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1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四   
回应实践 走出困境
作者:何玉人 创建时间: 2008.03.26 15:31:52

回应实践 走出困境 
 
――近年来戏曲理论研究生态扫描

何玉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全面跃进,为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变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戏曲艺术在创作观念、创作方法、表现形式上都有新的变化。作为戏曲事业一翼的戏曲理论积极回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理论工作者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学理性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理论见解,在戏曲文化、民间戏曲、戏曲学术史、当代戏曲、近代戏曲以及少数民族戏曲、昆曲史论、地方剧种史论等方面有一批理论著作出现,在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研究的理论深度上有了新的进展,目前戏曲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关于当代戏曲生存现状的理论

    “当代戏曲的命运”是新时期以来理论界关心最多、议论最多的问题。关于“戏曲历史命运”的话题,就是戏曲研究工作者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作出的富有理论色彩的解读。

    有人从观众学的角度论述:只有赢得观众,才能求得发展。戏曲和观众如同鱼水关系,戏曲与民间与百姓是一个生物链,如果破坏了这种生物链,戏曲就存在危机,有了观众,戏曲才能有发展前景。也有人从相反的方向提出问题,认为:再接近观众也无法挽回戏曲的命运,因为世界已经不是戏曲的时代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成了以斗室文娱和居室文娱为主、广场文艺为辅的时代。

    许多人关心戏曲与现实的关系,指出:戏曲必须向现实生活靠近,注重生活的现实感,使戏曲获得一种当下生活的新的感性形式。戏曲的生命力来自于本身滚烫的生命热情,来自于直面现实、直面生活、直面真理,如果戏曲不关心社会,社会也就不关心戏曲。

    许多人认识到,目前制约戏曲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市场问题,没有市场就没有利益,没有利益,这个事业就没有成就感。因此要更新观念,研究市场。中国目前正在向现代化和都市化方向迈进,戏曲必须适应这种转型,否则就会被淘汰,戏曲应该走都市发展的道路。戏曲目前遇到的困境是转型期所必然出现的问题,要综合治理,要靠体制化运作和市场化运作的合力推动,体制化运作要改进,市场化运作要提高。有学者对当代戏曲命运持乐观态度,指出:戏曲的危机与希望同在,戏曲不会被历史淘汰,戏曲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自身发展调节的内在规律,戏曲的命运是由客观环境和主观努力来决定的,在充分认识客观环境的基础上,应研究如何发挥主观的作用。有人指出,戏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指导,政策为文艺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以西方市场经济下形成的文化管理方式和文化经济政策作参照,可以拓宽思路,做到与国际接轨。

    目前,关于戏曲命运的问题仍处于理论探索中。

    二、 关于中国戏曲研究方法和古典戏曲理论

    近年来,戏曲理论的研究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戏曲理论研究借鉴了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人类文化学等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更新戏曲研究观念,开辟新的文献来源和途径,拓展了学术研究的空间。研究范式的变化改变了戏曲研究原有的格局,使戏曲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走向。由此,戏曲研究从以往单纯的思想性批判,转入到文本本身的审美研究,从价值判断转入到对文化现象和历史本身的描述和阐释。研究方法的革新来自于学科自身的内在需要,代表戏曲研究新变化的首先是戏曲文物学研究,戏曲文物与考古学的结合给戏曲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空间。其次是宗教、仪式戏曲的研究。主要包括傩戏、目连戏等介于宗教仪式的民间戏曲形式。其三是借助民俗学、人类学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戏曲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是以大戏曲学的眼光对戏曲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之间关系的探寻。

    当代古典戏曲理论的研究,出现了大量的学术专著,其内容有宏观方面的,如:戏曲文化、戏曲哲学、戏曲美学、戏曲人类学。也有微观方面的,如:元杂剧研究、明清杂剧研究、明清传奇研究、明清戏曲史论研究、李渔、汤显祖研究。许多理论工作者用新的研究方法,力争把握古典戏曲理论的民族性和全面性,既立足于本民族的理论传统,又具有当代性,做到科学、全面、系统,从而建立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研究的新体系。

