驻足回望、居高远眺的时候,而古琴艺术,也赶上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幽兰春晓》,是对这20年古琴发展的回顾。相传《幽兰》这首琴曲是孔子的作品,我们无法考证这个传说的真伪,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孔子绝对想象不到今天古琴的繁荣程度,倘如他老人家泉下有知,他一定会欣欣然如在齐闻韶,也会喟然叹曰:未料吾琴竟如斯也!(转自《中国艺术报》2024年2月29日第3版)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