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冬至既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成分,其代表了广大民众的智慧硕果。作为中韩两国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冬至既生动地反映了中韩两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透射出了彼此在文化方面有着同源异质的深层关系。
国内学术界深受“端午申遗”事件的影响及启发,对中韩两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也越来越投以关注。鉴于端午节文化的研究仍是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冬至的传统节日文化鲜有提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辅以相关史料,对中韩两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冬至进行文化剖析,通过分析两国节日文化的差异性,以此为契机加深中韩两国的文化理解与互信,并进一步探索中韩两国传统节日文化得以求同存异的方式。唯有正确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性,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文化战争"。
一、中韩两国冬至的分析
(一)中韩冬至的起源
阳历每年的冬至大概在12月21日至23日之间的一天。按照农历,如果是11月初旬,叫艾冬至;如果11月中旬就叫中冬至;11月下旬就叫老冬至。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白天开始慢慢变长,黑夜则越来越短,所以韩国古代把这一天看作新一年的开始,还称之为“小春节”,所以冬至也被称为“亚岁”或者“过小年”。中国的冬至也有复活的意味。韩国在新罗高丽时代就采用唐朝的宣明历,高丽忠宣王时用元朝的授时历取代宣明历。因此,在忠宣王以前,冬至也是过年的意思。
(二)中韩两国冬至的习俗
1.中国冬至习俗
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除此之外,冬至还会吃馄饨、汤圆、红豆糯米饭等。吃这些食物还有几个传说,下面列举一些传说和民俗活动。
冬至节亦称冬节,或者交冬。据《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这是祈求祛除传染病,减少荒年和百姓的饥饿与死亡。《史记·孝武本纪》《后汉书礼仪》也有相似的记载。唐宋时,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国古人重视祭祀,会准备各色饮食过冬至。中国冬至习俗具体如下:
吃饺子。传说有一天突然天崩地裂,女娲用五色的石头补天空的窟窿,拯救世上的万物。女娲一年到头用黄泥做人从不休息。冬至的时候,天气渐冷,泥人的耳朵由于受冻就会慢慢掉下来。于是,女娲开始给泥人的耳朵穿窟窿,然后把耳朵都挂在一根线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与“馅”的发音一样的“线”,就用饺子包馅,这就是吃饺子习俗的由来。所以传说冬至不吃饺子的话,耳朵会冻掉。
吃羊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朝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冬至这一天在山东滕州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鲜美,从那以后民间就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从汉高祖到现在,在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家家都要吃羊肉、喝羊肉汤,意为全家进补、强身健体,图个好兆头。
吃馄饨。相传,这一习俗和东汉医圣张仲景有关。张仲景在中国长沙任官时,因有一年冬天异常寒冷,老百姓的耳朵都长了冻疮。张仲景为了治疗冻疮,把辅助治疗冻疮的几个药材放进馅儿里包成馄饨煮汤。据说人们喝了馄饨汤后,冻疮很快就会好起来。后来,人们每年冬至的时候,就学着煮张仲景的驱寒馄饨汤以抵抗寒冷。
2.韩国冬至习俗
韩国的冬至习俗可以分宫中习俗和民间习俗,但不管是宫中还是民间,喝红豆粥都是少不了的。
(1)宫中习俗
在朝鲜王朝,宫里冬至和元旦是最高的祝福日。冬至的时候,君臣和王世子聚在一起做会礼宴,并向中国派遣冬至使者祝贺,地方的官员们对国王上笺文祝贺。
据《东国岁时记》记载,观象监做新年的日历,献给宫中。国家把这些日历盖玉玺分给百官。这与端午时分给百官的扇子一起被称作“夏扇冬历”。这些日历有黄粧历、青粧历、白粧历的区分,官员们再把日历分给亲戚或者朋友。日历的内容和效用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在农耕社会,日历很重要。
(2)民间习俗
冬至时,如果气温在零下,池面上的水就会结冰,看起来像深耕犁的样子,也叫“龙耕”。《东国岁时记》记载:“湖西洪州合德池,每年冬,有龙耕之异。自南而北,纵儿薄岸则岁穰。自西而东,往断其腹则荒;或西或东或南或北,横纵不整则荒穰半。农人推之来岁辄验,岺南密阳南池,亦有龙耕,以验年事。”
在韩国,这一天被称为“冬至符籍”,有的人写“蛇”字倒贴用来驱除妖魔鬼怪。相传,冬至不吃红豆粥,会很容易衰老,并引发多种疾病。还有人认为,如果冬至日很暖和的话,来年会患上疾病且会死去,而且还预示着来年下大雪、天气很冷;冬至很冷的话,害虫就会少很多,第二年也会风调雨顺。
自古以来,冬至时老百姓还掉了所有的外债,心情就会很好,而且亲戚、邻里之间的心结和误会也能一起解决。所以在年末的时候,帮助邻居也成了冬至的传统习俗。
