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8   星期日   农历三月二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
作者:程惠哲 创建时间: 2008.04.29 10:02:5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

程 惠 哲

    如何达致社会和谐?这是当今利益主体多元、生存竞争激烈、张扬个性自由的时代所无法回避的全球性的实践和理论命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积累、传承文化并加以创造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规范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一种基本力量,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社会和谐价值与作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发展,可以促进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和谐,调整个体的精神世界,协调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族群关系、国家关系、地区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从而达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谐。
    从历史上来看,中华民族是与人为善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关于和谐的丰富思想传统。“和”字常用来指家庭、国家、天下等社会单位内部井然有序、协调一致的状态;“谐”字则更加强调相宜、融洽的含义。儒家思想中对此论述颇多,如孔子讲“和为贵”、“为政以和”、“和而不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主张“和则一,一则多力”;他们并且提出了“大同”的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从哲学上来讲,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共同生存、相互协作的亲和状态,虽有对立,但更强调统一性。从社会学上来说,和谐是一个过程,是事物发展运动的善与美的理想存在状态及其表现。一个和谐的社会应是自由、公正、诚信、友爱,富有生机、安定有序、环境美好的社会,是一个人与心灵、他人、社会、自然和平共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主要是人对社会的价值认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通过推动价值认同而达成人与社会和谐的巨大优势和重要作用。下面就具体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原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社会和谐价值。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原因
    1、非物质文化遗产含有大量传统伦理道德资源,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向善程度,决定了这个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社会文明程度。因为伦理道德为人类社会的平稳运行提供基本的秩序和保证,是协调个体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调节方式和手段,是促进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平衡机制。《全球伦理宣言》强调了伦理道德的这种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价值和作用,明确指出“对人的行为,已经有一些古老的准则,……它们是一种可以延续的世界秩序的条件。”因此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通过撷取、展示、宣扬其中的与人为善、尊老爱幼、明礼诚信、天人合一等美好向善的伦理道德资源和内容,就会极大地助益于我们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
     群体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和目标,而文化认同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每一个社会、族群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定文化,这些文化成了维系他们拥有共同情感经验、共同生活习俗、共同伦理准则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些文化中重要的、鲜活的、发挥重大影响的主要部分、重要成分,因而在促进社会认同、族群凝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很强的社会和谐价值。
     2、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使个体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就是基于共同生产活动的人类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人类是群居的社会化动物,个体都有一个适应集体、融入社会的过程。而社会或族群也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变成它的合格个体,标准和方法就是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掌握这个社会或族群的文化。这决定了“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应。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了孩子能说话的时候,他已成了他所从属的那种文化的小小创造物了。待孩子长大成人,能参与各种活动时,该社会的习惯就成了他的习惯,该社会的信仰就成了他的信仰,该社会的禁忌就成了他的禁忌。”  因此,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其实也就是个体学习族群独特文化,接受、适应并在这种文化中成长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接受了族群的独特文化,也就是对这个社会进行了价值认同,通过个体有效地融入社会而达致社会和谐。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鲜活的、多样丰富的文化资源就有重要的社会认同、社会和谐的价值和作用。因此,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价值认同过程、社会和谐实现过程,就是该族群的独特文化代代相传、儿孙相继的过程。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亦即人的社会价值认同过程中,个体一方面要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家庭、学校、单位、社区等;另一方面又要将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变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化,完成社会价值认同、达致社会和谐。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社会文化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认同作用、社会和谐价值。
     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关注、所认同的行为文化、伦理文化、风俗文化等,大多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也正是个体在谋求社会认同中所要学会和遵守的。这再次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和谐价值。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愈来愈突出,给世界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同国家、民族也越来越认识到了保持自身固有文化特性的重要性,因为这涉及到该国家、民族文化的继续存在和确立,牵涉到他们的文化主权的确立、文化价值的认可以及在世界上众多民族、国家中独特文化地位的存在和尊严。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乃至标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精神的源泉,是民族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在现代工业文明和消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如何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维系民族凝聚力,保持社会的安定和谐,就成为一个紧迫而重要的普遍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维系民族认同、延续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社会和谐价值与作用。因此,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社会认同作用、社会和谐价值,就有助于保持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特性、文化尊严,有助于这些国家、民族中人民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有助于保持并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
     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形成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有助于产生社会和谐。每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都会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所保留和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传统文化内容,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取向,是维系民族团结、巩固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是民族凝聚力、社会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源泉。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它们是维护民族独立、尊严,促使民族崛起、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鲜活体现,是民族情感、民族心理的寄托;不同民族所创造、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渗透在这些民族广大民众的骨肉血脉之中,融化到他们日常衣食住行之中的民族共有共享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量的民族文化传统,反映和表现了民族共同思维习惯、生活风习,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共识、社会认同。因此,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和象征,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对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和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和谐价值的主要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不仅能促进人与内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能促进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和谐。
