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多元祭祖
杨培德
中国的56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祭祀文化,都运用祖先崇拜的文化来建构民族认同的远古共同祖先。炎帝、黄帝是华夏汉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只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还包括其他55个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人文始祖群。
中华民族祭祖的多元风俗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春雨人归去。”这是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诗中描述唐代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时的情景。
祭祖风俗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56个民族中普遍存在,清明时节扫墓祭祖的风俗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中盛行。
中国在先秦至南北朝有一个大的节日叫“寒食节”。寒食节源于周代有关春末星象出火而禁火的禁忌,禁火只能冷食,因而叫“寒食节”。魏晋以降,寒食节固定为农历的三月初三,唐代以后,寒食节逐渐被清明祭祖扫墓取代,形成了传统的清明节。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每户人家都备上香纸祭品,怀念祖先并祈求祖先神灵护佑子孙。
中国的少数民族由于文化上的差异,祭祖风俗呈现出多样性,如果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到异彩纷呈的景象。比如,生活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祭祖的习俗,除此之外还有12年举行一次的盛大祭祖节日“鼓藏节”。苗族用鼓作为祖先的物化象征符号,鼓象征祖先,一个鼓就是一个血缘宗族的共同祖先,一个鼓社就是共同祖先的血缘子孙,因而祭鼓就是祭祖。居住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黔东北的苗族,有一个祭祀女祖先的节日叫“颇果节”,祭祀时要设祭坛,安放女祖先的立体像,然后以猪作为牺牲献祭。贵州省丹寨县的苗族每年农历十月还要过祭祀苗族人文始祖的“蚩尤节”。
瑶族每年农历十月十六要过“盘王节”。传说盘王是瑶族的远古祖先,盘王能护佑他的子孙繁衍发达。“盘王节”期间,瑶族群众都要举行“还盘王愿”的祭祀仪式。
布依族有每年农历七月十三的“祭祖节”。节日期间要举行“朵保亚”的请祖灵仪式和“霜保亚”的送祖灵仪式。
侗族有每年正月的祭始祖女神的“祭萨节”。“萨”是侗族的始祖女神,侗族村寨普遍在寨内露天处建有祭“萨”灵坛。节日期间,大家着盛装汇聚在“萨坛”外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然后在“萨坛”前的场坝上放炮、吹芦笙、踩歌堂,祈求女始祖“萨”神赐福护佑子孙人财兴旺。
水族有每年农历九月初的祭祖节日“端节”。祭祖以家户为单位进行,祭品以鱼为主,瓜果为辅。祭毕,各村寨的群众聚会欢庆,举行赛马、吹芦笙、跳铜鼓舞、对歌等活动。
仡佬族有每年农历七月七祭祖的“吃新节”。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仡佬族的祖先垦荒劈草建立家园而设立的。节日期间,家家杀猪献祭祖先,同时还要到稻田里摘新谷,配上各种新鲜的瓜果以享祖先。
生活在中国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如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和蒙古族,都受到传统萨满教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存在着祖先崇拜的意识,因而也就产生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祭祖习俗。比如,鄂伦春族在农历三月定期举行祭祀祖先神“阿娇儒博日坎”的仪式,这种仪式叫“乌门那特恩”。祭祖仪式在血缘氏族头领的主持下进行,每个成员必须亲自带上酒、肉等祭品,置放于祭坛上敬供,然后焚香纸祭拜,祭祖节日长达十几天。
祭祖的文化内涵:人对生命的敬重与珍爱
人为什么要祭祖?这是因为人有生命意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这样。”人认识到在从摇篮到墓地的生命旅途中,人所持有的是单程票,死亡不可避免,因而生命极其珍贵。人无法接受珍贵的生命消失,希望即使看得见的物质生命消失,也应该有看不见的精神生命永恒存在。于是人便创造了一个看不见的永恒的灵魂生命,创造了灵魂不死的宗教文化。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科学、宗教与现实》中说:“促使人们选择自信的信念、自慰的观点和具有文化价值的信仰,即相信生命不朽,相信灵魂独立于肉体,相信死后生命延续。在形形色色的丧礼中,在悼念死者并跟死者的交流中,在祖灵崇拜中,宗教信仰都为得救观念提供了内容和形式。”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在《社会学原理》中断言:“祖先崇拜就是一切宗教的根源。”从马林诺夫斯基和斯宾塞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祖先崇拜、呼唤祖先的亡灵复活与回归的宗教信仰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宗教文化现象。
祖先崇拜的社会基础是家庭、家族、宗族组成的血缘社会结构。人是社会的动物,文化的动物。人生下来不能孤立存在,他没有选择地必须生活在一种社会文化环境中。以家庭为中心组成的血缘纽带的社会关系结构,为个体生命提供了早期必要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保障,提供了爱的关怀,也提供了生命的祖先源头和子孙繁衍的链条。在这样的血缘社会结构文化的解释下,个体的人认识到,是历代祖先赐给了自己生命和爱的关怀,自己应该心怀感激地去崇拜祖先、敬重祖先。个体的人在祖先崇拜的祭祖活动中,获得了生命从哪里来,生命到哪里去的宗教文化解释,并且从中增强了敬重生命和珍爱生命的生命意识。
祭炎黄只是中华民族多元祭祖中的一元
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56个民族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也就是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56个民族中的某一个,只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一元,是中华民族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民族是文化的共同体,中华民族中的56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各民族又在历史的文化交汇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的中华民族文化。56个民族创造的文化中,都有关于祖先崇拜的文化,由于各民族都运用祖先崇拜的文化来建构民族认同的远古共同祖先,所以56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远古祖先。对于远古共同祖先的认同建构,一方面满足了民族中的个体对于生命根源与生命永恒的渴求,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将民族的无数个体认同凝聚在对有共同祖先的民族认同之中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才能在56个民族中看到由家家户户祭祖,直至全民族祭祀民族共同远祖的多元多彩的祭祖场面。
炎帝、黄帝是华夏汉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只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还包括其他55个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人文始祖群。有始祖就有子孙,所以56个民族都分别称自己是某某始祖的子孙,汉族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苗族称自己是蚩尤子孙,等等。现在一些媒体的报道宣传和文艺作品中出现的倾向应该引起大家关注,特别是应该引起民族事务主管部门的重视,那就是将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唯一人文始祖,把炎黄子孙等同于中华民族的全体,把汉族等同于中华民族。这种倾向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国家安全。
(作者系贵州省苗学会执行会长)
(来源:中国民族报)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