喝红豆粥的习俗是从宫中传到民间的。古代的韩国人认为鬼神害怕红色,所以除了在祠堂里摆红豆粥祭祖以外,在家里各个角落都放一碗红豆粥或撒上粥避邪,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还有一种说法,之所以把红豆熬成粥食用,是因为有位韩国人染上了某种传染病,因吃了红豆粥而痊愈,故韩国人相信红豆有驱赶厄运的作用。因此,每到冬至时韩国家家户户都会喝红豆粥。红豆粥除了有美好的寓意外,本身也是冬天很好的补品,冬至时喝的红豆粥又被称为“冬至圆”,是用红豆与糯米熬成粥之后,再加入汤圆。在韩国有“吃过红豆粥,可增加一岁”的说法。若汤圆的数目与年龄不符,那一年便不会增岁。
此外,韩国每个地方喝红豆粥的习俗也不尽相同。比如,在京歌道,祠堂里用红豆粥祭祀,然后房间放一碗红豆粥,全家人再一起喝红豆粥;而在庆尚道,人们会用沾满红豆粥的松枝,在家里的大门上、墙面上和院子里挥洒红豆粥,特别是在村门口用很大的古木沾上红豆粥泼洒,认为这样能抵抗鬼怪的入侵;在江原道,红豆粥圆是用糯米、高粱米做的,并且按照年龄顺序喝,有工作的人在这一天要喝九碗红豆粥,如果天气热红豆粥坏了的话,预示着次年的农事会不好;在世宗市,人们会去法堂供佛,然后在家里做红豆粥。
韩国人的祖先不管遇到好事或坏事,都会喝红豆粥、吃红豆饭和红豆糕等。现在也有这样的习俗,如举行祭礼时会做红豆糕,商人是为了祈愿事业顺利,规划设计建筑的人则祈愿不要发生事故、顺利竣工,等等。
(三)中韩冬至俗语
中韩两国冬至的俗语有差别,但传承下来的内容比较少。
1.中国冬至俗语
中国冬至的俗语有很多,如“冬在头,卖了被置头牛;冬在腰,冻死猫;冬在尾,冻死鬼”“晴冬至,年必雨”“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冬至冷,明春暖得早”“冬至强北风,在尾,后悔没有火炉”“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冬至南风百日阴”“阴过冬至晴过年”“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等等。
2.韩国冬至俗语
韩国冬至的俗语并不多,比如:
(1)冬至时的草莓最好吃
(동지때개딸기)
(2)喝了冬至红豆粥就加一岁
(동지팥죽을마시면한살더먹는다)
(3)冬至过后,白天时间长,夜晚时间短
(동지가지나면,낮시간이길고,밤시간은짧다)
(4)虽然肚脐小,但是冬至红豆粥是好好吃
(비록배꼽은작고,하지만동지팥죽은잘먹는다)
二、中韩冬至对比
中韩两国的冬至日期是一样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饮食和习俗方面。如冬至饮食,中国人在这一天会吃饺子、喝羊肉汤和吃馄饨,因为中国人吃这些东西能有效抵御严寒,从而迎接春天的温暖,所以中国有“冬至到,吃饺子”这句老话。而韩国冬至时一般喝红豆粥。不管是韩国宫中还是民间,喝红豆粥是少不了的,红豆粥对于冬至的意义至关重要,它能抵抗衰老、预防疾病以及驱除杂鬼等。
冬至在中国是一个节气,宫中习俗和民间习俗没有区别。而韩国人分宫中习俗和民间习俗。此外,两国冬至的俗语也不同,中国流传的俗语有很多,但韩国流传的俗语很少,而且只有和喝红豆粥有关的俗语。
三、关于中韩两国冬至的思考与启示
(一)思考结果与分析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文化史实际上就是文化互相传播及借鉴的历史。中韩两国凭借着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文化更加快捷地相互传播,因此两国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这一点在两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方面有着明显的体现。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是必然的,只是这些差异是有着共同的节日文化本质和共有的生活文化形式的历史文化差异。
比如重阳登高、寒食祭墓、上元祈年等,这些共同的节日习俗在中韩两国节日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虽然如此,但每一个民族都孕育着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种文化都有着各自特有的社会性和民族个性。
中韩两国也是有着各自特有的文化特征及民族文化个性的两个民族,其文化都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向不同的方向不断演进,因此其节日文化产生出更多的差异,具体如下:
一方面,中国和韩国的节日分布不同,节日重点不同。中国十分重视冬至节日发展和民俗活动的开展;而韩国没有将冬至当作主要节日,只是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并选择突出和保护其中的祖先祭祀活动。在韩国,备受重视的有着丰富多样的节日活动是上元节。
另一方面,中国和韩国有各自独特的节日。比如寒衣节、中元节是中国特有的,而流头节是韩国的特色节日。值得一提的是,冬至对于两国传统节日文化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中韩冬至时间相同、具有共同的文化因素,两者都是每年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是传统大节;但从本质上来看,中韩冬至的起源、具体的文化因素及演变方向又各具不同。
总而言之,由于古代中韩文化的频繁交流,彼此冬至的节日习俗有交错是必然的,但这无法否认中韩两国的冬至都是沿着各自的文化发展路线而演进的。
(二)启示
据媒体调查,对现代人来说,一些传统节日开始变得若有似无,有过半的受访者说不全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不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相关文化内蕴。