    三、 关于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

    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振兴;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意义;第三,传统戏曲的保护和发展;第四,民间小戏、稀有剧种的当代研究和保护。目前,学术界正在重新审视稀有剧种和民间小戏的价值和意义,从理论上探讨它的文化价值,认为,民间小戏是中国戏曲最常态的表演范式,有自己独立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它的特征是由人来传承,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保存的,是活态的。对于传统戏曲来说,民间小戏既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民间百姓娱乐的主要手段,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实施保护措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京剧的理论研究从未中断。近年,出现了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以京津沪为代表的主流京剧,一种是省(区)市的地方化京剧,两者不同的发展风格形成了京剧在当代发展的新格局。以京津沪为中心的京剧传播中心,代表着京剧发展的趋势,是国剧艺术精神风韵的体现,引领着京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地处西北、东北、西南的地方京剧,渗透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一些新创作剧目中,京剧的规范在减少,地方性的元素在增加,以服务于地方观众的审美需要。地方京剧是京剧发展中的一种多元选择,这是京剧理论探索的新内容。

    昆曲的理论研究十分活跃。主要的理论命题有:对昆曲理论与创作的阐述;昆曲与人文苏州;昆曲的传播与流布;昆曲与民俗文化;昆曲与文人文化;昆曲表演艺术论;昆曲与明清社会;20世纪前期昆曲研究、昆曲家班史、昆曲演剧史、昆曲优伶史、昆曲发展史等。昆曲在清末花部兴起以后,流布于全国各地,以此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地方昆曲形式。近年来各地都出现了一批相关的地方昆曲研究成果,如山西的《晋昆考》、安徽的徽昆研究、四川的川昆研究等。

    地方戏发展、走向的理论探讨,近几年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地方戏的生存现状,应对策略,发展走向,以及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坚持地方戏的独立品格和审美特性,声腔剧种等理论问题是研究的重点,戏曲理论研究是从理论上阐释其发展、繁荣的历史,总结其历史经验。

    四、关于当今舞台演出的理论

    舞台美术理论近几年比较活跃,这种活跃主要来自于舞台艺术实践。舞台美术的变化是近年来戏曲发展中一个令人关注的艺术现象。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新材料和制作工艺成为舞台艺术的主体,在新创作剧目中,很少或不再使用传统的一桌两椅,舞台设计者将虚拟手法和物质材料结合在一起运用。舞台美术在戏曲写意精神的统率下向多元、丰富发展。舞台美术的理论总结有这样几点:舞台美术调动了戏曲艺术新的表现手段,带给人较强的审美感受。以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用“物质写意”的新观念,体现了戏曲舞美的开放性和新发展。科技手段是完成艺术构思的重要因素,把科技转换成舞台的表现形式成为一种新的舞台语汇,从而创作出更多新颖的戏曲艺术审美形式。

    戏曲音乐理论研究主要在这么几方面:戏曲音乐在创作和传播中的作用、地位;戏曲现代戏音乐创作的艺术成就和经验,其中包括一个剧种、一部戏的成就与经验;当前戏曲音乐创作的现状,包含人才现状、存在问题。

    表现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戏曲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步走向成熟时,戏曲研究对现代戏的戏曲化问题、创作方法、服装以及舞台表现等,都从理论的层面作了多方面的理论阐述。

    五、 关于戏曲艺术家艺术实践的理论

    对老一代戏曲艺术家学术成就的理论总结。张庚先生在戏剧史、戏剧理论和戏剧批评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理论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对中国戏曲学科建设的构建,创立了资料―志书―史―论―批评五位一体的完整体系。二、创立了“剧诗”说,揭示了中国戏曲的美学本质。三、提出了戏曲现代化,话剧、歌剧民族化的主张。四、创立了中国戏曲方志学理论,丰富和拓宽了戏曲理论和戏曲研究的领域。

    近年来,戏曲理论工作者还对程砚秋、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俞振飞、李少春等先辈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作了理论总结。认为,这些先辈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对当代戏曲有启示意义。

    对当代表演艺术家戏曲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是近年来有计划、有目的、在清晰思路指导下的理论建设。这项工程从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优秀演员切入,对其表演艺术进行学术性研讨,以此,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戏曲的发展提供新鲜经验。
(来源:www.ccdy.cn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