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4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七   
民间舞蹈普查重在发掘民间艺术的本真
作者:马盛德 创建时间: 2007.09.27 14:47:10


民间舞蹈普查重在发掘民间艺术的本真
 

马盛德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是一项文化自觉的行为。由于其内容涉及广泛,种类繁多, 在新时期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更应该以一种理性的、科学的和学术的理念和态度来进行,进而避免普查工作上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以人的肢体语言为物质载体的民间舞蹈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开展民间舞蹈的普查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摸清和认识自己的家底,了解当前我国民间舞蹈艺术生存状态和所面临的问题,掌握更为翔实的活态的资料。通过对普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可行性方法,最终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舞蹈普查中具体方法的运用

    以“本体性描述与文化意义的考察”相结合

    根据民间舞蹈艺术的特性,普查工作应以“本体性描述与文化意义的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够较全面地阐释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和文化风貌。

    本体性描述:首先关注的是舞蹈艺术的本体特征,它的范围包括舞蹈的表现形式、语言特点、表演风格、节奏型(舞蹈音乐)、构图变化、服饰与道具运用以及艺人的表演特点等。

    在描述以上内容时,应采用一种朴实与通俗的语言,有层次、有逻辑地完整描述出每一舞种的表演形态,尽可能避免晦涩难懂或有意夸张渲染的语言描述。民间舞蹈艺术是一门动态性较强的表演艺术,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它的表演性特征,也就是这一艺术所具有的观赏价值。在目前的申报工作中存在着忽略对舞蹈本体的准确描述,尤其是不少申报材料的文本中出现了以一些华丽的辞藻、晦涩的语言和修饰性过强的文字淹没对舞蹈本体性特点的客观描述的现象,这一做法完全冲淡了对民间舞蹈艺术价值的真正认识。在本体性描述中,最为核心部分是民间舞蹈的表演风格,这点需要从舞蹈的体态特征、节奏型、韵律感三方面进行分析。

    文化意义的考察:是要关注与舞蹈紧密相关的具有文化意义的部分,这需要从学术的视角和方法去解读舞蹈所表现和象征的文化意义。如舞蹈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历史渊源、舞蹈与民俗关系、语言的象征性、构图的象征意义、舞蹈与环境的关系、崇拜和模拟对象的含义以及服饰与道具的文化功能等。

    对于这些与舞蹈息息相关的文化事象,必须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去解读,要探究舞蹈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味,挖掘出民间舞蹈艺术的美学价值。对舞蹈文化意义的解释直接关系到对每一舞种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的准确理解和认识。如果对舞蹈所表现的文化功能和意义不能予以完整、合理的分析、解读,那么,对于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民间舞蹈艺术的强大生命力之奥秘也就难以进行有力的揭示。

    必须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记录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具有动态性与技艺性很强的特性,以文字方式进行记述固然十分重要,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主要是对舞蹈的表演特点难以给予准确的描述。特别是舞蹈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最有韵味的部分更是难以用文字手段表述出来,以往以舞谱方式记录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和操作难度。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记录民间舞蹈最有效的方式是采用影像手段。只有影像手段才能够全面、完整地记录舞蹈的表演过程,感受舞蹈艺术的真正魅力。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我们已经完全具备了用先进的影像手段全面记录民间舞蹈的物质条件,应该建立必要的机制推进此项工作。

    影像记录不仅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工作,而且操作人员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在运用镜头语言记录舞蹈时需要注意舞蹈画面的整体感,切忌零碎,机位要准确,镜头要讲究;同时还要用镜头语言去解读舞蹈与环境的关系,对这一点过去重视得很不够。

注重原生性是普查的重要原则

    在普查与记录民间舞蹈的工作中,首先要把最原生状态的民间舞蹈记录下来,这是新时期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当前,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旅游业越来越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与此同时,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的传统文化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不少地区受利益驱动出现了追逐时尚、迎合当下人的审美趣味人为地加工、改造原生状态的民间舞蹈的现象。如果在普查工作中不能有效地辨别真伪,区分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与被加工改造的舞蹈形态,普查效率将大打折扣。

    准确翻译少数民族舞蹈名称是普查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理解民族语言的意义,找到较为恰当、准确的汉语表达方式,最大程度地接近本意,避免发生错误。如过去翻译的藏族“果庄舞”中将“果庄”的“果”译为铁锅的“锅”,以至于很多人将“果庄舞”误认为是围着“锅台”跳舞,事实上,这里的“果”字在藏语中是“圆圈”的意思,“果庄”意为“圆圈舞”。

    在近几年的田野考察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少地方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的村干部为应付“上面”来的领导和专家,有意编织一些带有政治色彩的语言来解释舞蹈中的歌词内容,这与本身舞蹈中的歌词内容完全相悖,失去了原始的内容和意义,在今天的考察中对此类问题需要谨慎对待。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素质和较高民族文化素养的人才,这直接关系到普查工作的得失。就民间舞蹈而言,它关系到能否准确把握民间舞蹈艺术的本体价值和文化意义。目前,各地普查人才相对缺乏,尤其在广大民族地区问题相对突出。为此,建立和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普查人才队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王路)