剖析这一现象不难看出,这是城市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后果。尽管市场上有很多商业活动围绕传统节日这一主题,似乎传统节日备受关注重视,但实际上也影射出当代社会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残缺和人们精神信仰的缺乏,这是“繁华”背后隐藏的真相,如有着商业化因素的中秋节更像是“月饼节”。中韩两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两国人民智慧的硕果,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1.承认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性,避免不必要的“文化争战”
在文化方面,近年来中韩两国时有冲突,不论是“端午申遗”还是“中医之争”,或是“孔子国籍的辩论”,都极大影响了两国民众的友好交往和两国文化的传承。
两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着各自的民族个性和地域个性,这是两国有着历史差异和地域差异的缘故,而对这些差异缺乏了解正是造成上述冲突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些文化冲突的必要途径就是民族间的互相理解,承认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性,而理解一个民族的关键就在于了解其民族文化的深层内蕴与内在精神。
2.把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只有把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和环节,与国民共同成长并加以创新发展,传统节日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为此,政府也应实行相关的措施,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等的研究及宣传,支持中国节日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等;鼓励人们主动深入地参与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逐渐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节日恢复光芒,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当然,在鼓励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而不是商业化我们的节日。
通过这些有力措施,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得以创新发展,更好更多地融入当代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可以使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自然化,营造出全民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健康氛围和良好环境。
3.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投入到学术研究
为了推动中韩两国传统节日文化共同健康发展,需要在相关学术研究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传统节日更有创造性。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发展为创新制造动力。只有不断地将我国的传统节日与时代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专家和学者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得到他们的帮助,才能为这些“同源异质”的传统节日寻得求同存异的方式。
4.申遗
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事例,用事实向我们证明了保护传统节日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做法——申遗。我国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其中丰富的寓意都是优势,我们可以通过申遗来向世界展示我国瑰丽而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增强我国民族自豪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倘若我国端午节能够申遗成功,不仅是国人,国际友人也将会进一步关注我国的端午节。
中韩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来源,也是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过程。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符合时代发展的前提下保护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增添光彩,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原文载于:《人文天下》2017年10月刊;注释及参考文献参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