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9   星期日   农历四月十二   
羌族文化今何在
作者:宋兆麟 创建时间: 2008.07.09 17:32:43


羌族文化今何在

宋兆麟


  最近在羌族地区发生了特大地震,造成巨大伤亡,也毁坏了许多羌族文物,令人痛心不已。但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是消灭不了的,它的文化会存在下去,羌族也不例外。它们存在于文物中、历史图卷和照片中,也存在于巫图之中。


羌民以人力犁地

  文物中的羌族

  这次汶川地区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也给文物很大伤害。我们除以举国之力进行救灾之外,作为文物工作者,也应该为抢救当地文物做一些实事,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要迅速维修、保护好已有的文物单位和文物,如姜维古城、卓克基土司府和汶川布瓦黄泥土碉群、理县桃坪寨、茂县黑虎寨、丹巴等碉楼村落。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的文物被埋于地下,文物部门应该尽快拿出维护抢救方案,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二是要收集羌族地区的近现代文物。羌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两部分:古代文物,主要依靠考古发掘获得;近现代文物,目前还存活于羌族民间,如羌族各种工具、器皿、家具、服饰、羌绣、羌笛、文书、山神塔、石狗、泰山石敢当、静州土司石牌、端公服饰、法器、经书、信札、传教士遗物等。还有歌舞、羌戏、民歌、传说、某些习俗和信仰等非物质文化。过去四川大学、北京民族文化宫、中央民族大学搜集了不少羌族文物,按理说,原应为羌族搜集几套近现代文物,可惜未做,现在应补救回来。这乃是抢救羌族文化的急中之急。

  历史图卷、照片中的羌族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代都留下了不少绘画,尤其在清代绘画中有不少羌族形象。清代平定大小金川时,羌族在维护国家统一、平定分裂等战争中作过重要贡献。为此,清朝出了不少书记录这一事件,并出版了《平定金川战图》。《平定金川战图》有两个版本,册页中有不少羌族碉楼、村落及战事场面。这些绘画也是再现羌族历史的重要文物。此外清代《皇清职贡图》卷六中有不少羌族土司和羌族百姓图像,《广舆胜览》中也有不少羌族图像。


羌民共咂一罐酒

  在寻找羌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时,还有一个宝贵的资源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在羌族地区调查时所写的书和拍摄的照片。已故民族摄影家庄学本先生出版过《羌戎考察记》,还拍摄了数以百计的珍贵照片,其中碉楼、咂酒、服饰、祭祀等内容,如今已成为还原过去羌族社会生活的历史资料。但这些照片今何在?据笔者所知,庄先生的作品除少数留给后人和所在单位外,绝大部分落入一位门生之手,该人又驾鹤西去。据说他把这些照片转让给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北京民族文化宫、北京服装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如今这批珍贵的照片已在各单位的库房沉睡多年,何不把它整理、展示出来?这也是弘扬羌族文化的美举。

  南迁氐羌的巫图

  人口流动、民族迁徙,自古有之。古代生活在甘肃地区的氐羌,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其中有些支系从东而西,又沿川西走廊,先后聚居在西南地区,云南石寨山文化的铜器中就有羌人南迁的场面。羌族、嘉绒藏族就是留居在岷江和大渡河上游的氐羌。在大渡河、雅砻江流域则以彝族为主,又有耳苏人。在金沙江大拐弯附近则有纳西族聚居。

  以上民族分布说明,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多元化,“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堪称是一座活态的民族博物馆。二是有共性,如饲养犏牛、制作猪膘、喜饮咂酒、流行笮桥、兴建碉房、流行锅庄舞、毛织业发达、信仰白石和实行火葬等。此外还有一点是巫觋信仰,过去因担心涉及封建迷信,多敬而远之,其实,无论是羌族的释比、彝族的毕摩、纳西族的东巴,还是摩梭人的达巴、耳苏人的沙巴、纳木依人的帕比等,都是上述民族文化的保存者和传承者,他们掌握大量神话、传说、史诗,也懂得历史、天文历算、医药卫生。在上述巫觋中,皆有一种用图画编写的经书,他们各有特点,又有共性,有些民族还在巫图的基础上发展为象形文字,如东巴文、耳苏文、达巴文等。这些巫图和象形文字,其主人都是从西北南迁的氐羌后裔,他们有共同的巫图,而这些巫图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甘青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书写符号。
(来源:中国民族报,图片:庄学本摄影 庄文骏提供)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