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非遗保护:人才缺口如何补?
创建时间: 2012.03.31 10:52:49

非遗保护:人才缺口如何补?

    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工作量大、涉及面宽、专业性强,除了要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还要有一支业务精、善管理且较稳定的工作队伍,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人才问题仍然是基层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瓶颈。

    半路出家做非遗

    据有关专家估计,“十二五”期间我国非遗保护人才的缺口在10万人左右。目前,各省级非遗保护中心都承担着对当地的非遗资源进行挖掘、抢救、研究、保护和整理的工作,并负责对全省的基层工作者进行指导和业务培训等,如果没有专业人才做支撑,工作只能流于表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表示:“目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急需人才支撑,要培养并创建专业化的非遗人才队伍,就必须在国家层面上成立培训常设机构,并通过与高校合作等形式,使此项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河北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杜云生说:“河北省非遗保护中心成立于2005年,一共有15个编制,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是一支非常年轻的团队,但这些人中只有两个人的学历背景与非遗专业有关,其中一个毕业于河北师大民间美术专业,另一个毕业于山西大学人类学专业,现在这两个人是我们中心的主力。我们急需的人才是既有一定非遗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调研能力的人。”

    杜云生所说的这种情况在其他地区也十分普遍,比如陕西省非遗保护中心现有编制10人,其中毕业于美术史论及美术教育方向的有4人、版画方向1人、摄影专业2人、数据库建设方向1人、档案库房管理2人,他们也急需有人类学、民俗学等学历背景的人才加入,但目前由于编制所限,招到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容易。

    省级非遗保护中心情况尚且如此,基层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杜云生说,河北省11个市、172个县(市区)的非遗保护中心虽然都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但这些人原来的身份都是当地的群文工作者,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

    培训应向纵深发展

    在受到编制所限,难以大量招收高校对口专业毕业生的情况下,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乌丙安说,自国家启动非遗保护工作以来,人才问题一直是发展中的一个瓶颈。“在非遗保护工作启动之初,我经常参加由文化部、各地文化厅局主办的非遗培训班,讲非遗保护的理念,讲非遗名录申报材料的填写,从理论到操作层面的技巧与知识均有涉及,应该说当年接受过培训的人现在都成了地方的业务骨干,但那几年我们的培训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近年来,随着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国内国际非遗保护形势的变化需要我们的培训向纵深发展。”

    一些专家也认为,由于缺少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精于管理的专业人才,一些地方的非遗保护工作出现了偏差,比如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成了旅游区,甚至是开发区;在推动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时,为了追求利润,甚至放弃了传统手工制作的核心技术,这些都有悖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乌丙安说,这里固然有某些地方领导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因素,但如果我们的工作人员对非遗工作有透彻的理解,能经常向有关领导“灌输”非遗保护的理念和精神,相信“以钱为本”的事就会少发生一些。由此他也提出,我们的非遗培训不应只以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为对象,也应该把各地政府的主管领导纳入进来。

    如何将培训落到实处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非遗中心成立。据该中心主任杨治介绍,培训是亚太非遗中心的核心任务,在第一个5年计划中将以短期培训为主,培训对象将包括从事非遗保护的官员、专业人员、代表性传承人及新闻记者等。2012年至2015年预计组织16期培训,覆盖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十二国。

    如何才能将培训落到实处,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杜云生说,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教材问题。目前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大多没有教材,有些问题就会缺乏统一的“说法”,也不利于那些没有机会参加培训班的基层工作者自学提高。另外,非遗培训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多请一些在一线工作过的专家来上课,相信效果会更好;培训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可以采取实地考察的办法,也可以与高校合作开展脱产培训,等等。”陕西省非遗保护中心的张欣说。

    乌丙安认为,文化部门可以与教育部门商讨,委托院校设立非遗专业,为地方培养一批非遗人才。通过社会各界的参与,把非遗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来。在具体操作层面,也可以采取富帮穷的办法,比如借助东部丰富的人才资源,培训中西部地区的非遗工作者,这对尽快提高中西部地区相关人员的素质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李静)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