    1、就个体的人的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促进自我与内心的和谐,也能促进自我与他人的和谐,这是社会和谐价值中的人与内心、人与他人的和谐。
    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许多口头传说和故事的内容,主要突出的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旨,安分守己、恪守礼法而不是逾礼违规、悖反伦常,知足常乐、安贫乐道而不是贪得无厌、利欲熏心,明礼诚信、乐于助人而不是背信弃义、刻薄寡恩等思想,尽管有些说教在实际中会带来一些息事宁人、没有是非的负面影响,但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这些方面的内容在促进人内心的平和、人际关系的友爱方面还是产生了明显效果的。由于这方面的传说和故事不胜枚举,在此就不予列举。
    在当今竞争高度激烈的社会条件下,人与内心的和谐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2006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向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祝贺九十五岁寿辰,二人在探讨和谐问题时,重点谈的就是人与内心的和谐。季羡林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温家宝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人与内心的和谐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社会和谐价值中汲取资源,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使人们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误,经受得起失败的打击和考验,承受得起生活的重担、磨练和苦难,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坚强的人。
    2、就个体的人与集体、社会的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社会和谐价值在促进人与社会和谐方面的表现。例如,2005年冬本人在贵州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时了解到,该省有一个地方,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尚无刑事犯罪案件发生。这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这个地方就是布依族聚居的黔南州贵定县音寨。据当地有关人士分析,这一奇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音寨一带一直未中断当地特有的“三月三”、“六月六”歌会等民族民间节日文化活动有关,正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举行,很好地起到了崇尚道德、弘扬正气、凝聚民心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当地的人民平安、社会和谐。
    3、就人的集体与集体的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和谐。
    族群与族群的和谐方面,例如我国土族地区普遍流行藏传佛教,在青海省同仁县就出现了土族、藏族共同参加当地最盛大的宗教节日“六月会”的景观,这对土族、藏族人民在当地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无疑具有重要保护和推动作用。
    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和谐方面,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国际性、共享性的特点,例如蒙古长调、马头琴是我国和蒙古国,木卡姆是我国和哈萨克斯坦等国,柯尔克孜族口传史诗《玛纳斯》是我国和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等国共同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对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顺应并利用它们的这种共生共有共享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并促进不同民族、国家、地区间的文化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其民族团结和国际交流的凝合剂、催化剂的作用,使跨民族、跨国家、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成为共创、共有、共享这些文化财富的所有民族、国家、地区的共同责任与义务,使这些民族、国家、地区之间形成良好的交往合作关系。例如在2005年末公布的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我国和蒙古国政府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在这一过程及今后的共同保护中,已经并将继续发展两国在这方面的友好合作,从而加强两国的密切联系,促进两国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促进这一地区的和谐与繁荣。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国家间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民族间联系沟通的粘合剂。在大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对外文化交流,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弘扬、展现光辉灿烂、魅力独特的民族文化,既有利于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和了解,增进友谊、培养感情,又能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
    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促进地区和谐稳定、推动国际交往与合作,是有可靠的现实基础和条件的,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可能拥有相同或相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长调、木卡姆等。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具有人类意识和普世价值,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民族联系世界的纽带,因此通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开展国际交往与合作,可以拓宽国际交往的渠道,促进国际交往的发展,维护世界和谐稳定。例如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建立合作和互助的国际技术、财务机制,动员国际社会履行共同的义务。此外,重视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对我们正确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们在国际化语境中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保护、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进行国际交流合作,还有助于尊重人类发展中实际存在的文化普遍性,帮助弱势群体和族群防止文化破坏,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在国际交往中的体现。
    4、就人的个体、集体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禁忌文化是藏族人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藏族禁忌文化中有许多禁忌就是为了防止人们肆意破坏自然,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藏族关于善待自然的禁忌主要有:不许在神山上乱砍乱伐乱挖乱猎,这可以防止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山地生态系统失衡;不许随便在神湖中游泳、捕捞,这可以防止污染水源、水域生态系统失衡;不许随意在草原上放牧搬迁、挖土取土、猎杀鸟兽,这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草场遭受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等。正是由于对自然的敬畏,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有了青藏高原这地球上最后一方净土。
    其他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社会和谐价值中,也有许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例如白族的“绕三灵”,就是在每年的特定时间里,白族人民踏苍山游洱海,融入大自然,激发起对自然的热爱和善待之心。壮族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则有丰富的自然崇拜文化,他们崇拜日月星辰等天体,崇拜风火雨雷等自然现象,崇拜蛙、鸟、花、树等动植物。正是基于万物有灵观念的发自内心的自然崇拜,使壮族人民把自然视为人类的好伙伴而不是对手和敌手,从而使得壮族地区较好地做到了天人和一、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其中涵盖了人与内心的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族群与族群的和谐。正如前边分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社会和谐价值,能有力地促进人与内心的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和谐。因此,为了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坚强,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的人,为了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为了促进国际和平、地区安宁,我们要切实重视并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与作用,切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