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0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三   
民间美术传承人的口述史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作者:王海霞 创建时间: 2008.03.18 12:27:22

民间美术传承人的口述史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王海霞

    中国目前正处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重要时期,外来文化的侵蚀,商业化、现代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民间艺人及其技能正在变为即将消失的一道风景。几千年来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传统技艺和民俗风习正面临生存的危机,处于消亡的边缘。如何保护我们祖先优秀的文化,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来滋养我们的子孙,是我们这一代学子的责任和使命。中国继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后,又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启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正在全面推开,全国范围内已经确定了39个保护工程试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制定当中,不久将由国务院公布。这一切都表明了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 
                 
    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是全民族的事情,是每一个当代中国人应当自觉的责任。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那些从事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艺人的保护。如果对文化艺术创作者的关怀和保护不重视,保护工作就成了一句空话。当前,尽快地抢救和记录、整理那些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家鲜活的口述史、记述他们精湛的技艺、展示他们美轮美奂的艺术创作,让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真实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我们迫切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生存依据的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民俗,一个是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民俗的存在让民间美术的使用功能得以体现,使得民间美术依靠民俗的传承一代一代承接下来,而口传心授的教授方式则让民间美术的制作技艺和相关规矩活在了正史之外的民间艺人的口中和心里。民间美术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记录一个民族的图像史书。民间美术的灵魂也正是在这样的口诀式的口头语言中蕴藏着的。民间文化香火不断链,随着文明的发展走到今天,民间艺人的口头传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中更加明显。

    口述史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相当的篇幅,众多的正史在形成文本之前,一直也是靠着民间的口头传承沿袭下来的,这一点在文学尤其是民间故事、传说和民谣等中表现明显。民间美术方面,承担传习任务的民间艺术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他们所掌握的关于民间美术的由来、发展、流变、技艺和相关事项,从来没有得到官方文化和上层文化正史的重视,一直以来都存在于掌握着这门技艺的艺人头脑中,依据艺人的记忆和技艺而存在。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定义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正确的,它不仅仅指无形的文化现象和技艺之类内容,还包含了口述形式的最为鲜活的、最有生命活力和原生态性质的文化类型。

   口述史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中可以提炼出非常丰富的、具有深厚的哲学和审美思考的文化精神。我们的先民是具有实践理性的,中国自汉代起就已经有深入民间采集诗歌的采风先例,汉乐府民歌的留存于世就是功在千秋的文化举措。对于依赖口述形式传承的文化,口述史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重要。以苗族为例,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千百年来它的文化传承靠的就是一代代的口传心授,靠的是传唱的苗族古歌,靠的是妇女们绣在衣服上的刺绣以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蜡染艺术。在没有影像手段记录的几千年时间里,古老的文化传统仰仗口传方式依然活生生地保留在人们的生活中,直到今天,这是口传文化的力量。传唱至今的苗族创世纪古歌所叙述的苗族文化的历史、宗教、信仰、习俗和诡秘奇异的祖先缘起故事,与苗家的传统刺绣、剪纸、蜡染所表现的内容异曲同工,密不可分,苗绣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由于苗族是从中原迁移到边远山区的,苗族文化又与中原和其他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想见,苗族刺绣和古歌的生存就是口述历史的活的见证。然而,在传统文化面临全面冲击的今天,古老的苗族文化也同样不能幸免。年青的女子已经很少有人学习绣花了,没有人再去学唱古歌。如果任由这样的状态发展下去,无须多久,我们就再也听不到优美的古歌,见不到美轮美奂的苗绣了。口述史失去了精神的灵魂,也就失去了色彩和生命,受到威胁的将是整个苗族文化,口述史的抢救和整理已经成为时不我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内容。

   那么,民间美术传承人的口述史应从哪写方面着手呢?我的想法如下:

   1.项目与讲述人选择原则
选择的项目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美术品类。讲述人必须是亲身从事该类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的代表,其作品具有传承性、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2.口述史的整理原则
讲述人的叙述要求真实客观。口述内容需包括叙述者的家世、学艺和传承经历、制作技艺和流程、代表性作品及其中的故事内容、对他(她)的地位和水平的评价等诸多方面。根据所记述的品类特点,侧重点可以不完全相同,可以夹叙夹议,可以以某个体人物作为记述对象,也可以将相同品类中不同地域和风格的多位艺人的讲述整合起来,融汇一体。口述史是形式活泼、充满感性的心灵史。应该具有“保持第一手资料”亦即“原生态”的价值。

   3.口述史记述的内容
  (1)讲述者的学艺经历,作为传承人的家族或师承关系的描述。
  (2)对讲述者的学习和创作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
  (3)对讲述者所从事的艺术品类的制作技艺和过程的记述,尤其是具有理论价值的口诀和经验的记述和整理,挖掘出所记述的艺术门类的规律性的东西。
  (4)对讲述者的艺术创作或表演的心路历程,所获荣誉、感受和体会的记述。
  (5)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介绍,代表性的作品介绍分析。
  (6)对讲述者产生影响的生活和创作相关的习俗和文化事项的记述。
  (7)对记述者对所述内容的评介和分析、感想。
   在我们大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民间美术传承人的作用和地位已经被越来越深刻地认识,但是,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保护传承人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呢?除了采用现代的影像记录方式外,口述史的记述和整理工作是目前最为急迫的。众多的民间美术传承人都是年事已高的老人,而他们又都是没有或缺少文化的人,对他们口述史的整理和文本的出版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还没有真正开展整理民间艺人口述史的工作,更没有对口述史有着开创性作用的学术书籍。口述史不仅是简单的记录和整理,而是记述者学术水准的体现,其中问题的设计、观念的提炼、评注的文字,更能体现学术规范和水准。我们应该还口述史一个应有的地位,让口述史登上大雅之堂。

                                                  (编辑  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